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文东原是依兰县大地主。1934年,土龙山农民反对日寇掠夺土地,掀起大暴动时,他当上了领袖成立了民众军。我东北抗日联军为了联合一切抗日力量扩大抗日武装,便把这支队伍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八军,谢文东为军长,活动在依兰、勃力、方正一带。1938年日寇大举讨伐,谢文东见势不妙,便投降了日本,当了可耻  相似文献   

2.
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当时,我十三岁,初通人世。我的家乡湘阴县,正处于抗日前线,日寇第64师团,加上其他日军,共约三万余人集结在这里,为湖南五个受降区(即芷江、长沙、衡阳、岳阳、湘阴)之一。日寇投降。我方受降等情况,我都耳闻目睹,六十年了,至今记忆犹新。我家距县城虽然只有十余华里,可交通闭塞,消息不灵,日寇投降的当日,我们一无所知,第二天县城传来一些消息,我们半信半疑。8月17日上午,传来飞机的“嗡嗡”声,我们又像往常一样,扶老携幼往山里钻,刚钻进树林子里,就见一架飞机低空盘旋,机翼上的标志隐约可见,半空中飘下许多小…  相似文献   

3.
佟麟阁戎马一生,早年追随冯玉祥,在抗日同盟军中对日寇英勇作战。在驻防卢沟桥时,面对日寇的疯狂进攻,佟麟阁没有丝毫退怯,镇定自若指挥将士作战,最终牺牲在战场上,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伟大的抗日英雄赞歌。  相似文献   

4.
在芷江“飞虎队纪念馆”内,记载着一位抗战时期著名的芷江中美空军陈纳德“飞虎队”中的空军英雄,他就是号称“云天鹰”的中国飞行员卢誉标. 1944年4月,旅居新加坡的爱国华侨青年卢誉标闻知日寇蹂躏中国大地屠杀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怀着对祖国的深爱、对日寇侵华残杀我中华儿女、掠夺我国家财富暴行的切齿仇恨,他毅然归国,报名参加空军,投入抗日洪流,参加盟军东方战略空军的飞行大队,来到湖南芷江机场担任第五大队十七中队中国空军飞行员.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古典诗词对“红楼”、“青楼”的引用,阐述了“红楼”、“青楼”含义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6.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卢沟桥附近的中国驻军发动突然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8日,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抗日宣言,号召“全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7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向全国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称“卢沟桥事变”是我国续绝存亡之最后关头,号召全国“地不分南北,年不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报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中华民族在抗日的旗帜下焕发出了空前的凝聚力,万众一心,同仇敌仡,共赴国难。  相似文献   

7.
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参谋长、第三路军西北指挥部指挥冯治纲,1908年出生在吉林省公主岭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后举家移居黑龙江省汤原县宅中乡耿贵屯(今胜利乡荣丰村)居住。日寇侵略东北后,冯治纲拿起刀枪,组织“文武”队奋起抗日,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汤原反日游击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先后任中队长、军参谋长等重要职务,指挥过许多著名战役,杀得日伪军闻风丧胆。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哈尔滨的左翼作家发表了一系列以爱国抗日为主题的文艺作品,日寇的侵略、国土的沦丧、人民的痛苦、民族的灾难,以及反满抗日的斗争生活等,都是这些作品反映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七七事变"后,祖国大片河山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谜界爱国志士怒火燃烧,制作了不少切合时事的灯谜宣传抗日,控诉日寇侵华犯下的滔天罪行,这在当时可说是灯谜活动的一大创新.  相似文献   

10.
闻名全国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有力地牵制了日寇西进北上的企图,对巩固和保卫陕甘宁边区、开展晋绥根据地的抗日斗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从诞生到现在,整整50年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于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之时。在8年抗日战争中,无论在抗日根据地、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青记”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用自己的笔,对日寇、汉奸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于人民政协召开之时,成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它继承了“青记”的  相似文献   

12.
白洋淀上的八路军水上武工队,是一支让日寇闻风丧胆,被群众视作亲人的抗日武装力量。他们出没在白洋淀的芦苇丛中,袭击日寇的汽船和水上运输队。同时,他们也是一支群众工作队。他们发动和组织群众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和敌人作斗争。白洋淀的老百姓亲切地叫他们“雁翎队”。1941年5月24日的晋察冀日报上,发表了记者张帆撰写的通讯《雁翎队》,第一次用文字记录和描写了这支英雄的队伍。  相似文献   

