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的“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的“字”□何晓明20世纪以后出生的人,姓名都比较简单。在秉承先辈姓氏的前提下,取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名就算完事。对于他们来讲,“名字”是一个单纯词,意义不可再分割。但是,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这里专讲古人...  相似文献   

2.
在早期的英国,一个人的名字只是当他或她在受洗礼时获得的教名,如 Wlliam(威廉)。他就这样被叫做 William,没有姓与名的区分。他的妻子就叫做 Mary(玛丽),或干脆叫 Willam's Wife(威廉的妻子)。在人口稀少,而居住分散的情况下,一个字的名字就足够了。但人口的增长与人们的不断聚居,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名字的混淆。于是,大家就管做裁缝生意的那个威廉叫做 William“the tailor”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重起名 ,名字折射出文化精神 ,或伦理气质 ,或民间信仰 ,或国物珍宝 ,或忠孝信义 ,或祈德盼福 ,或清高自恃。可惜人太多 ,吉祥的字太少 ,不仅重名重字的多 ,而且不落俗套的少。《红楼梦》描写的人物有六百多个 ,其中有姓名的逾三百。给众多的人物安上名字实在不易 ,曹雪芹在定人名时确实颇费一番苦心。第二回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与冷子兴有一段对话。冷子兴告诉贾雨村 ,说是贾府四位小姐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雨村道 :“更妙在甄家风俗 ,女儿之名 ,亦皆从男子之名 ,不似别人家里 ,另外用这些‘春’、‘红’、‘香…  相似文献   

4.
王泉根 《寻根》2012,(1):107-110
人名中用“之”字,由来已久,如两周时期的介之推、烛之武、舟之侨、宫之奇等。其时“之”介于姓与名之间,作语助词,无义,此见前述。到了两晋南北朝(主要是南北朝)时期,“之”在人名中的应用可谓数不胜数,似乎成了当时一种时尚。但其用法与两周不同,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字”的基本含义是指文字、名字(表字)等概念,本来与婚嫁之类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它们之间却偏偏扯上了关系,“字”被用来表示许嫁(有时也表示出嫁)之意,如人们常说的“待字闺中”、“妙龄待字”等。那么,“字”为什么会被赋予许嫁之意呢?换言之,许嫁缘何也被称为“字”呢?这恐怕要从“字”的本义说起。  相似文献   

6.
要说北京的王府井大街,真可谓一块福天宝地。虽历经风雨、世事变迁,却始终繁荣兴旺。王府井大街上店铺林立,热闹非凡,而驰名天下享誉海外的中华老字号“盛锡福”就在其中。 相传,山东掖县人士刘锡三1911年在天津估衣街开了个名为“盛聚蚨”的小铺,专门出售草帽。刘锡三自幼家境清贫,但精明强干,脑筋活泛,他苦心经营6年后便在天津法租界正式开张了盛锡福帽店。1936年,又在北平设立分销处。从此,盛锡福落户北京。 刘锡三为店起名“盛锡福”。“盛”,希望生意兴盛;“锡”,取之刘锡三名字中间的一个字,又因其乳名“来福”,故取此“福”字,寓意“…  相似文献   

7.
一、西汉人的名与字周代贵族出生三个月后要取名,长大成人,行过冠礼之后要取字。名和字之间在字义上一般都存在一定的关系。清代的王引之写过《春秋名字解诂》,是解释春秋时代人名和字之间训诂关系的专著。其后王萱龄著《周秦名字解诂》,俞樾著《春秋名字解诂补义》,胡元玉著《  相似文献   

8.
王泉根 《寻根》2011,(3):128-131
阅读古史,我们有一个发现:夏商时代的帝王之名一般比较简单,而且往往与“十干”相联系。如夏之大庚(太康)、孔甲,商之武丁、祖甲。这类人名,学界把它称为“日名”。  相似文献   

9.
说“Biao”     
采诗 《寻根》2014,(5):107-109
1996年((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新增收了“biao”字,甚让我高兴。biao(biao,biao):许多马奔跑的样子。“biao”字,多为人名用字。对于解决21世纪社会难题——同姓名众多而带来的诸多不便,的确是件好事。中国姓名文化,是世界姓名文化史中最发达、最深邃、最丰富而且最辉煌的,陈寅恪与吴宓先生,早在1919年讨论此论题时,就赞赏而肯定过。早在公元前706年,鲁桓公刚刚有了儿子,就特地向懂得取名礼仪的鲁国大夫申编请教如何给儿子取名。申编从容地告诉鲁桓公许多取名的规则与忌讳,其中之一就是“假”的取名方法,即假借万物的名字给孩子取名。  相似文献   

