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立身处世的“座右铭”白丁古人做铭文置于座右,用以警戒,抒志励行,称"座右铭"。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古人刻在器物上记述事情、功德或用以申鉴戒,寄托情志的文字。可谓东方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有人说,座右铭产生于三皇五帝时期,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集中代表了中国在新世纪所确定的人才观、自然观、社会观和科学观。“科学发展观”虽然是于2003年才提出的发展观,但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古代儒家的“大学之道”的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原型;中国古代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表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小康大同”的社会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源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科学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渊源。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来看,“尊祖返经”、“汲古返经”并不是哪一个朝代的特定产物,各个朝代都有所体现,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原典情结”使然。而“原典情结”植根于“祖先崇拜”的文化意识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古代文论和我国治学之术。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面积与体积的度量袁敏曲安京一、为何面积“长二十有五”?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是中国古代几何学的重要内容。当我们翻阅中国古算著作时,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面积和体积表示中,没有出现我们今天使用的“平方米”、“平方厘米”、“立方米”、“立方厘米”这样的...  相似文献   

5.
论“三从四德”的伦理学内涵及其历史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从四德”是中国古代社会调节夫妻关系的伦理规范。由于古代中国是高度男权制的社会,所以,“三从四德”只是对于女性的单方面要求。“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一伦理规范,几千年来,一方面约束着中国女性的生活道路,使其遭受到比男性更多、更过分的精神束缚。另一方面,也是古代社会维持家族一体制以及家庭稳定的工具之一。后一方面的功能则构成了对“孝道”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卫绍生 《寻根》2007,(3):108-111
“七”是除诗歌之外唯一一种以数字命名的文体。它发轫于西汉,成熟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后,七体虽风光不再,但亦是代有作者,且偶见名篇。《文选》、《文苑英华》等大型文学总集,《艺文类聚》、《渊鉴类函》等大型类书,《文心雕龙》、《文章辨体》等涉及文体论的著作,都把“七”单独列为一体。  相似文献   

7.
古代的“贺年片”□刘桂秋古代的“名片”,西汉时叫“谒”,东汉时叫“刺”,后来又称“名纸”、“名帖”等。早在秦汉之际,人们在拜谒结交时,就开始用它来通报姓名了。至迟到了宋代以后,由一般的名帖又分化出了一个新的品种,即在一年的几个重大节日中专用以拜年贺节...  相似文献   

8.
古玩也叫“古董”。“古董”,是指古代流传器物,可供了解古代文化的参考。“古董”也称“骨董”,所谓“骨”,取其肉腐而骨存之义,意指保存过去之精华;所谓“董”,即知道、了解,“骨董”即明晓古人多遗之精华也。“骨董”,初见唐代开元年间张萱的《凝耀》。当时,“骨董”二字系方言。“骨董”后演变为“古董”,直到清乾隆年间,人们才开始叫“古玩”。  相似文献   

9.
孔子与周代乐舞●文杰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为我国古代乐舞的保护和继承做出过积极贡献。孔子自幼喜欢周代礼乐,他不仅“信而好古”,明确表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义哉,吾从周”,而且虚心地学习礼乐知识。“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客”“入太庙,每...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的石经及其文献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记载文献的材料是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等。其中“金石”的“金”是指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石”则包含的范围较广,因为各种各样的石头都可以用来刻写文字以记录文献。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石刻文献是石经,即刻在石版上的整部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