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阳修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射者中,弈者胜”,课文对“射者中”的注解是:“射的射中了目标。这是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这里“射”究竟指的是什么游戏呢?很多师生望文生义,认为是射箭靶之类的活动。但是,只要稍加考虑便会想到:太守和宾客们游玩了一天,虽兴致高也难免疲累,于是酿酒制菜,团团围坐,间以轻松的游戏助兴;因此,不会是再进行活动量大的射箭之类的运动。事实上,“射”亦叫“射覆”,是我国古代伴随易经占卜而形成的一种游戏。“射”指“猜度”,“覆”指遮蔽之物。即预先将物件隐藏起来,让人…  相似文献   

2.
张东微 《考试周刊》2012,(73):32-33
“乡饮酒礼”和“射礼”是古代考察、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乡饮酒礼”和“射礼”来透视“礼”在先秦人才选拔中的重要地位,这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先秦人才选拔标准,全面认识先秦社会的发展及对当代人才选拔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中对“射者中”的解释是:“射的射中了靶子,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按规定的杯数喝酒。”这个注释是较简单的。“射”到底是种什么游戏,怎么玩法,都没有注明。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其它选本的注释。《中国历代文选》(朱东润主编)的注释是:射者中(读去声),古代饮宴时一种投壶的娱乐,以矢投壶中,投中者胜,酌酒给负者饮。见《礼记·投壶》。陆德明《音义》引郑玄注云:“投壶者,主人与客宴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又作者《九射格》文:“九射之格,其物九,为一大侯,而寓  相似文献   

4.
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后羿是一个神箭手,平时射箭箭无虚发。然而有一天,夏王指着一块一尺见方、靶心一寸的兽皮箭靶对后羿说:“请射吧!如果射中了,赏你万金;如果射不中,就削掉你千户的封邑。”后羿听后十分紧张,结果呼吸急促不能自控,屡射不中。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第五册《醉翁亭记》中对“射者中一的解释是:“射的射中了靶子。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按规定的杯数喝酒.”这个注释是较简单的,“射”到底是种什么游戏,怎么玩法,课本没有注明。有关图书资料对“射者中”的注释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指投壶,一是认为指“九射梅”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西周时期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 ,其教育内容是 :“礼、乐、射、御、书、数” ,即六艺 .分析了“六艺”中的“射、御” ,阐述了“射、御”的体育功能 .  相似文献   

7.
射箭源于狩猎,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活动。在古代,射箭不仅是武力的象征,还与政治、礼仪和道德有诸多联系,形成了所谓的“礼射”。礼射盛行于西周,是当时的一种政治文化制度,也是“一种体育文化制度”,即先民寓德于射、寓礼于射、寓教于射的人文实践。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中,弈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众宾欢也。”人教版新初中《语》第五册对“射中”作了这样的注释:“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见133页)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此句译为“投壶的投中了”。(见150页)我认为注释、译均不妥,注释没有解释“射”的含义,而译误把“射覆”与“投壶”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9.
宴飨礼是周代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时期得到统治阶级的广泛推崇,并普遍实行于各个阶层,面对不同阶层宴飨礼的称呼亦有区别,平民阶层在历代古籍中称为"乡饮酒礼",贵族阶级的宴飨为了与"乡饮酒礼"相区分便以"飨礼"相称。本文主要以"飨礼"与"乡饮酒礼"为主体,针对其具体实施的礼仪环节,笔者从谋宾、戒宾、迎宾之礼,献宾之礼,奏乐之礼三方面探述其"飨礼"与"乡饮酒礼"二者之间的异曲。  相似文献   

10.
说“射”     
“射”与“礼”、“乐”、“御”、“书”、“数”并称六艺,是周代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技艺。到了汉代还在延续,《汉书·张衡传》载:“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即包括射术。古人既崇文,也尚武,射箭是必学的武艺。孔子兴办私学,既教礼乐,也授射御。“射”的本义就是射箭,原写做“身矢”,《说文解字》解释为:“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从矢从身。篆文射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射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善射者被视为神人,后羿射日的古老神话传说就证明了这一点。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弓弩的杀伤力与优…  相似文献   

