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荆楚岁时记》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该书系统地记载了该时期荆楚地区的岁时节庆,是研究该时期该地区民间信仰的重要资料。本文挑选其中四个岁时:正月、端午、盂兰盆节、腊日,对民间信仰进行分析并归纳其特征。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黄运交汇,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自然山川神、灾害神、水神的崇拜,也有对关帝、文昌帝君等人格神的信仰。民间信仰带有极强的普遍性和功利性特点,官方力量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3.
温州地区的民间信仰文化内涵丰富,且其信仰形态会因社会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化。在疫灾爆发时期,温州民间信仰的形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近现代温州的疫灾与民间信仰的文献资料和民间疫灾信仰仪式的当代遗存作为对象,阐释民间神祇的塑造、驱疫功能的形成和重构,以及民间信仰中消灾除疫的仪式,可明确民间信仰在疫灾中的定位,探寻疫灾影响下民间信仰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明清时期临沂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玉皇大帝、真武大帝、城隍等自然神以及关帝、地方乡贤名宦等人格神的信仰,也有对龙王、八蜡等灾害神的崇拜。民间信仰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地域广泛性、主体普遍性、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在民间信仰发挥心理慰藉、社会整合等作用的同时,因其而产生的庙会活动对当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代温州人姜准撰写的《岐海琐谈》,记载了大量宋元明时期的温州民间信仰资料,其内容涵盖神灵信仰、鬼怪信仰和巫卜类信仰三类,是研究温州地区民间信仰的重要文献。时过境迁,但《岐海琐谈》中所记载的许多民间信仰依然广泛存在于现代化的温州社会中,传统的民间信仰发挥着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某些社会功能,传统民间信仰的衰萎也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后石村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一样,有着祖先崇拜、神灵崇拜以及宗教信仰等民间习俗的深厚基础,这些构成了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后石村岁时礼仪习俗、民间信仰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调查了解,可以清晰窥见到这一民俗文化事象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间传承演化的历史轨迹。作者以其在后石村的具体表现与历史流程为契入点,来分析和解读辽宁农村地区民间习俗与宗教信仰状况的历史沿革、建构、特征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形成和确立的时期.在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明清时期海州地区民间信仰种类众多,分布广泛.其中既有对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真武大帝、城隍等自然神以及关帝、天妃等人格神的信仰,也有对龙王、八蜡、刘猛将军等灾害神的崇拜.民间信仰呈现出种类多样性、地域广泛性、主体普遍性、目的功利性等特征,对地方民众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山西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研究项目编号:11CZS054主持人:段建宏"明清山西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研究"以明清民间信仰为中心,全面调查明清时期山西地域社会中的民间信仰,探讨民间信仰产生的根源与地域社会的关联以及在社会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关注民间信仰对地方民俗的影响。该课题主  相似文献   

9.
三山国王信仰是粤东地区的主要民间信仰活动,从明代开始随着粤东客家人向台湾的播迁,三山国王信仰也传到了台湾地区,成为客家人开发、建设台湾的重要守护神。透过描述三山国王信仰的起源、分布与发展及历史不同时期在粤、台两地的互动来探讨民间信仰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陇南文县铁楼乡、石鸡堡乡等白马藏族聚居区保存和流传着丰富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的产生、传承和发展与该地区该民族的民间信仰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民间信仰是民间传说产生和传承的心理基础,民间传说在传承和发展中渗透和巩固着民间信仰。在民间传说和民间信仰的互动联系中民俗事象起着重要的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隋末唐初时存在文帝被弑的说法,并且被唐太宗等最高统治者认可。李唐统治者虽承认隋文帝系被杀,却未对相关人物作出惩罚,而对江都弑逆事件的参与者作出了除名流放、禁锢子孙的处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与隋代两次宫廷政变特点及唐初政治形势有关。  相似文献   

12.
隋末天下大乱,歙州汪华起兵据六州保境安民,唐初主动归唐维护一统,具有意在“靖民”的“王之大节”:汪华对地方安定、徽州文化的奠基、国家的统一都有重要贡献;由此衍生的汪华文化现象成为徽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隋代历史虽短,但具有自己独特的书法面貌,它主要以楷书碑志体现。由于时代因素的影响,它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上承两晋南北朝遗风,下启唐楷尚法先河,可作为我们继唐楷和魏楷之外的楷书学习典范。  相似文献   

14.
东晋至隋末时期是佛经翻译的快速发展阶段,与东汉到西晋的初创期相比,该阶段的翻译活动有了政府的支持,译经规模进一步扩大。同时,该阶段涌现出了一些著名的译经家,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译事经验对翻译理论和技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之后到来的译经全盛期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隋炀帝艳史》,明代齐东野人编著。作品大量参考唐宋的笔记小说,并参照正史和其他史料,记录了隋炀帝的一生,揭示了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并借古讽今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人情化倾向对后世小说尤其隋炀帝系列历史演义小说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6.
隋代门荫制度在前代基础上有继承和发展,它仍然以地位尊卑为主要依据,但具有重勋爵、轻门资的时代特征,内容表现为:承袭封爵,授与散品,担任近卫之官,出任较低级文武职事,这些特点的形成与隋代政权的军事贵族色彩,门阀士族势力的进一步衰落,以及封建官制在隋代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比较特殊的朝代,在它存在的短短37年里,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巨大财富.其迅速致富的原因可从历史背景、经济政策及政治制度等几个方面加以考察,由此可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隋朝的富裕,虽有“国富民贫“虚假繁荣的一面.毕竟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强大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迅速勃兴,作为这个时期社会历史和化发展的结果,佛教广泛地影响着隋唐及以后中国的政治、社会、学、艺术、哲学甚至于生活观念等诸多方面,这是对中国儒学思想影响的社会基础。借鉴本土的儒学“心性论”,佛学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儒学思想,其中禅宗的思想对中国儒学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19.
流传于水族地区的铜鼓属滇系铜鼓中的晚期鼓。水族铜鼓在祭祀活动中作为礼(神)器,在巫师活动中作为法器,在节庆舞蹈中作为乐器。铜鼓是水家人权利和财富的象征,每逢过端、过卯,跳铜鼓舞成了水族青年男女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20.
东汉时期的洛阳地区,人口众多,疫病频繁发生,出现了两个疫病高峰期。除积极进行医疗救治外,在洛阳地区,出现了多种与疫病相关的避疫信仰。有的是传统的信仰模式,有的是早期道教信仰。使东汉时期的洛阳,可能成为早期道教起源的一个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