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柳宗元的婚姻和情感问题,探讨者较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柳宗元之不"再娶",应该从内外因和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进行剖析。"找不到合适的意中之人"——实际上,这仅仅只是外在的客观因素罢了;其真正的内在的主观因素,在于柳宗元对前妻杨氏的感情既深又纯,无人能够填补她所留下来的"主妇空缺"。关键之处,在于其内心始终有一杆"杨氏之秤"作为衡量之标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柳子对前妻杨氏的感情,的确是深过沧海之水,纯胜巫山之云。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的婚姻和情感问题,探讨者较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柳宗元之不“再娶”,应该从内外因和主客观两个方面来进行剖析。“找不到合适的意中之人”——实际上,这仅仅只是外在的客观因素罢了;其真正的内在的主观因素,在于柳宗元对前妻杨氏的感情既深又纯,无人能够填补她所留下来的“主妇空缺”。关键之处,在于其内心始终有一杆“杨氏之秤”作为衡量之标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柳子对前妻杨氏的感情,的确是深过沧海之水,纯胜巫山之云。  相似文献   

3.
1978年至今,国内柳宗元研究走出了“尊法批儒”怪圈的影响,从思想价值、人生态度、作家心态、审美意识、创作方法、艺术风格诸多方面进行探索,体现了新时期柳宗元研究与其他文学研究同步转型的特点,使“研柳”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上构成一门与大学科有紧密联系,又自成单一研究体系的学科—柳学.而今临近世纪之交,对过去柳宗元研究状况作一回顾,推动“柳学”向更为纵深的层面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20年来国内研柳论文择要综述如下:一、关于柳宗元家世和生平思想的研究这是研柳的传统课题,是对其作品进行研究的基础,近年来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二、关于家世生平的考辨.周凤章的《柳宗元事迹的一点辩证》(《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和吴文治的《驳正〈柳宗元事迹的一点辩证〉》(《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两篇文章,围绕柳宗元的岳父是谁,何时成婚,有无子女等问题,周文主柳氏岳父为杨凝,吴文仍主传统之说,认为柳氏之岳父是杨凭.1994年李浩在《西北大学学报》第3期发表《柳宗元婚配与子女考》一文,支持吴文观点,并指出柳宗元之妻杨氏卒后,柳宗元在长安与和娘之母同居,贬柳州后,又与“士人女”同居生周六(柳告)、周七、殷贤等姐弟,一生无再婚之事,“周六于咸通十四年登进士第”.1985年周寅宾  相似文献   

4.
骆正军先生有一种柳宗元情结,他在完成专著《柳宗元思想新探》后,兴趣转移到对柳宗元形象的影视文本表达上来,历时数载创作30余万字的作品《灞亭柳》。作品尝试从典籍到影视文本再到小说的演变脉络,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叙述背景,以柳宗元政治生涯的嬗变和人生命运为线索,以感悟人生的悲剧式的拷问,深入体悟社会变动中知识分子的心灵和命运,表现了柳宗元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中,从京城被贬永州的迷惘和思索、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真挚情谊以及儿女情长,多层次和全方位地塑造柳宗元这一具有深刻社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妻室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宗元一生凡两娶:贞元十二年在长安与杨氏结婚为第一次,元和六年在永州与吕氏结婚为第二次。杨氏无子;吕氏生双胞二女及周六兄弟。柳宗元的第二次结婚,具有明显而又强烈的继嗣意识。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在《亡友故秘书省校书郎独孤君墓碣》中,自称是“河东解人”(《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版277页),在《杨氏子承之哀辞》中,也自称是“解人”(同上1081  相似文献   

7.
石阡县文博中学是由旅美爱国华人李浩先生投资举办,石阡县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一所全日制民办中学。学校坚持"走科学之路、办特色学校、  相似文献   

8.
张铁夫先生于2001年发表《柳宗元〈谪龙说〉考辨》一文,2005年又出版《柳宗元新论》,就柳宗元《谪龙说》“被緅裘白纹之里”一语提出新义。陈松柏先生《(谪龙说〉“是用来比喻王叔文的”吗-与张铁夫先生商榷》一文,先在2010年第五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布,后收入2011年《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就张铁夫先生的见解提出异议。此文为张铁夫先生对陈松柏先生异议的再回应。  相似文献   

