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信口雌黄"是指有些人不顾事实地随意批评或者乱说。"信口"二字容易理解,就是随口的意思,那么"雌黄"是什么呢?雌黄是一种橙黄色的矿物,多为细粒状、片状或柱块状,也有为肾状者,多有珍珠光泽,可用作颜料。古时写字用的纸多是用黄檗染成的(据说用黄檗染纸可以防虫蛀),因此古时的纸往往略带黄色,所谓"青灯黄卷,面壁苦读"是也。现代人写错字可以用涂改液修改,与此相似,古人写错字时就用雌黄把写错的字涂掉后再写。宋人所作的《遁斋闲览》记载:"……有误字,以雌黄灭之,为其与纸色相类。"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生意"二字的解释有两条,一是"富有生命力的气象"或"生机";二是"商业经营"或"职业"。其实,"生意"一词本是指生物有生命,即具有生机之意。而把做买卖称为"做生意",最早见于南朝宋时期《世说新语·言语》:"庚樨恭为荆州以毛扇上武帝。"注引了晋傅灭咸《羽扇赋》序里的一个故事:以前孙吴时(指孙权所建立的东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界对"茹毛饮血"的释义依然莫衷一是。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对该词进行考辨的关键在"茹"字上。结合传统训诂学方法和代词回指确认原则证明将"茹"释为"食菜"是不对的,并进一步从《纬书集成》和《故训汇纂》等书中补充例证数条,最终确认"茹"的释义是"包裹、覆盖"。  相似文献   

4.
绯色的绯色     
绯———言这样叫我,暖暖的声音里洋溢着温柔,像是用手轻轻抹去一缕血痕,却抹不尽,模糊,留着淡淡的影子。影子里有我,脸上荡漾着自己也看不懂的笑。我也看到了言,他的眼神里隐藏着些许复杂的陌生,很深很沉。言叫我绯,因为我挂的玉饰上有一抹绯红。这是我的东西,我不知道它从何而来,就如不知道我自己从何而来。我的意识里只有言,还有言轻轻叫着我绯。绯和绯红一定有某种冥冥的联系。我的直觉告诉我,还有言也这样说。言说,带红的玉是殉葬过的,吸附了死者的血,才染上诡异的绯红。我相信这个玉饰里藏着很多秘密,但不是血,是我…  相似文献   

5.
说“匹”     
汉人应劭在解释马为什么称“匹”时说:“马称匹者,俗说:相马比君子,与人相匹。或曰;马夜行,目明照前四丈,故曰一匹。或说:度马纵横,适得一匹。或说:马死卖得一匹帛。或云:《春秋左氏说》:‘诸侯相赠,乘马束帛。’束帛为匹,与马相匹耳。”(《风俗通义校注》)大文论家刘勰对应氏的解释颇不以为然,《文心雕龙·指瑕》有云:“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然谬于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有些词,字和义是很难结合起来的。其中有的是古人传抄致误,以讹传讹,后人也就将错就错,这里试举两例。“行李”一词指外出所带的包袱、箱子等物品,“行”字好理解,指旅行,可“李”字最早解释为使节、使臣,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中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之句,《国语·周语》中也有“行李以节逆之”的记载。后来引申出现在的词义。可又为何用“李”字呢?宋代王谠的《唐语林》中解释说:“李字除果名、姓名之外,更无别训义也……行李,使人也,而不误是行使。按旧文,使字作李,传写之误作李焉。”原来是古人把“行使”误抄为“…  相似文献   

7.
正"出格"一词,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指超出常规,异乎寻常。最早见于唐人张籍的诗句:"今体诗中偏出格,常参官里每同班。"二是特指旧时应制文字和表章等,遇到尊称则另起一行抬头书写。明人方以智《通雅》载:"写表章别起行头者,谓之跳出。智以为即今之出格尊称题式也。"清人平步青《霞外捃屑》中云:"故遇我国家、我皇上,皆以‘国’字、‘皇’字跳行,出格敬谨书写。"意思是表章中为了表示敬重,凡遇到  相似文献   

8.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9.
<正>清明节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篇》中,云"春分后十五日,到指乙,为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说:"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在《岁时百问》中,也有类似的句子:"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相似文献   

10.
老愚 《教师博览》2014,(7):56-57
<正>余,陕西省人也。但我一直不明白"陕西"是什么意思,山西在太行之西,山东在太行以东,一目了然。"陕西"二字何意焉?有陕西必有陕东,其分界线何在?看遍陕西地名,无一处有"陕"字。在陕西境内遍寻不着,在临省河南倒是发现了一个"陕县",尽管觉得这县名怪异,冥冥中似乎与陕西有关,但也不敢把它和陕西的"陕"勾连在一起。大陆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陕":"指陕西";《新华字典》这样解释"陕西":"我国的  相似文献   

