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范成大的诗歌成就广为人知,但他在地理学方面的成就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地理学研究贯穿了范成大整个游宦生涯,《吴郡志》则集中体现了范成大的地理学成就.诗人范成大对于诗歌史料收集、选取与编排有着特殊的视角,《吴郡志》也因此而获得了不可取代的诗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花志红 《文教资料》2008,(29):10-11
范成大在成都任上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本论文以<范石湖集>卷十七为依据,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范成大诗歌中的成都景象:范成大笔下的成都风俗、范成大笔下的成都名胜、范成大笔下的成都景物.  相似文献   

3.
陈造与南宋中兴网大家生活于同一时代,和陆游、范成大、尤袤均有交往,而与范成大交谊最深。陈、范二人交往之情事,主要体现于他们的唱和诗词中。考二人之往来与唱和之作,均发生于陈造主教吴门与范成大暮年归养之时。陈造的诗作,也为我们了解范成大在宋代诗坛的地位与影响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南宋时期,有两位曾在广西任职的朝廷命官,一个是静江府(今桂林市)知府、广西经略安抚使范成大;一个是桂林通判周去非。范、周二氏博学多才,平生留心世事,深入民间,接近群众,注意调查研究。他们根据自己在广西任内的耳闻目睹,稽考有关资料,分别撰写了《桂海虞衡志》、《岭外代答》两部著作,成为今天研究广西地方史志和少数民族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范成大(1126—1193年)吴郡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他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以后,历任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县)知州、静江府知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礼部员外郎、中书舍人以及参知政事等职。晚  相似文献   

5.
唐代大书法家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江苏吴县人。他是在我国书法艺苑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名人之一。据南宋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吴郡人范成大所撰《吴郡志》和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张旭起初是在常熟县当官,担任掌管全县军事的县尉;后来调到京城,在负责宫廷卫戍任务的左率府(即左帅府)里,担任权位仅次于左率(帅)的金吾长史之职,当朝与后世尊崇者避其讳而敬称为“张长史”。张旭平生嗜酒,往往是在大醉呼叫狂走时才下笔,有时竟以头发蘸墨汁书写大字,醒酒后,自视以  相似文献   

6.
自幼生活于宦门的范成大由于时代和自身遭遇的影响,其传统的儒家文化与当时盛行的佛学思想紧密的交织在一起,成为了周汝昌先生笔下"好用释典禅语"者,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引《说郛》卷二十载吴萃《视听钞》语:"多用释氏语",并且说范成大"也许是黄庭坚以后,钱谦益以前用佛典最多,最内行的名诗人"。由于诗歌是诗人主体思想情感的载体,所以由此可见其受佛教影响很大。本文主要探讨一下范成大仕宦时期儒家思想的凸显。  相似文献   

7.
范成大的诗歌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丽,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其早期诗歌创作中体现出的悲苦情怀。范成大早期诗歌创作偏向于选择色彩暗淡的吟咏对象,单鹄、枯鱼、河豚、柳枝等色彩暗淡的意象成了他悲苦情怀的情感投射。时局动乱的家国之悲、多灾多难的个体之悲以及摹习对象的母体之悲是其早期诗歌呈现悲苦情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宋光宗绍熙二年除夕夜 ,江苏吴江垂虹桥上空大雪纷飞 ,一叶小舟缓缓驶过桥洞 ,乐声悠扬。这是赶往湖州家中的姜夔 ,正与范成大赠送的青衣小红一起 ,合乐演唱他新写的词。最近 ,他到苏州石湖拜谒归隐诗人范成大 ,宾主诗酒相欢达一月之久。适值梅花盛开 ,一日 ,赏梅已毕 ,范成大请姜夔即兴谱写新曲。姜夔文思泉涌 ,连作两首 ,并作曲配上。范成大当即令家妓乐工排练演奏 ,并把新词命名为《暗香》《疏影》。除夕到了 ,姜夔辞行 ,范成大依依不舍 ,特将家妓中色艺最佳的小红相赠。这一段风流佳话很快随姜夔的诗传遍江南各地。在时人心目中 ,姜夔是…  相似文献   

