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戴宝硕 《文教资料》2014,(16):151-153
本文分析了高校女性管理人员中女性意识的异化表征:高校女性管理者地位的虚假繁荣:高校女性管理者被植入的自我与自我的分裂,并分析其原因:传统文化的惯性影响与女性意识异化的原因;高校女性管理者要成功又畏惧成功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2.
妇女的参与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女性管理者在高校中的整体地位与男性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这一历史性时期的高校女性管理者状况进行了解与研究,能够为今后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高校女性管理者的发展奠定基础,起到必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前,女性行政管理者占居高校行政管理系统的多数席位,但因社会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女性自身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职业发展之路较之男性颇为坎坷。如何促进高校女性行政管理者未来有更好地发展,除其自身的努力之外,社会、高校及家庭都需要创造更好的条件,为其提供支持和鼓励。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者专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人教育管理者专业化问题是影响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者中存在着诸如专业智能缺失、学历较低,职称结构失衡、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较低以及地位较低等一些问题。为促进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立法,保障成人教育管理者的地位;实施成人教育管理者资格制度;设立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完善成人教育专业组织以及加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者的专业自主权等。  相似文献   

5.
浅析高校青年管理者的继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信息化社会、高校管理专业化以及高校青年管理者自身发展的要求等方面论述了高校青年管理者继续教育的必要性,针对高校青年管理者继续教育存在的制度不完善、重要性认识不足、形式单一、内容贫乏等问题作了阐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中,女教师和女性行政管理者虽然同在高校工作,但工作性质截然不同,本课题从两种不同职业的女性群体出发,讨论她们产生职业倦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共同探讨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在女性地位日益提升的当今社会,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提升素质的知识性场所,女性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趋于密切。笔者从现状入手分析原因,通过现状折射出的思想进行分析探究,将高等教育中的女性分为高校女性管理者以及高校女性教师进行研究,探索女性与高等教育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校大学生创业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股热潮,高校创业文化塑造正显露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高校创业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横向"视野下的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者文化渗透在"纵向"视野的各个层面内,形成以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为主体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种文化融为一体。探究高校创业文化的模式构建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制度创新与高校人事管理的科学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事制度改革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就必须着眼于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文章认为,制度创新应该成为高校人事管理科学的有效选择。文章提出并阐述了观念更新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创新的前提;用人、分配和考核制度的创新是高校人事管理科学化的核心;人事管理者素质的提高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逐年增加,严重影响着高校的稳定以及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有效防范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新制度主义中历史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视角,大学生伤害事故频发既有正式制度的缺陷,也存在非正式制度的不足。建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防范的新机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强化高校管理者的作用,完善大学生伤害应对机制的正式制度建设;二是基于高校管理者、学生、家长观念转变的非正式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李兵 《成才之路》2020,(7):10-11
传统管理思想无法满足当下教育管理新要求,高校将公共管理理论运用于教育管理,能够提高管理效率,促进高校健康发展。文章简述公共管理思想内涵,分析高校管理创新的发展方向,并从制订高校发展规划、管理者要朝着职业管理者方向转变、管理者要注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对运用公共管理理念推进高校管理工作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中心,其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办学效益和教学水平。树立并加强服务意识,是高校教务工作的内在要求,是教务管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需要,也是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教育主体的变化,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已不适合女大学生的发展要求。高校应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将价值观教育和实践相合,构建新的价值观教育机制,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类型,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产物,它应该区别于传统精英高等教育,既是人才培养上一种新的规格,又是在办学理念上对传统的一种突破和挑战,也是大学经营、管理体制上的新模式,更是对"社会需求",而非"学术需求"的响应。作为新型大学的代表,美国的州立大学和赠地学院、英国的新大学在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等方面比起传统大学均有很大程度上的变革和创新。国内目前对"新大学"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办学定位、发展模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大学内部制度建立上,借鉴发达国家的不同时期出现的面向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型大学制度,从分类管理角度出发,探索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路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逐步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  相似文献   

15.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rve as critical elements of advancement of a nation’s economy in transitio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power engineering industry in Russia has called for a fast implementation of new management system in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and radical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manager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training in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in Russia has been implemented by (1) preparing highly professional manager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technical universities and by (2)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skills of practicing managers in technical universities and educational centers of different power energy companies.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experience of introducing a new discipline ‘Management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t the Moscow Power Engineering Institute (Technical University) and reflects on training managers in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at higher education and corporate educational centers.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大众化理论准备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盲目和从众的传统社会心态以及不正确的政绩观等原因,快速发展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受到了社会的诟诘,高层在总结反思,大学举办者和管理者也开始反思,扩招的势头开始减缓,并逐步回归理性。处于这一态性下的地方性大学需要尽快梳理存在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调整发展战略,强化内涵发展和学科建设,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促质量,以特色创品牌。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一些民办高等教育集团在港股上市融资,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带来全新影响。通过对某上市的民办高等教育集团进行探索式案例分析,揭示出集团上市对旗下高校产生的影响:集团为民办高校铺设了联结政府和市场的沟通桥梁,上市融资扩充了集团的办学资本并影响了资源在成员高校之间的流动与配置,上市集团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对高校传统办学体制产生了冲击。这些影响通过资本市场的介入和企业化管理体制的嵌套来施加,体现出教育、市场两种组织规律的博弈和融合。应慎重把握规模扩张和内涵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探索企业化管理和传统教育管理之间的融合模式,健全民办高校资产监管和质量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应该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文章从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现状入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基于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explores ideological conceptions of management, especially ‘new managerialism’,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ir role i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attempts to reform public services in general are political as well as technical, though there is no single unitary ideology of ‘new managerialism’. Whilst some argue that managers have become a class and have particular interests, this may not be so for all public services. The arguments presented are illustrated by data taken from a recent research project on the management of UK higher educ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managers in public service organisations such as universities do not constitute a class. However, as in the case of manager‐academics, managing a contemporary public service such as higher education may involve taking on the ideologies and values of ‘new managerialism’, and for some, embracing these. So management ideologies do seem to serve the interests of manager‐academics and help cement relations of power and dominance, even in contexts like universities which were not tradition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ominance of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advent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online degrees offered via digital platforms has occurred in a climate of austerity. Public universities worldwide face challenges to expand their educational reach, while competing in international rankings, raising fees and generating third-stream income. Online forms of unbundled provision offering smaller flexible low-cost curricular units have promised to disrupt this system. Yet do these forms challenge existing hierarchie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market logic that puts pressure on universities and public institutions at large in the neoliberal era? Based on fieldwork in South Africa,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erceptions of senior managers of public universities and of online programme management companies. Analysing their considerations around unbundled provision, we discuss two conflicting logics of higher education that actors in structurally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in historically divergent institutions use to justify their involvement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the logic of capital and the logic of social relev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