11.
"怨旷"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语本《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孟子》"怨女"之"怨"本是"蕴"的借字,"怨女"指蕴积之女;"旷夫"指无妻之夫,"旷"义为"空",为"无"。大约从汉代开始,"怨女"、"旷夫"与"怨旷"由词组凝固为词。同时,由于"怨女"与"旷夫"经常对用,"怨旷"经常连用,义相渗透,故"怨"亦有"旷"义。《汉语大词典》"怨1:7·别离"为虚假义项,应该取消。"怨旷"条的第一义项"长期别离"释义有误,"怨妇"之"怨"也不能理解为"别离"。  相似文献   

12.
<正>高中语文(必修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录了《战国策·燕策三》片段,题为《荆轲刺秦王》。该文有一句云:"给贡职如郡县"。教材给出的解释为:"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但这句话还有两个关键的字"贡""职",尤其是"职"字教材没有给出解释,这里姑且予以补释。先说"贡"字。这个字的意义较好把握。《说文·贝部》的解释是:"贡,献、功也。从贝,工声。"就是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课标本第7册第2单元《爬山虎的脚》一课中,有一个字的读音非常特别——"蛟龙的爪(zhǎo)子"。《新华字典》上面是这样解释的:爪(zhǎo):鸟兽的有尖甲的脚,也指尖利的趾甲;爪(zhuǎ):鸟兽的脚。  相似文献   

14.
一、"挂"的本义"挂"在《说文》里的解释是:"挂,画也。"作为动词,最早见于《周易》中:"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这里的"挂"有"区别""区分"之意。段玉裁注:古本多作画者,此等皆有分别画出之意。陆德明云:"挂,别也。后人乃云悬挂,俗制挂字耳。"由此可见,"挂"本义为"区别""区分"的意思,后人因画成之作多要悬而挂之,因而"挂"又引申为"悬挂"之意。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曾观看一位老师关于《寡人之于国也》的公开课,她讲到"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时,有学生问到:为什么要强调是五十岁的人可以吃到肉,七十岁的人穿上"帛衣"?而不说是人民或百姓都可以吃到肉和穿上帛呢?这个老师给学生的解释是,这是以点代面的方法,因为老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连这么老的人都可以吃到肉和穿上帛了,这正好意味着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人都可以吃上肉和穿上帛了。她进一步说,现  相似文献   

16.
杜甫《秋兴八首》其七的颈联是“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此联中“粉红”的释义多有不同说法,通过检索《全唐诗》发现“粉红”在唐代未有连用现象,而且辞源中关于粉红一词出现的最早例子是在宋代。故“粉红”或应分开解。据《全唐诗》中“粉”字具体用法,分别分析排除,得出结论认为:此处“粉”字应该是代词,根据此句句意排除粉字解释为“女子化妆所用之粉”和“粉末”之意,得出结论“粉”和“红”应解释成代词用法,用指白色花瓣。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学习》2013年第10期周容先生《怎样理解"莺啼过落花"的"过"字》一文,就2013年高考语文上海卷16题诗歌鉴赏的参考答案提出质疑,指出该答案"对‘过’字理解有所偏差"。行文引证翔实,辨析精当,读后大有启迪。但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开头尚有瑕疵。周先生说:"摩诘此诗‘过’凡两见。一为诗题(按:指《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见过"连用,解释为拜访,此无异议。一即颈联(按:指"鹊乳先春草,莺啼  相似文献   

18.
古诗赋中的"捣练""捣衣",是指帛用草木灰浆浸泡后再用木杵捶捣的练帛工序,目的是为生练脱胶,以制成熟练。古诗赋中的"浣纱",是指练帛之后的水洗工序,目的是祛除帛中残存的草木灰浆,使帛清洗干净。水洗工序是在江河溪边完成。古诗及文献所述江河溪边的天然浣纱石、捣衣砧,各地有之。隋唐扬州一年蚕四五熟,妇女勤于纺绩,夜浣纱而旦成布;南朝初盛唐诗多写出春江月夜浣女浣纱;因此,初唐扬州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捣衣砧上拂还来",是写春江月夜浣纱之情景。盛唐张子容《春江花月夜》"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亦是有力证明。"捣衣砧上拂还来",描写思妇春江月下浣纱时,情不自禁地拂去漫上捣衣砧的水月,可是水月又漫上了捣衣砧。象外之意,是见月相思、见月伤心。  相似文献   

19.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出,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甘"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美也,从口含一。"对于"甘"字的归属问题,有两种典型的看法。一则认为:"甘"是合体象形字,"从口含一","一"像口中所含之物。一则认为:"甘"是合体指事字,"从口含一,不定为何物,故以一指之。"笔者较为赞同前者观点,现试在对合体象形字和合体指事字的阐析和对比中,论证笔者的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0.
到底什么是小品文,有多种说法。这个词可能最早现于南北朝,指佛经缩写本。《世说新语》刘孝标的注释提到:“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我望文生义,用我自己的定义。小品文第一要小,篇幅小,少则一、二十字,多不能过几千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