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现代散文,选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对于《故都的秋》的教学,目前学界多从秋声、秋色、秋味角度对秋景图的分析去体会作家笔下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进而从"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角度引入对作家"悲凉"心境的探讨,多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作者的爱国之情,但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家园之感"多有忽略。笔者认为,30年代的"故都北平"对作者郁达夫  相似文献   

2.
<正>1GU DU DE QIU每每品读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都会有一种参透不尽的感觉:爱,为什么悲;悲,为什么去爱,而且刻骨铭心?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郁达夫为什么悲?而我为什么强作悲伤去领略郁达夫的"悲凉"却又读不到"悲凉"的感伤?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气息,清新隽永的语言,不滞腻,不浓丽,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故都的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神韵清新,典雅质朴的北国秋景图。作者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用饱蘸浓情的笔调,呈现了"色彩浓,回味永"的独特的故都韵味,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地眷恋和赞美之情,同时折射出"清、静、悲凉"的心境,丰富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悲凉。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中,“清”“静”“悲凉”与作者的情感形成映照,蕴含着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体现出物哀美学的思想。本文以物哀美学的视角来对《故都的秋》中蕴藏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从秋之悲凉、词之细腻、情之真切三个层面来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爱国情怀,对故都、故国的怀念与热爱。  相似文献   

5.
《故都的秋》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以写景状物来抒情的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在对故都北平秋景的描摹中创造出了一种深沉幽远的意境。阅读这篇散文仿佛是在欣赏一幅美妙脱俗的画,品味一首清静悲凉的诗。《故都的秋》的意境美就美在它是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艺术境界,探讨它的意境美无疑有助于我们纵深地认识它的主题内蕴。  相似文献   

7.
徐鲲 《语文知识》2003,(5):37-38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文章通过对故都秋景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北平的眷念与热爱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孤独落寞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通过对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哀婉之情。文中的景、事、语、人无不合情。无不深情。  相似文献   

9.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著名的写景抒情作品,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对北平秋景的勾勒和其与南国景色的对比,抒发出自我孤独感伤的情怀,更在其中蕴含对不同生存形式的思索,象征了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生命形态。本文将从《故都的秋》所包含生命主题为切入点,分析探究郁达夫在文中借助北平秋色所要展现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情感。  相似文献   

10.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的名篇,抓住故都的秋的三个特点“清”、“净”、“悲凉”.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秋色特有的美。郁达夫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了故都的景色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恋、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了作者伤感、落寞的情怀。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相似文献   

11.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著名的写景抒情作品,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对北平秋景的勾勒和其与南国景色的对比,抒发出自我孤独感伤的情怀,更在其中蕴含对不同生存形式的思索,象征了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生命形态。本文将从《故都的秋》所包含生命主题为切入点,分析探究郁达夫在文中借助北平秋色所要展现的人生态度和生存情感。  相似文献   

12.
《故都的秋》与《江南的冬景》都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作者运用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和审美视角,从各个角度对故都的秋景和江南的冬景展开了描写,抒发了自己的切身感受,表  相似文献   

13.
秋和秋     
读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自小在四季如春的南海之滨长大的我,无法切身体会那“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国的秋,是如何吸引千里之外的作者,是如何让作者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抵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然而,轻触作者的笔锋,异地的我依然可以看到那一缕缕浓浓的秋思乡情伴着别具风味的秋景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4.
<正>郁达夫《故都的秋》堪称散文作品中的经典,选入人教版必修二。无论是它优美的文笔还是深厚意蕴的情味,都引发了后继学者的不断探讨。尤其是作者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的问题至今争论不休。之所以说郁达夫的经典之作引发了学者的讨论和思考,是因为不同的学者从文本中读出了不同的意味。宋玉在《九辩》中说:"悲者,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许多学者把悲凉看做是文章的感情基调,认为这是一篇悲秋之作。  相似文献   

15.
正《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郁,意味隽永,文辞优美,通过对故都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这些景物分别为清晨静观、落蕊清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并能集中体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学生在阅读此篇文章时也很容易找到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但是这却不能解决本课的根本问题——郁达夫先生怎么会喜欢带有这种悲伤调子的秋呢?而本文却恰恰相反是在对秋的清、静、悲凉的描写中渗透了作者对家乡的爱,对自身经历的体悟,对家的安全、舒心的体悟,  相似文献   

16.
“故都”——“孤独”。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借故都之秋景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本文从演绎生命的孤独、追寻艺术的孤独、叩问政治的孤独来一窥郁达夫之“孤独”的秋。  相似文献   

17.
<正>郁达夫《故都的秋》文笔优美,情味深厚,被誉为散文名篇。在众多的文本解读中,基于散文写实的特点,习惯于从字面理解,认为该文所写之秋就是北平之秋,"清""静""悲凉"即是北平之秋的特点。但若从写作背景、北国之秋实情和作者经历等方面来考察,该文所谓的北平之秋,多是江南之秋的变幻。一关于《故都的秋》的创作经过,在郁达夫该时期的日记中,有许多记录。1934年7月16日,郁达夫  相似文献   

18.
“悲凉”是郁达夫《故都的秋》的主旋律,一开篇,作者就为全文奠定了基调:“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使众多“阅读指导”确定郁达夫笔下的“秋味”充满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诚如钱理群教授所言,由“时代的苦闷”而推出“作品必定是充满了单一的绝对的苦闷感”是“审美的误差”,但并不影响读者从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品出孤独和悲凉,只是对于这种孤独和悲凉感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的经典之作《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以一个平民化的文人姿态,怀着忧郁、优美的情怀观察、体验故都之秋,将北国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的秋姿秋态秋声秋色流于笔下,展现了故都秋天的独特神韵——清、静、悲凉。整篇散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  相似文献   

20.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本课的重点:一是领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达技巧;二是体会散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特点。难点是领悟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清、静、悲凉的思想感情的合理性。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作者采用逐层推进的六步点拨教学法,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