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西启 《现代语文》2007,(11):28-28,7
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知识分子群像的分析,批判的分析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伦理道德。在批判分析这些艺术形象的基础上指出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从而进一步联系现实,揭示儒林群像的典型意义。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知识分子群像的分析,批判的分析了以科举制度为核心的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伦理道德。在批判分析这些艺术形象的基础上指出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从而进一步联系现实,揭示儒林群像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匡超人浅论     
“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在伟大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里,吴敬梓严格地按照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儒林”形象,有的给以热烈的赞扬,更多的是予以辛辣的讽刺。匡超人是被讽刺的人物之一,是“儒林”群丑中的一丑。在《儒林外史》“儒林”群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以五回之多的篇幅描写了匡超人在我国封建末世这个科举社会里堕落变质的全过程,这在《儒林外史》中是仅见的。本文试图从作者创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对匡超人这一人物及其社会意义作些粗浅的论述。作者首先让马二先生把匡超人带到了他的笔下。匡超人是乐清一个贫寒的农家子弟,流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文学讽刺作品的巅峰之作。作者吴敬梓在吸取以往讽刺文学精华的基础上,以极其严肃的态度、老辣犀利的笔调、幽默含蓄的言辞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八股科举制度,刻画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儒林形象,深刻揭示出封建八股科举制度对士人的毒害。  相似文献   

4.
在《儒林外史》的题名中,"儒林"来自于正史《儒林传》,最早以之为题名的小说是北宋田况的《儒林公议》;而"外史"本是周朝史官,后演变为修史之史臣。在《儒林外史》之前还有《武王伐纣外史封神演义》和《女仙外史》两部小说,其意义也各有变化。对《儒林外史》题名渊源的考证,既可以从一个特殊角度认识去古代小说与历史的关系,又可以清楚把握作者的命意和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一书我们语文教师总要讲到的.此书批判科举制度及与此制度有关的官僚、劣绅、名士、清客等的欺世盗名情态和利欲熏心的丑恶灵魂,可谓入木三分.作者在世时,此书即为人激赏,正如吴敬梓的友人程晋芳怀念作者的诗所讲的那样:“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后人也非常爱读,历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读此书可以浇胸中块垒,十年大动乱期  相似文献   

6.
昊波 《怀化师专学报》1997,16(2):162-165
《理论月刊(武汉)1996年第一期发表了钟焰同志的《对(儒林外史)不能评价过高》(后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科中心《中国古代、近代学》专题全转载)。章从《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正面人物形象的刻划等方面人手,全面地分析了《儒林外史》在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的诸多严重缺陷,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儒林外史》在思想内容上“不仅不能与《水游传》、《红楼梦》等优秀长篇小说并比,而且比起《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作品也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7.
《儒林外史》作为清代著名的小说,一直备受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青睐。关于《儒林外史》的主题,五四以来,先后有“反科举制度”、“反功名富贵”与“一代文人有厄”诸说。  相似文献   

