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话本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话本中,以爱情婚姻为題材的作品占有較大的比重,而《碾玉观音》却是这一类作品中的优秀篇章之一。过去,研究宋话本的有些文学史或专著,对《碾玉观音》都曾作了一些论及。本文打算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題作点补拾和爭辯。  相似文献   

2.
话本往往是对本事的再创造。从唐传奇《张老》到话本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叙事方法与主题有了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与作者、受众、作品功能以及社会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大体折射出了从唐代小说到宋元以后话本小说的嬗变轨道。  相似文献   

3.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一部以“三藏法师”西行求法为题材的通俗文学作品,为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的先导,在中国俗文学史和小说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我们所见到的有关论著都称其为宋代话本。如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将其列入“现存宋人话本”,陈汝衡《宋代说书史》将其列为宋代“说经”话本,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五级编《中国小说史稿》说它是宋元间出现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清平山堂话本》中宋元话本文体形态的口头文学属性,民间性和明前期拟话本体小说文体形态案头化,文人化的分析,可以看到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的发展和初步独立过程;看到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独立过程中创作主旨的案头化以及《清平山堂话本》的丛集形式对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独立和定型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剪灯新话》是联结唐传奇和《聊斋志异》的一座桥梁,是一部开明代文言小说先河的作品。作者在创作该小说集的过程中,特别是其中的婚恋题材小说,有意识的吸收了宋代话本小说的营养。可以从爱情观、情欲观、故事情节三个方面阐述《剪灯新话》中婚恋题材的话本小说因素。  相似文献   

6.
指示代词以“这”、“那”为基础,主要用来指代人和事物。《清平山堂话本》作为现存世的较早而有影响的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宋元时期的口语特色。本文以《话本》中出现的“这”、“那”系指示代词为研究对象,试对其用法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7.
成书于明崇祯十三年的《欢喜冤家》是一部文人自创程度较高的话本小说集子,不过,西湖渔隐在“演说”之时,仍然辑采了不少前人的作品,诸如《杜骗新书》、《廉明公案》、《僧尼孽海》等等,本文认为:中篇文言小说《寻芳雅集》、《钟情丽集》也是被辑采的作品中比较重要的两部。  相似文献   

8.
宋元话本《碾玉观音》中女主人公璩秀秀并非像很多学者公认的那样,是一个反封建和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女性。本文从作品的内容、主题等方面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再分析,认为璩秀秀实际上是一个精明大胆的青春欲女的形象,作者对她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9.
宋元话本以其口语性强的特点而成为近代汉语研究中的重要语料,《碾玉观音》被学术界公认为宋元话本的压卷之作,是宋代小说话本的名篇。以《碾玉观音》为语料,对其中的动词及其动词性结构进行研究,力求揭示出《碾玉观音》中动词的特色,并探求其发展源流。  相似文献   

10.
《白蛇传》的故事雏形可追溯到南宋话本《西湖三塔记》。流传到明代,由冯梦龙改编成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到清乾隆年间,又被方成培改写成剧本《雷峰塔》,再经民间多次修改加工,才形成今天的民间故事和戏曲剧本《白蛇传》。这期间,将一个鬼怪故事演化成了爱情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特征也随着故事进化的需要而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上述作品的分析,从追求自由婚姻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是怎样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1.
"三言"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关于其中作品的成书时代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研究空间。《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一文,胡士莹和郑振铎两位先生认为是宋人话本,实则应为明代作品。首先,对前人提出的"宋人话本"说的研究观点提出质疑;其次,根据宋元明时期刑法制度的差异,"沙门岛"领土所属权的变化,证明这篇作品绝非创作于南宋时期;最后,根据"温州府"和"临安府"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进一步证明这篇小说为明代作品。  相似文献   

12.
《大宋宣和遗事》是一部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话本小说,也是现存宋元讲史话本中较为完整的一部作品。文章紧密结合作品所处的宗教历史背景,从作品中多处体现的佛道思想及所蕴含的天命观这一方向切入,以实例为印证,试对整部作品进行剖析,来发掘其文学艺术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潮州歌册对同名话本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进行情节增删、细节创新、字词更替等文学叙事改编,并融入潮汕民俗风情,体现说唱文学艺术特色。相较于话本小说,潮州歌册传播环节发生显著改变:传播方式从案头阅读到口耳相传;传播者从书商文人到说唱艺人;接受者从广大市民阶级到特定女性群体。立足歌册与话本小说传播要素之变化,可考察蒋兴哥故事因何改编、如何改编和改编效果等问题,认识书面作品与说唱文学两种文体表现方式、审美情趣差异。  相似文献   

14.
试论唐传奇与宋元话本叙事模式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比读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与宋元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从叙事的外在体式、叙事的结构方式、叙事的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唐人传奇与宋元话本叙事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资丽君 《华章》2007,(4):118-118
现存最早四篇话本(S2073《庐山远公话》,S6836《叶净能诗》,S2630(《唐太宗入冥记》,S2144《韩擒虎话本》)是敦煌文献中的一部分.是宋元早期白话小说的源头书目之一.这些话本中保存了大量口语材料及其晚唐五代产生的新词.新义和新兴的语法现象,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宗祥 《家教指南》2001,(1):161-163
本文考证敦煌变文中的《破魔变文》作于曹元忠时期,即五代宋初;《韩擒虎话本》是宋代话本。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奇·碾玉观音》是林语堂根据《京本通俗小说》中同名话本小说改编而成。原作主要叙写封建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重编之后,林语堂改变了原作的主题,故事的戏剧性转移到新的矛盾上,即艺术与爱情、人生之关系。《碾玉观音》的改编在《中国传奇》中较有代表性,探讨此篇的改编艺术有助于对《中国传奇》整部作品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两拍》体裁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拟话本的困惑中国文学史上的元明时代,戏剧和小说这两种文学体裁的分化,逐渐明朗成演唱的戏剧和传诵的小说。鲁迅先生称此前此后模拟话本的小说为“拟话本”。这一出自《中国小说史略》中的概念屡经变化,其界限被随意划改,最后变成了如《辞海》所言的很宽的模糊概念:“拟话本是模拟话本形式而作的小说。”其代表作则为如冯梦龙之《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两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等。由鲁迅先生这一观点出发,则有种种派生的说法。如胡士莹的《话本小说概论》中说“拟话本则是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实际上就是白话短篇小说”;范宁《<话本选>序》中说的“宋文人编‘话本’,目的是预  相似文献   

19.
《宝文堂书目》作为明代的私人藏书目录,其著录的宋人小说一般被认为是留存到明代的宋代话本。“三言”也吸收了宋代话本的精华,各家小说史均有论述。《宝文堂书目》作为宋元明话本、拟话本传藏的一个重要载体,与“三言”有很多类似之处。“三言”在吸收元明新作的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宋话本小说,这其中《宝文堂书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较为详细地探讨了世情小说产生的历史原因。作者认为明代以前没有世情小说。《女娲补天》、《羽林郎》、《世说新语》等作品中,虽有对世情的点染,但都很单薄。宋元话本及“西厢”,侧重于写男女之情。全面反映社会人情以及各阶层人物性格、心态的世情小说,则至《金瓶梅》始完成。此类作品,将男女爱情、离合悲欢、发迹变泰、世态炎凉汇聚在一起,这实际上是历代文学及伦理思想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