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祥云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7-119
在二十世纪以前,整个翻译研究是建立在心灵感悟的基础上的,缺乏科学性。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两大“转向”,即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带到了十分广阔的文化层面。本文综述了西方翻译研究中的两大“转向”和四个范式(即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解构主义范式和综合研究范式等)的嬗变。  相似文献   

2.
在二十世纪以前,整个翻译研究是建立在心灵感悟的基础上的,缺乏科学性。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两大“转向”,即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带到了十分广阔的文化层面。本文综述了西方翻译研究中的两大“转向”和四个范式(即语文学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范式、解构主义范式和综合研究范式等)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温家宝总理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及英译本为例,从显化的角度,考察了语义角色,文化信息,概念意义,连接词等四类显化翻译的典型特征,并分析了显化翻译发生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进行适当的政治文本显化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国用语料库的方法研究翻译始于上世纪90年代,几乎与世界同步,现在用语料库的方法研究翻译已经成为译界的共识,其成功的范式就是通过对平行语料的比对来描述翻译的共性,在译语中寻找译者的痕迹和翻译语言的共同特征翻译的普遍性;翻译的普遍性或共性也即翻译的显化、范化、简化等;其中,翻译的显化策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本、文化、语言和译者等。  相似文献   

5.
王卫强 《英语辅导》2008,(2):142-146
文学翻译中的显化处理是常见的做法。显化处理的内容包括:语篇连贯和衔接、语义范畴的转化、文化意义的传达、语境信息的显现以及文化意象的转化等。显化翻译是具有认知学基础的。显化处理研究对于实现等效翻译、恰当翻译,保证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品评翻译作品的优劣提供可供借鉴的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中存在的显化现象,发现两译本在进行语用显化时对隐含文化信息的处理方式不同。研究发现两译文之所以在处理隐含文化信息时表现出差异性,主要是因为译者受到了各自翻译目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使他们在语用显化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各种定义呈现出翻译本质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开放性。在语文学范式参照下,翻译的本质就是再现原作的艺术创造;在结构语言学范式参照下,翻译的本质体现为语言的转换;在翻译研究学派的范式参照下,翻译产品体现为译语文化中发挥社会功能的、现实存在的文本连续体。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凸显差异解构逻各斯的过程中,有将一个本质层面概括全部层面化的倾向。翻译研究综合法有助于动态、全面地考察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翻译学中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为翻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晚清翻译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但实际上评价翻译作品时,仅仅是对原文和译文进行静态和孤立的对比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考虑到译文背后的制约因素,以及译文对译入语社会文化的影响,才能从宏观的角度考虑译文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21,(4):59-65
显化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国内外学者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梳理了国内有关显化研究的文献,发现显化的普遍性开始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显化研究对象比较狭窄,主要限于某个或某几个词类;以英汉翻译中各种形式的显化为主,对英汉口译和汉英翻译及口译中非形式的显化关注不够;对显化的解释和描写结合得不够好;源语透过效应解释显化时所使用的语料库不是很理想。作者建议:扩大显化研究对象的范围;关注非形式的显化;关注汉英翻译和其它外语与汉语之间翻译与口译中的显化;把显化的解释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使用更合适的语料库深挖源语透过效应对显化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0.
以《盲人之国》前四章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借用显化理论,对原文与译文进行比较分析。依据翻译过程中显化表现及成因,对其中的翻译实例进行分类归纳,以期找出其中规律,从而指导今后的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1.
基于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可比语料库,对翻译汉语中的指示代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指示代词在翻译汉语中均体现出显化特征,文体因素对显化总趋势没有影响,但对显化程度有一定影响。对谓词性指示代词"这…"的个案研究表明,翻译汉语中"这…"显化比较明显;"这…"在非文学翻译汉语中呈现出明显的显化特征,但在文学翻译汉语中却没有明显的显化特征;"这…"在"一般"和"学术"类文体的翻译汉语中呈现出明显的显化,而在"新闻"和"小说"类文体的翻译汉语中没有呈现出差异。本文从翻译目的与策略以及英语源语透过效应两个角度讨论了显化的动因,也对"这…"在翻译汉语和原创汉语中差异不明显做了一些解释。  相似文献   

12.
李强 《海外英语》2012,(11):150-152
该文从目的论的语内交际法则、语际交际法则和目的法则出发,分别就汉译英中语言、文化和内容三个方面的显化现象进行分析,揭示目的论三大法则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汉英四字结构口译在语言、文化和内容三个方面的显化及其取得的交际效果,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四字结构口译的显化现象,探讨四字结构口译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连淑能的英汉对比研究成果为依托,本文从形合与意合、繁复与简短的角度剖析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所使用的语法意义显化、逻辑关系显化及文化内涵显化翻译技巧;从抽象与具体、重复与替换角度分析隐化范畴词、零位替换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4.
翻译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文化转向以来,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思路,丰富了研究范围。文化转向把研究目标从纯语言层面扩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层面,人们开始关注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外在及内在因素。本文认为,文化转向不失为翻译研究的一条新路,可从社会文化研究的角度审视翻译作品。文化转向与翻译的本体研究并不矛盾,而且还可从文化角度分析翻译的本体研究。本文选定四个文化因素,即社会背景、外语知识、读者人群和译者自主权,从这四个方面分析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外关注的异化翻译方法在现代汉语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15.
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生态和翻译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中的翻译行为九大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翻译行为的翻译生态环境。这九个要素形成了三个层次,即原语、译本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层面,原语文化、翻译行为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层面,原作者、译者和受众之间的主体层面。主体层面要素构成了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生态,而语言层面与文化层面构成了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翻译环境,而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和谐共存就达成了翻译生态与翻译环境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人类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骑着决定的作用,而批判一篇译文的好坏在于看其是否"充分"地实现了翻译目的,这是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本文以目的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浮生六记》两译本存在的显化现象,发现这两种译本在对隐含文化信息进行语用显化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主要因为译者受到了各自翻译目的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使他们在语用显化方面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翻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呈现"文化外求"的横向开拓特征,从社会、历史、政治等多种角度对翻译全过程进行宏观的、外部的研究,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上抽离,转向探讨文化层面影响和制约翻译活动的各种因素。这种研究给翻译人才的培养开拓了新的视角,为外语人才翻译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本文在梳理翻译学文化转向的缘起和发展的基础上,详细界定和分析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翻译能力,并挖掘了翻译学文化转向对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各个翻译子能力所能提供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异化与归化从语言与文化两个层面考察译文在源语文化,源语语文规范与目的语文化,目的语语文规范的翻译取向,是文学翻译批评的崭新视角,本文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分析探讨了在翻译中如何把握汉语四字结构运用的度,提出在语言层面上四字结构归化的度可稍大一些,在文化层面上四字结构异化的度稍大一些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学者对显化现象的研究成果为法律文本英译中的显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法律文本汉英翻译中常用的显化处理方法有连接词显化、动词名词化、修饰显化、语序调整、古语显化等。对法律文本英译中的显化现象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法律文本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我国译界长期以来对“信达雅”研究有余,而对逆向研究不足,文化变化是文化常规的偏离。本文从语言文化、文本风格,译者心态和审美范式等层面的变形,来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在译文中是如何对原文的文化层面进行转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