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翟永明发表了组诗《女人》,诗歌以女人和女人的心理为焦点,表现了一种强烈的性别意识和生命意识,90年代,翟永明的诗歌发生了转变,但对女性命运的关照却始终如一。以翟永明90年代的诗歌为研究对象,运用女性主义和文本细读法,探究翟永明90年代诗歌中对女性命运的全新关照和对古代优秀女性命运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2.
翟永明的诗歌对女性命运的书写,有一种超越个别直入整体的力度。这种特征使她显得比其他女性诗人更为深刻地把握女性生命的本质和命运。首先表现为她对女性整体命运深沉的神启般的体悟,其次她着力在两性关系中揭示女性的处境。她还在对母亲形象的观照中,从历史角度揭示女性命运的重复和承续。  相似文献   

3.
翟永明是后朦胧诗和女性诗歌的代表诗人.她的诗歌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黑色时期"和"白色时期".她黑色时期的诗歌大量地运用黑色意象群,并大量地抒写梦幻,从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女人的命运;她白色时期的诗歌则大量地运用白色意象群,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一切.总之,翟永明前后期的诗歌,由于采用了独特的视角、个人化的思考以及独特的表现手法,因此她的诗歌获得了一种美学上的独特力量.  相似文献   

4.
和现实经验的变化相一致,翟永明的诗歌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包括她创作中的女性立场从早期的感性经验变成了一种理性上的自觉和认同.在性别和诗歌之间,翟永明不是撷取其中某一点,而是追求着二者的统一.1990年代以来,翟永明的诗歌回望历史中有名、无名的女性,和她们的对话构成了翟永明性别思考的重要方式.诗人以一个同历史中的女性平等对话者的身份对传统的性别文化进行观察、质询、对照、判断,包括女性人物的角色和命运、女性艺术及其历史、女性形象及性别归属等内容,由此形成了一个创作系列.同时,在“性别”写作之外,翟永明也承担着对当下生活的“普遍性”问题进行表达的责任,对苦难的同情、对现代性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回归等都反映出诗人介入现实的勇气,这类诗歌不能简单看成是和她的性别写作相分隔的另一部分,或曰“超性别的诗歌”,实质上,仍有一种更成熟的女性特质在其中发挥着效力.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诗歌"自命名之始,就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很多女诗人(以翟永明为例)都极力拒绝她们加在身上的"女性主义者"、"女性主义诗人"等称号,她们拒绝"被命名",她们的独立意识一如翟永明的《女人》组诗那样比任何时候都更彻底。纵观二十几年的女性诗歌研究,有些学者过分强化性别特质而忽略了诗歌本身。单一的性别对照法对于诗歌本体来说,有可能造成很大的伤害。本文以诗人诗歌中的色彩意象入手,论证女性主义诗人在色彩表达上与传统诗歌(主要指男性诗歌)之迥异。在研究上力图抛弃以往女性主义诗歌研究中单一的性别对照法,以更"文学"的方式来研究女性主义诗歌中的色彩流变。  相似文献   

6.
诗人翟永明作为中国当代诗坛“女性诗歌”的代表之一。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女性诗歌”写作的“青春期”后,诗歌创作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戏剧性、叙述性以及对诗歌经验的重视等,都体现了她对诗歌艺术的不懈探索,对自我的不断更新,通过对翟永明不同时期诗歌作品的细读与分析,理清翟永明诗歌艺术探索的内在理路、诗歌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翟永明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通过“创造黑夜”、进而反抗男性“话语霸权”、最终实现“从黑夜走向白昼”的“女性主义”诗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读。通过诗歌文本分析及翟永明前后两次“黑夜的自白”,可以发现,翟永明自始至终强调的都是“性别”而非“权利”。“性别”的诗学立场使得翟永明的诗歌更具有持久魅力和意义,更准确地传达出了东方女性的内在真实。与此相关的,是其诗歌独有的特征:以女性自身的内在“深渊”为抒写对象,且以独白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女性诗歌的崛起,女性诗人开始以其独立、反叛的姿态出现在中国诗坛,而在大量女性诗歌文本中,一种具有某种共性的"自画"成为了这一时期女性诗歌重要而独特的创作倾向。可以说,在自我的镜照与打量中,女性诗人群体发现并彰显了自身强烈的性别意识,而女诗人伊蕾、翟永明则是以"自画"以及为女性群体"绘画"的方式重塑了女性的个体意义与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诗美形态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以象寓意"是一种最基本的诗歌表现形式,不同的意象自有着不同的含义.意象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诗歌形态的改变或是诗人情思意趣的转换,它同时也体现着诗人不同的诗学立场.对翟永明前期的"蝙蝠"和后期的"壁虎"两个意象进行分析,可以从中窥见诗人蕴含在意象转换中的深意及其对女性写作的进一步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女性意识是女性文学概念界定的依据.在80年代的舒婷诗歌中,呈现为伴随人的意识的觉醒而觉醒的形式.到90年代的翟永明,则强化为"女性个人化写作"形式,而后转入性别意识淡化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诗歌"自命名之始,就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很多女诗人(以翟永明为例)都极力拒绝她们加在身上的"女性主义者"、"女性主义诗人"等称号,她们拒绝"被命名",她们的独立意识一如翟永明的《女人》组诗那样比任何时候都更彻底。纵观二十几年的女性诗歌研究,有些学者过分强化性别特质而忽略了诗歌本身。单一的性别对照法对于诗歌本体来说,有可能造成很大的伤害。本文以诗人诗歌中的色彩意象入手,论证女性主义诗人在色彩表达上与传统诗歌(主要指男性诗歌)之迥异。在研究上力图抛弃以往女性主义诗歌研究中单一的性别对照法,以更"文学"的方式来研究女性主义诗歌中的色彩流变。  相似文献   