11.
“返射’指的是把对方说的话,借用来作为反讥或戏谑的手段,即以其人之“言”,还治其人之身的修辞手法。(参阅谭永祥《修辞新格》第58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一版)该手法要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必须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要有一定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2.
《段太尉逸事状》“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中的“都虞候”,有的版本印作“都虞侯”。按:“侯”古时写作(厂矢)。从古字形看,它是由“厂“和“矢”组成的,其义与射箭有关。《小尔雅广器》曰:“射有张布谓之侯”。由于古时以射选贤,射中者获封爵,因而称之为诸侯。这里的“侯”字义已从“箭靶”引中为一种爵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的“射天”故事模式化地出现在有关武乙、纣和宋王偃三位人物的记载中。古今学者一致地尝试对“射天”何以成为君主无道的反面典型作出合理化的解释,无论他们相信或怀疑这些记载的真实性。这些尝试表现出的一致性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意识图景:它们建立和维持“射天”与“无道”之间的等价关系,而其认识背景则是“敬天保民”这一颇具张力的正统观念;由此,多个出于不同原因但同样对“射天”持贬抑态度的叙述主体又合力将“射天”与“无道”的等价关系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14.
吴应海 《初中生》2012,(Z3):126-128
正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后羿是一个神箭手,平时射箭箭无虚发。然而有一天,夏王指着一块一尺见方、靶心一寸的兽皮箭靶对后羿说:"请射吧!如果射中了,赏你万金;如果射不中,就削掉你千户的封邑。"后羿听后十分紧张,结果呼吸急促不能自控,屡射不中。夏王问其原因,有人说,后羿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情绪波动太大,影响了射技。考试也是如此,明明复习得  相似文献   

15.
"礼"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书中多次出现。自先秦以后,历代学者都对《论语》中"礼"之内涵做出过自己的解读和评价。"礼"的实质是爱人之心的自然流露,对"礼"的实践贯穿于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在"礼"与"仁"的关系方面,二者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克己复礼为仁","仁"不仅以"礼"为评判维度,同时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更有超越"礼"的部分,即是对全体人的大爱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共有59章提到"道",用作动词的有5例,其余54例则都用作名词。在名词的用例中,有4例释为道路义,其余50例可释为主张、方法和仁义等抽象义,本文将其分为三部分,即个人行为、人生之道和社会之道。同时从"道"的意义阐释中可见,"道"中蕴含的"仁礼兼备"观念就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表现为以内心的"仁"唤起并恢复"礼",作为外在行为规范的"礼"最终内化与"仁"相互融合,以此构建礼乐文明,体现"天下有道"。  相似文献   

17.
儒家之"礼",包括个体修身、社会教化、治国养民、礼乐兵刑、典章制度等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个体修身之  相似文献   

18.
射天是对敬事鬼神传统的反叛,也是对人主体性的张扬.因此,勇于射天的宋康王是殷商传统文化不自觉的革新者.与射天直接否定神的力量不同,周人的射礼只射四方不射天,对鬼神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与射天是殊途同归的.但是,从殷商亡于周到宋国亡于齐,殷商人及其后裔在文化上的话语权逐步丧失,于是射天就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从而完全掩盖了其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乡饮酒”,即乡饮酒礼,原本是一种饮宴礼仪,先秦时期被赋予了“明长幼之序”和“进贤能”的功能。汉唐之际,在统治者的推动下,它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东汉时统治阶层承认它的地位,经改造后在地方上实行,但未纳入国家祭祀体系。西晋时皇帝亲自举行乡饮酒礼,但只限于一时一地,未成为制度,南北朝时则更加紊乱。隋唐统治者重视乡饮酒礼,将它定位成一种学礼。隋代承认了汉晋以来乡饮酒礼中央、地方并行的现实,并使之固定化,朝着礼制化的道路迈出最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20.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是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的,如:六艺的人文思想、六艺的教育意义和六艺的特点等等。对"六艺"的语源义进行探求,是以求从新的方面,即古代汉语角度对"六艺"进行研究。得出:"礼"、"乐"、"射"、"御"、"书"、"数"的语源义分别是"有规则"、"美,好"、"舍弃,远离"、"禁止"、"把……明显化,表现出来"、"把一个整体的东西细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