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家媒体2009-2018年关于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比较三家媒体对女性农民工媒介建构的差异,剖析媒介在女性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媒体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形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2013年后关于女性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叙事类型发生转变,女性农民工形象相较之前有所改善。总体上,女性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表现为正负面报道极端化。  相似文献   

2.
薛倩 《新闻世界》2011,(7):196-197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陕西日报》2003至2010年来有关农民工报道的内容分析,从报道版次、选用体裁、报道题材、报道立场等方面考察《陕西日报》农民工报道的特征。研究发现报道数量显著增加,报道体裁多样化,在对农民工形象建构方面发挥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但多从政府的视角审视农民工现状,忽视了农民工自身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乔敏  王勇 《新闻世界》2010,(7):50-51
农民工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他们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本文以我国"农民工报道的反思"为研究课题,总结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现状,对媒体忽视农民工报道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继而对媒体如何改进对农民工的报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有关农民工的报道在党报、都市类报纸的报道频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以《扬子晚报》为例,对2001年-2010年该报有关农民工的报道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扬子晚报》在农民工的报道方面除了能及时准确传达相关政策法规、关注农民工切身利益外,还存在对农民工的报道处于浅层、对农民工的形象塑造存在城市本位倾向、对农民工的弱势地位过于渲染和缺乏对农民工人格的尊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都市类报纸关于农民工报道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华西都市报》1997年至2009年12年来的农民工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都市报对农民工的报道视角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作为中国第一份都市报的《华西都市报》自2003年来,对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增加了,报道的题材框架多样化了,但对农民工的报道呈现被弱化和被边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张力 《新闻世界》2010,(4):80-81
本文主要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华西都市报》1997年至2009年12年来的农民工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都市报对农民工的报道视角的变化。通过研究发现作为中国第一份都市报的《华西都市报》自2003年来,对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增加了,报道的题材框架多样化了,但对农民工的报道呈现被弱化和被边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文化资本分析及其对报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长松 《新闻界》2008,(5):29-31
本文主要分析农民工文化资本的缺乏与媒体对其报道现状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了提高农民工文化资本,改善农民工报道等方面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大众媒介使用自己的话语视角和传播目标对农民工进行报道,从而建构了农民工的拟态现实,这种拟态现实带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但农民工的现实与大众媒介之间的拟态报道,使得农民工群体被设置为隔离的报道地位。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  相似文献   

9.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农民工就业难问题成为突出现象.如何做好农民工报道,更好地为农民工服务,牵动着党报社会责任的神经.为此,金华日报将"温暖"定为2009年民工报道的主基调,精心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围绕农民工的报道活动,拓宽服务思路、服务领域和服务方法,从关注农民工心理人手,为他们提供心灵情感的服务,推出多个专题活动和专版报道,既贴近农民工丁的实际需要.更贴近农民工的情感诉求,为他们排忧解难,进一步提升了党报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2011年至2012年《南方日报》和《羊城晚报》的农民工权益维护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从报道类别、报道体裁、报道内容等方面分析了农民工权益维护报道的特点;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目前农民工权益维护报道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都市媒体如何突破农民工报道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岩 《中国广播》2009,(9):30-32
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分层中形成和正在发展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事实上农民工已经成为都市媒体受众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以往都市媒体对农民工报道存在的问题、当前都市媒体对农民工报道的转变,提出今后都市媒体在农民工报道中的调整与改进方式。  相似文献   

12.
尤立宪 《新闻窗》2014,(1):35-35
2013年2月1日,贵州省《黔西南日报》一版刊发了“一位人社局局长与96名农民工的返乡之旅”一文,报道不仅吸引了大批读者,还给不少的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原因何在?归纳下来,缘于该报道选题上有大境界,写作上有小角度,即报道实现了小切口与大结尾,大大增加报道的厚度,是一篇很有灵气的报道。  相似文献   

13.
他怀着一颗愿为民尽孝的赤子之心,为外出农民工提供新闻支持。他,情系“三农”,多次深入农民工的生活,与农民工同吃同住同劳作;他,责系“三农”,努力践行新闻的“三贴近”,用优秀的文字报道,描述农民工的酸甜苦辣;他,心系“三农”,以一名基层记者的身份,引发整个当地及新闻界对农民工热点问题的思索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郭帆 《东南传播》2012,(9):60-62
本文以2011年《陕西工人报》的报道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媒介中的农民工形象作了解读。研究发现,媒介在报道农民工时,主题集中、立场鲜明、消息来源多样,而且报道呈现出一定的时节性。然而,在农民工的形象建构中,媒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将农民工塑造为十足的"沐恩者",没有为农民工提供话语空间,报道立场不够客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量涌进城市的农民工成为都市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帮助农民工讨薪、为农民工解决住宿问题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等方面的报道日渐增多。但是,这些报道是否完整而  相似文献   

16.
刘谦  刘丹 《新闻实践》2006,(2):41-42
时下,“农民工”问题已成为媒体报道之焦点。2005年9月6 日至23日,中国青年报在第七版“经济版”的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组以“新生代农民工系列报道”为名的专题新闻。其中新闻报道、新闻述评各10篇。该组报道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了当代青年农民工的崭新形象,反映他们的生活状况、追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整组报道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在农民工报道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7.
我国媒体关于农民工的报道还有所缺位,报道的视域还显逼仄,空间视域不甚开阔,纵深视域还缺少触及本质的新闻,没有充分发挥指导生活、引领舆论的功能.这些问题,与记者的媒介素养、媒体的社会责任、农民工的话语权直接有关.对农民工报道存在的缺位,反映了农民工真实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民工问题日益受到高端决策层的关注.媒体近期一改过去农民工报道上正面少、负面多.肯定少、否定多的报道态度.开始露出要为农民工呐喊和立言的端倪;从小报到大报.从广播到电视。改善农民工劳动生活条件、制止向农民工乱收费、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帮助农民工追讨欠薪、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给农民工建造安乐窝、为农民工回乡往返创造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各种报道不时见诸报端,现于声屏.过去漠视、歧视农民工的现象似乎已经改变。那么.媒体对农民工的解读是否真正到位没有偏差了呢?  相似文献   

19.
吴俊斐 《东南传播》2011,(5):148-149
当前,农民工问题已成为媒体报道之焦点.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下,农民工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运用和融合新媒体实现党报与农民工的无障碍沟通,创新党报的服务功能等进行简要分析,继而对如何运用和融合新媒体突破对农民工的报道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于城市社会出现的新生社会群体,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力量.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但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新闻报道存在政策导向化、报道污名化、报道主观化等问题.论文对如何改进新生代农民工报道,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