12.
翟永明的诗歌将身体叙事作为一种写作策略,不同于看似描写女性身体的自由与主体性,实则仍属于男性视域下传统意象的写作,翟永明的诗歌始终带有先锋性。她以身体为中心,建构独属于女性的感性私语与公共表达,在性别写作之外,用诗歌传递一种超性别意识;通过表现在商品化与物化进程中,女性身体的投诚与反抗,形成以女性身体为形式的女性主体权威;建构女性身体的叙事空间。翟永明的诗歌,始终在探究女性独立、完整的人格。  相似文献   

13.
"看"是进入翟永明诗歌的关键词。"看"的主客体置换是翟永明诗歌创作和诗学理念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由"被看"到"我看"立场的变化,表明了诗人对自我和世界在认知上的根本性改变,诗歌内部结构也由此发生裂解。处在"被看"立场的诗人,以"黑夜"为时空,以独白的话语方式自我言说;处于"我看"立场的诗人,则在言说方式上发生了异变,实现了由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的位移,由"我/我"的关系到"我/他"的关系的抒写以及对"文本时间"的反向延展。"看"与"被看"立场的替代、纠缠和共存,给文本增添了异质美感和无限阐释的可能性,也给诗人列出了尚需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女性诗歌”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展而出现得比较早,中国则是受到西方的影响和启发于19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诗歌”的。但是,中国的女性诗人在接受西方诗歌的同时也进行了思考和发展,使得中国的“女性诗歌”更为成熟、冷静。本文试以美国自自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和中国“女性诗歌”的领军人翟永明为例,从“女性诗歌”的题材、女性意识和女性创作几个方面将中西“女性诗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5.
杜牧笔下关于女性的诗歌,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之中,借女性这个特殊的话语主体,进行身心的双重审美观照,表达诗人一种独特的意象诠释和异样的语境感悟。本文试从杜牧诗歌女性话语的类型特征,杜牧女性话语的文化底色这两方面着手,对其女性诗歌作一下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女性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母性诗歌系列"通过歌颂母性,开创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女性诗人的重要流派,即"母亲诗人"。普拉斯的"母性诗歌系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她自己的儿女为创作对象和创作灵感来源的诗歌;第二部分,注重思考和探索母性体验与创作力之间关系的诗歌。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母性诗歌",旨在揭示诗人创作"母性诗歌"的重要意义,即诗人通过书写母性来确定自己的诗人身份、实现自我的转变,试图从自身的"三重困境"中走出。  相似文献   

17.
《女人》组诗是翟永明公开发表的第一组诗歌,在组诗里,诗人用特有的视角思考女性主体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尝试寻找出女性的生存状态,并试图用性别对抗的方式攻破女性自身的局限。诗人虽未彻底打破女性之"狱",但其开创性的探索精神,使《女人》组诗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诗人爱默生与金斯堡在迥然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诗歌创作,但是爱默生的诗歌和诗学理论无疑对金斯堡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爱默生关于诗人作为"代表性人物"的观点使金斯堡认识到了作家的责任与使命,这两位作家作品的相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诗人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挑战,诗歌的民族性及其唤起民众觉醒的功用,"催生韵律"的个性化表达,与神秘主义的共通性:直觉性感悟与追求超越。金斯堡在后现代语境中对传统诗人爱默生的回应是对后现代时期主流话语和文化的对抗。  相似文献   

19.
具体考察伊蕾、翟永明、唐亚平、海男等诗歌文本中与躯体意象相关的空间意象(房间意象、镜子意象、黑夜意象)和时间意象(死亡意象、母女意象).发现女性私设的话语体现了女性话语主体的自觉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但由于其缺乏对具体生存情境的展开而成为被悬置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女性意识的彰显与淡化、张扬与超越是当下女性诗歌写作中存在的一个二律悖反而殊途同归的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矛盾中共同推动女性诗歌的发展.在女性"自我"镜像的建构与解构的互动中,女性诗歌建构着更加合理和谐的、与男性真正平等对话的女性话语方式和诗歌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