9.
正【初识经典】《柳河东集》原名为《柳先生文集》,又称为《河东先生文集》,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集,由他的好友刘禹锡编成。为什么柳宗元的作品集会称为《柳河东集》?古人除了姓、名之外,还有字、号。柳宗元,字子厚,是唐代河东人,世人给了他一个别号叫"柳河东"。所以他的作品集就叫做《柳河东集》。这本集子一共有四十五卷,外集有两卷,收录柳宗元的全部诗文。在文集前面的  相似文献   

10.
<正>在"语文主题学习"的探索之路上,我做过单元整合、主题丛书整合、文本与拓展资料整合等不同的尝试,下面我就《杨氏之子》一课来谈谈我在主题学习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收获。一、提炼主题确定方法《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通过对杨氏之子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聪慧。因此,这节课的主题确定为"感悟人物语言的智慧"。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孩子们难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在柳州创作了10余首寄赠诗,这些诗歌真实地反映了柳宗元在柳州期间的心态,即对柳州地域的痛苦心境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这些诗歌是正确认识柳宗元在贬谪柳州之后的特殊心境的文本.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离别诗《别舍弟宗一》是柳宗元生平遭际转折时期的重要作品,也是作者一反写诗时"清峭"传统,转为"忧愤"风格的转型作品。此诗在柳宗元整个诗歌作品中有着典范意义,它成了柳公生平遭际乃至诗歌探索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品,对研究柳宗元的文学探索和心态活动等有典型作用,也对学界研究中唐诗歌有反哺折射之功效。  相似文献   

13.
林启华 《学语文》2007,(5):37-37
法国美学家雅克·德里达的"互为文本"的理论认为:文本不是一个意义明确的封闭的单元,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互相交织,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一文,在形式、诗象和意境三个方面与中华古典诗词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只有深入解读文中的诗性成分,才能体会作者乡国之愁和对中华古典文化向慕之情。限于篇幅,本文只就诗形、物象两方面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论说文是柳宗元文学创作成就较高的文体之一,是深入研究柳宗元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及文学成就的重要资料。鉴于目前学术界对它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阐述柳宗元论说文的文学观、历史观,探讨其思想艺术形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旨在客观、清晰地诠释柳宗元论说文创作的具体面貌,揭示其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柳宗元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杰出的代表人物,文学成就不相上下.但在柳宗元生前身后,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抑柳扬韩"的事实.出现这种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抑柳扬韩"现象产生的原因,对我们正确评价柳宗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纠正人们对柳宗元的偏见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贺瑜倩丝 《文教资料》2020,(5):14-15,33
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的许多作品都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他对佛家的借鉴不仅在于思想上的“统合儒释”,面对佛经中的题材和意象也有不同程度的借鉴。本文首先分析柳宗元“统合儒释”的思想形成,其次针对《三戒》的文本,着重分析柳宗元是如何通过借鉴佛经达到警示世人的目的的。  相似文献   

17.
深入研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会发现文中有多处矛盾不可解,柳宗元纠结复杂的心绪流淌在字里行间.文章以沈德潜对柳宗元的评价“不怨而怨,怨而不怨”为抓手,从三方面探究文本的矛盾之处:小石潭“美”与“僻”的矛盾;游鱼“有”与“无”的矛盾;柳宗元“乐”与“凄”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金岳霖先生》入选苏教版教材必修二,属于"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的"一花一世界"版块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而本人对文本的审读我认为是合理而且有深度的。让学生体味到文章所带给我们的苦味,让学生真正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让学生确实的读懂文本,是我们老师应该尽的义务。对大师人格的景仰,对大师不幸的悲悯,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上应该是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9.
茅坤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地位特殊,是柳宗元文章地位奠定的关键人物。茅坤与柳宗元有相似的经历,对柳宗元能做出较客观评价。茅坤在韩柳问题上,能客观地评价柳宗元文章的地位,韩柳并称,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虽是协作者,但其成就与韩愈一样,在山水游记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茅坤认为柳宗元是自古以来山水游记文章做得最好的文人,永州和柳州的山水与柳宗元的遭遇相结合,形成了柳宗元的游记文章,“公与山川两相遭”。茅坤还指出,柳宗元的文章是“谷风凄雨四至”,有风骚之旨。茅坤真正发现了柳宗元文章的价值,真正认识到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章的地位,这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亚静 《海南教育》2013,(11):42-4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根据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要求。对此,笔者对非连续性文本以及阅读教学实践进行一个相对更为深入的理解。一、非连续性文本及其基本阅读思路的基本含义根据国内对语文教育有一定研究的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本次课程标准提出的非连续性文本概念,源自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即著名的PISA)的学生素养测评。根据周永俐先生在《浅谈倡导生活化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