8.
一、作品特色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小说围绕着功名富贵这根主轴,穷尽儒林世相,体现世态人心,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文人士子个体良知的泯灭.匡超人就是其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在《匡超人》一文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尤其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是一轴以中国18世纪封建儒生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主的儒林群像的讽刺画卷,作者站在俯视整个封建文化的高度,不仅展示了儒林群像的种种丑态,而且对造成儒林群体悲剧命运的根源作了深刻的剖析.所以,它既是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儒生的百丑图,又是一部封建科举制度下儒林的悲痛史.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的许多小说都在不同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八股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并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制度对士子灵魂的深深毒害;在写作技巧上,一些作品也能较好地运用讽刺艺术去叙述情节、刻划人物。从题材内容到讽刺手法都与《儒林外史》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与后者比较,则明显可见笔力不够集中,揭露不够深刻,批判不甚有力等诸多缺陷。对科举的批判仅停留在科场黑暗、考官昏庸贪婪等表面现象上,却未能通过这些现象的描绘去揭示问题的本质;讽刺手法也觉稚嫩,所谓“公心讽世”、“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写法并不多见。但作为“儒林小说”一脉,自有其不可低估的草创之功,理应予以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是我国最杰出的一部古典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的讽刺、尤其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其艺术成就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峰。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中国自从有了《儒林外史》,“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这是公允的切合实际的评价。《儒林外史》之所以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水准,是因为它倾注了全部精力,集中描写了许多生动的喜剧形象,在这方面,作者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文试图对《儒林外史》喜剧形象的描写,作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科举关系中,“师恩年谊”关系影响最为深广。将《儒林外史》与《明史》中的师恩年谊加以对照、解析,会发现吴敬梓以师恩年谊关系为隐性线索,完成了对小说叙述动力的创变,其意义在于实现了小说人物大范围、高频率的空间转换,使小说结构呈现出看似散漫实则严整的状貌。同时,创立了一种不同于《明史·儒林传》的书写方式。既体现了科举关系在明代的发展实况和社会影响,也反映了吴敬梓根据现实见闻为儒林写外史的创作初心,用讽刺书写有效补充了正史之不足。  相似文献   

13.
《理论月刊(武汉)]996年第一期发表了钟焰同志的《对(儒林外史吓能评价过高V后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专题全文转载)。文章从《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正面人物形象的刻划等方面人手,全面地分析了《儒林外史》在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的诸多严重缺陷,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编林外史》在思想内容上“不仅不能与《水洗传》、《红楼梦》等优秀长篇小说并比,而且比起《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作品也相差甚远。”对于钟焰同志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故撰文略陈浅见,与之商榷,并就教于…  相似文献   

14.
《少年王冕》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4课。这篇课文是根据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改写的。“百事善为先.百善孝为源”.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作者是严格按这一标准来刻画王冕这一儒林外史的第一人的.把王冕作为儒林楷模.学者榜样。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意借名流隐括全文”。原文介绍了王冕的一生.作者认为王冕的为学和为人是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文》作为讽刺小说,人们普遍比较关注其所写的儒林中的人物,本文则着重分析了《儒林外史》中 的妇女形象,并且选择了四位极具代表性的典型的妇女形象。她们虽然身处儒林之外,却能从她们身上折射出儒林 思想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为儒生们提供了步入上层的机遇,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界限,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然明清以降,以八股取士,内容限于《四书》、《五经》,程式拘于八股,科举的落后性已暴露无遗。《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都对之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揭露和鞭挞。从此切入,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断,通过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描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真实生动地显现了各种真伪、善恶和美丑的本来面目,进而挖掘到人物的灵魂深处。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还将锐利的笔端深入到被科举制度所折磨、毒害的人物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18.
江桂杏 《现代语文》2006,(11):27-28
吴敬梓是我国十八世纪一位杰出的古典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学史上不朽的讽刺学巨。因为它高度的讽刺艺术这一特色,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讲到清代讽刺小说时,肯定它是“秉持公心,指谪时弊”、“其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好作品。并且说,从有了《儒林外史》,中国的小说“乃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以后也少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作为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吴敬梓采用高度写实的创作方法,以现实中的人为小说的原型,讽刺笔触深入到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当其冲的就是科举制度了。鲁迅曾指出,此书的“机锋所向,尤在士林”,是以“士林”作为“指镝时弊”的解剖中心。其次指出在“士林”中“故难制艺以及制艺出身亦激烈”(《中国小说发展史略》),批判八股制艺甚为激烈。  相似文献   

19.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最精彩的一处,小说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前后后各类人物表演的叙写,挖掘到了人物的灵魂深处。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还将锐利的笔端深入到被科举制度所折磨和毒害的人物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20.
吴敬梓《儒林外史》以“儒林”为主体,虚拟前朝之历史背景,全面展现封建末世社会的人间众生相;于人性之善恶、美丑及真伪的褒扬贬抑中,寄予着作一己之憧憬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