9.
花志红 《文教资料》2009,(22):16-18
范成大帅蜀期间,陆游为朝奉郎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司参议官.两人"以文字交,不拘礼法",其交谊为世人所称道.本文对陆游、范成大在蜀生活期间的郊游、往来唱和诗作和爱国情怀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0.
同为“南宋书法四大家”中的陆游、范成大,书法的风格迥然不同。陆游书法不仅具有文人气息,更具书家气质,表现出对书法表现力的自觉追求意识;范成大书法则是以致用为尚,他无意为书家,但由于丰富的学养溢于字里行间,书卷气浓郁,独具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1.
范成大晚年诗歌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充分反映出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和睦乡亲、善待邻里、以物为友、寄情自然的生态意识,突出表现和谐自然的生态环境、和谐自适的人文环境、物我合一的审美环境。范成大生态意识的形成,与他成长的环境和人生的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同为“南宋书法四大家”中的陆游、范成大,书法的风格迥然不同。陆游书法不仅具有文人气息,更具书家气质,表现出对书法表现力的自觉追求意识;范成大书法则是以致用为尚,他无意为书家,但由于丰富的学养溢于字里行间,书卷气浓郁,独具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盛唐岑参、晚唐李商隐、北宋欧阳修、南宋范成大四位单亲家庭的诗人,引入心理学关于气质的理论来分析单亲诗人的气质,发现他们从小比其他诗人更多一层家世的忧愁,其创作的情感和风格也异于常人,诗人气质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4.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又号此山居士,江苏吴县人,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范成大出生于官宦世家。他从小聪明好学,12岁起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开始遍读经史书籍。14岁时,已开始显露出不凡的文学才能。就在这年,他的母亲去世。四年以后,父亲亦亡故。年轻的范成大忍受着父母双亡的巨大痛苦,寄居在昆山  相似文献   

15.
<正>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一)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二)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的田园诗,是那个风雨飘摇的宋朝一处安静的风景。他写了数十首《四时田园杂兴》,表达平静的生活和安宁的内心。如果说,范成大的"杂兴"因生活而起,读范成大的田园诗,儿童的"兴"将从何而起呢?吴琼老师与六年级孩子一起阅读《四时田  相似文献   

16.
范成大的使金诗从主题上看是多重变奏的复合,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期和明清(1840年以前)。时期,是中国封建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高潮时期,其中,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掀起高潮的重要因素。唐宋时的民间谚语“苏杭熟,天下足”(范成大《吴郡志》)和“苏湖熟,天下足”(高斯得《耻堂存稿》卷5《宁国府劝农文》),及明清时的民间谚语“湖广熟,天下足”(沈一贯《敬事草》卷2《救天下灾荒揭帖》),反映了这两个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范成大是中国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他的田园诗比较完整地反映了田园生活的全貌。从中我们不仅看到秀美的田园风光,品味到农家生活的率真;也看到官府对农民的剥削,体会到田园生活的艰辛。在范成大笔下,田园已经诗化了,凸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蕴含理趣的田园和义薄云天的田园。  相似文献   

19.
<正>每个时代,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文人的小组合,比如建安七子、初唐四杰、唐宋八大家。到了宋朝,陆游和他的三个小伙伴杨万里、范成大、尤袤组团出道,这就是南宋第一男子天团:中兴四大诗人。接下来,我们主要聊聊杨万里、范成大和尤袤。  相似文献   

20.
苏州是我国有名的琢玉产地之一,据宋代范成大所修《吴郡志》载:早在唐、五代时期,苏州就有琢玉的工场和名艺人了。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盛赞过苏州玉工:“良玉虽集京师,工妙则推苏郡”。可见,苏州的玉雕在明代即以其精良细灵巧名闻全国,当时苏州著名的雕玉艺人陆子刚称”鬼斧神工”,曾琢玉水仙,玲珑奇巧,明代《徐文长集》中有题水仙诗五首,中有“昆吾峰尽终难似,愁煞苏州陆子刚”之句。另有艺人刘念,善琢品玉,仿古之作,竞可乱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