13.
“1939年,在全国军民浴血奋战抗击日寇之际,郴州市嘉禾县有11名年轻女子自告奋勇,强烈请求参军抗日,在当时传为佳话.”9月2日,笔者来到嘉禾县档案局,听原局长唐德元讲述嘉禾1 1女子请求上前线抗日的历史故事. 唐德元找到记载这段历史的嘉禾民国时期档案.他细心翻阅档案,向我们介绍了这段嘉禾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据记载,民国28年(1939年)7月,嘉禾县李春明等11名年轻女子在国难当头之际,说服亲人,向县政府写出申请,请求参军奔赴抗日战场杀敌立功.  相似文献   

14.
冒死保存日寇罪证照片 1938年1月,年仅16岁的罗瑾,是南京长江路估衣廊“华东照相馆”的学徒。一天,日寇陆续拿来一些胶卷到店里冲洗,罗瑾一看冲洗出来的30多张底片,惊呆了:全是日寇杀、烧、淫、掠暴行的底片。他怒火燃烧,就从这些照片中选出16张,多印了一套,并自制一本灰黄色的硬纸小相册,把照片夹好。他在相册封面的右下角,画了一把日寇刺刀,刺向左上角中国人的心脏,左上角两颗鲜红的心脏正往下滴血;在右上角写了一个大大的“耻”字,耻字下面画了一个“?”,即为什么中国人要受此凌辱?在左下角还盖了罗瑾的印章。  相似文献   

15.
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5日,在长达14年的伟大抗日战争中,日寇的铁蹄虽然没有蹂躏到湘西古丈,但古丈人们抱着“地无分东西南北,年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信念,纷纷奔赴抗日前线,  相似文献   

16.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日寇很快占领了东北三省。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蒋介石的不抵抗,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在北平救国会的领导下,东北各地均开展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武装斗争,郑桂林领导的抗日义勇军第四十八路军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32年1月,原东北军军官郑桂林(毕业于北京朝阳大学和东北讲武堂第九期)带领一百多名抗日骨干,由关内来到绥中西北山区进行抗日活动。出关前,他曾亲去北平会见救国会会长彭小秋等人,力陈抗日主张,深受救国会倚重,被委任为抗日义…  相似文献   

17.
1937年“七·七”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会议决定:将国内战争后期的正规军、正规战,转变为抗日游击军、游击战,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经由长期战争的锻炼,再上升为正规军、正规战,以把我军造就成为战胜日寇的决定因素之一。这是一个极其英明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由最初的五万余人,发展为一百三十万大军,从而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8.
杨柳 《湖南档案》2010,(9):12-16
一九三九年九月,日寇纠集二万多兵力疯狂围剿鲁中等抗日根据地,十月间,罗荣桓率部正准备向鲁南转移时,接到直属八路军总部指挥的冀鲁豫支队发来的电报,说(微山)湖西地区的苏鲁豫区党委在搞“肃托”,杀了许多人。电报还说,连苏鲁豫支队的副支队长兼四大队长梁兴初也被当作“托匪”抓了起来。主持此事的是苏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兼四大队政委王凤鸣。  相似文献   

19.
革命油印机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抗日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出版的油印报纸,还陈列有一架油印机。这架在抗战时期经历过战火硝烟的油印机,曾馱在八路军的马背上走过漫长的战斗路程。晋察冀边区的第一张布告、第一张报纸《子弟兵报》、第一张传单,都是用这架油印机印出来的。当时的同志骄傲地称呼这架小小的油印机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第一座“印刷厂”。看到它,我们情不自禁地回想到艰苦的抗战岁月……。当时日寇集中了主力和全部伪军向我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在各处设置了数以万计的碉堡据点,封锁沟连绵不断,铁丝网密如蛛丝。敌人企图借此封锁解放区。消灭人民抗日力量。党的宣传战士在这些日子里,随身携带油印机,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在火线上,在敌人的岗楼旁,在村庄里,到处编  相似文献   

20.
《杨钰莹将为“红楼”献歌/五万块钱唱四首歌》。如果这是一条标题新闻,那么我想很多读者会把“红楼”看做是赖昌星在厦门的那座因“套牢”众多贪官而闻名遐迩的“红楼”。而那“红楼”正是歌星杨钰莹心底的痛,在人前启齿常常表现行很艰难。于是你的胃口被吊起来了:杨歌星中了哪门子邪,怎到那个让自己不好意思的地方献歌。但且慢,你错了。请往下读新闻的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