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介词“on”和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语中表达方所的介词和方位词是体现两种语言对空间识解异同的最典型代表。本文从空间识解的角度分析英语介词"on"和汉语方位词"上"的空间认知语义并比较和归纳了它们之间的空间语义对应和不对应的义项。  相似文献   

2.
基于认知语法的射体界标理论,利用英国国家语料库,系统分析英语介词around的认知语义,包括其原型空间语义及非空间域的隐喻语义。研究表明,介词around标示的空间关系呈多样化,可归纳为"围绕、邻近、弥散、绕越、反转"五种关系;经认知映射所形成的隐喻语义与空间语义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衍生出"概数、主题、存在、避开"四种隐喻语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不同时期“下”的历时演变,“V下”短语的语义经历了从单一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语义衍生过程与心理认知密不可分。本文在对“V下”短语语义结构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历史时期语义发展演变历程,构建“V下”短语历时语义演变网络模型。基于拓展概念隐喻理论,对“V下”短语历时语义演变过程中的空间隐喻进行分析,以便全面了解“V下”的发展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角度看方位成分“里”的语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里"本来是一个普通名词,后来演变成表示在某一空间范围内部的空间方位名词,最后语法化成代词后缀、副词后缀、语气助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凭借。"里"从实词到虚词或构词词素的语法化过程都是在空间隐喻机制下完成的。其语法化原因有:"里"自身的语义、句法位置、语义的泛化、使用频率高、语言接触、语音弱化等。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80年代,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本研究结合认知学,对英汉语空间隐喻维度下"前"与"后"的隐喻拓展所投射到的时间域、状态域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展开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民族之间就空间隐喻所投射到的上述域之间存在诸多异同,特别是时间域所体现的不同认知模式。准确把握这些异同,特别是时间隐喻的差异能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英、汉两族人民在空间隐喻下对"前"与"后"的时间隐喻拓展之差异,提高驾驭"前"和"后"的时间隐喻差异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工作和开展外语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6.
礼貌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礼貌传达的是交际中的人际意义,体现了交际中的关系,是任何交际者不可忽视的内容。礼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知和掌握礼貌行为,也有助于交际者有意识地利用好礼貌这一语用资源,增进交际效果,达成交际目标。前人大多借助Leech的礼貌原则开展研究,鲜有从认知视角来考察中国传统礼貌的。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礼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试图以认知语言学中的"上下"空间隐喻为理论基础,基于《红楼梦》中传统礼貌现象的语料来阐释《红楼梦》中的"礼"。  相似文献   

7.
以汉语及日语中的常用的形容词"浅"字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角度出发,在分析其认知义及构造义的基础上,探究二者之间的异同点。研究发现,二者的核心语义是相同的,并且都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发展自身的多层语义。但是,在语义扩张的过程中,因文化背景及生活实践方式的不同,二者都会衍生出各自特殊的语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意象图式理论探讨英语介词"into"的多义现象。研究表明,在基于空间语义的基础上,"into"扩展出四种非空间关系的隐喻语义。分析"into"的空间语义和非空间语义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方位词的使用与人类对空间领域的认知密切相关,缑瑞隆先生发表在《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上的《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以下简称“缑文”)举例说明了方位词“上”、“下”语义构成的差别及其与认知的关系,并运用原型理论、意象理论来揭示导致它们用法不同的认知因素,笔者读后颇受启发.  相似文献   

10.
印尼语中的"Tahun"对应的汉语词是"年"和"岁"。中印两国语言系统内部分工不同、两国人们的认知心理不同、两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同,是造成它们语义上存在细微差异的主要原因,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改善对外汉语教学十分有帮助。但由于文化差异和教师重视程度的影响,印尼留学生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常出现偏误,针对这些偏误,提出采用情境教学法阐释"年"和"岁"的语义、讲解与"年"和"岁"相关的词组或短语、重视纠正学生平时作业中有关"年"和"岁"的偏误、注意讲解"岁"的语用用法等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英汉"UP-DOWN"/"上-下"空间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发现,这两对垂直空间隐喻从源域到状态、数量、时间、社会等级等目标域的投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形成对应,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同时在隐喻范围和意义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似性源于人类认知所具有的普遍规律,差异性源于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汉语当中,"吃"除了可以搭配食物类的常规宾语论元语义结构以外,还可以搭配非食物类的非常规宾语论元语义结构。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结构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则基于认知语义学视角对"吃+NP"结构的语义进行研究,以明晰这一结构语义。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的角度讲,"类同"是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原型意义,"并存"、"添加"、"递减"等意义是人的认知能力作用于"也"字的语义结构——比较框架进行概念化的结果,是对"也"字语义结构中不同部分的凸显,也是"也"字语义理想化认知模式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在认知语言学界,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理解、表达的,因此,空间隐喻对于人类抽象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近20多年来,空间隐喻的研究逐渐成为认知语言学界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纵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有关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远、近"的空间隐喻研究还很少有人涉足。基于此,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远、近"的空间隐喻异同,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空间隐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陈敏 《文教资料》2012,(10):27-29
方位词是人类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方位词"上"和英语方位词over进行了语义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语义范畴的体系、原型语义成员和边缘语义成员上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这些异同点是中西方民族的认知体验和文化思维的特点决定的,体现了英汉方位词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6.
“up”与“down”(上/下)的语义认知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对up/down(上/下)的讨论大多局限于语方诉表层句法结构方面。虽有人普就语义认知方面作过讨论、分析,但那是就单一语言的分析。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英汉语义对比,重点分析、讨论up/down(上/下)的语义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17.
对"上/下+表处所的NP"这一构式,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探讨了语义的"不对称"性、语法化和组合问题。基于此,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上/下+(表处所的)NP"的构式特征、组合范式、认知理椐进行重新审视,以期丰富对"上""下"动词性组合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吴婷婷 《文教资料》2013,(12):23-24
"把"字句状语的分布和语义指向十分复杂,本文根据"把"字句的特点对其状语进行语义指向分析,不仅阐述了"把"字句状语的位置分布情况,而且结合例句对不同位置的状语的语义指向作了详细的解释,把形式和意义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揭示了句法成分在语法上和语义上的不平衡性,指明了句法成分之间的种种联系,从而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就"和"才"语义和语用进行共时和历时研究,探究"就"和"才"的实词虚化过程并依据时间像似性原则对"就"和"才"的语义和语用偏误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0.
From是英语中最重要的介词之一,具有丰富的语义功能。然而大部分中国英语学习者很难全面而正确地理解其语义。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英语介词"from"与汉语介词"从"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英语教学和英语介词研究作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