10.
冯少波 《寻根》2010,(1):61-65
<正>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特别是有身份有文化的人,通常都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名字,一个名(有时还有小名与大名之分),一个字,有的人还有号。名与字相配,既说名,又说字,才是一个人完整的名字。  相似文献   

11.
黄一農 《中国文化》2022,(2):234-245
成德(滿名cengde的對音)的漢名所以另見“性德”(或“興德”“星德”)之别,乃因其曾爲避皇太子胤礽(滿音ceng)嫌名,主動將滿名改曰singde,但有少數書寫者在表述其人時,受當時滿漢雙語混融的影響,乃自行將他滿文新名的漢字對音寫作“性德”,以求與滿名的念法一致,而未使用正式的漢名“成德”。事實上,筆者耙梳大量文獻後,發現在約百處其自稱或師友對他的稱呼當中,絶大部分皆冠“成”姓,且其漢字的手迹或鈐印均未見有作“性德”者。後世不知其名在清初多元文化背景下所曾産生的複雜變化,遂多誤以他曾改漢名“成德”爲“性德”。  相似文献   

12.
试说小名     
采诗 《寻根》2003,(2):94-101
一个人通常有两种名字,一种是童年时代使用的,另一种是成年以后使用的,到了适当的时候,后一种则替代前一种。早在美洲印第安洛魁人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就有了这种童年时代所用之名,英国人把它称为小名(Childhoodname)或乳名(Infantname),并与大名相对。然而,澳大利亚的维克门坎族,除了拥有大名、小名之外,还有一种比小名更小的名——脐名。所谓脐名,是孩子一生下来,胎盘去掉之前所取之名。一般由其氏族的管事者拉着脐带,同时数叨着一大串名字,先是父系血统男人的名字,然后是女人的,最后是母系血统男人的名字,正好在…  相似文献   

13.
试释“国”与“域”及“城”游修龄本文所说的国、域和城,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国家、领域和城市的概念,而是讨论这三个字的起源和原始的意义。国的繁体字本作国,是口内一个“或”字;域则是土旁从“或”(但古籀中是邑旁从或),二者是同源的。城是土旁从成,这成字的演...  相似文献   

14.
宋亦箫 《寻根》2014,(1):11-13
中国人“族”的观念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已出现“族”字,为“旗”下标一支或两支“矢”(箭)。旗用以聚众,矢用以战斗。故“族”的本义是以家族、氏族为单位的战斗组织。  相似文献   

15.
李嘉球 《寻根》2013,(5):137-140
范成大(1126-1193)是南宋名臣,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又是著名诗人,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合称“南宋四大诗人”。
  范成大的籍贯是哪里?读过历史、文学史的读者一定记得他是“吴县人”(今属苏州市)。《宋史》《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等权威典籍也都有明确的记载。  相似文献   

16.
李心传(1167-1244),字微之,又字伯微,号秀岩或秀岩野人,晚号霅滨病叟,隆州井研人(今四川乐山人),历官史馆校勘、工部侍郎等,一生潜心著述,成果颇丰,与李焘并称“二李”,是南宋著名的史学家。“井研四李”家学渊源,名重于巴蜀之地,心传则经史兼通,学识渊博,当时文人雅士大都乐于与其交往。  相似文献   

17.
冯少波 《寻根》2009,(1):110-113
中国人说到年龄时常常使用一个词叫做“虚岁”。什么是虚岁?虚岁是与实岁(现在统称作周岁)相对的一种记岁方法。顾名思义,“虚”是虚假之意,“实”则是真实之意。虚岁是中国传统计算年龄的方法,它是以年为单位的,是一种舍小求大的概算方法。一个人出生的当年记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增加一岁。与现代不同的是,在古代,虚岁是唯一的记岁方法,所谓的岁,指的就是虚岁,没有什么周岁虚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取名与时代     
裴毅然 《寻根》2004,(6):36-37
名字唤用一世,从摇篮到坟墓,大家自然十分重视。一般来说,儿女之名,大多承载着父母的希冀。古代,那些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给儿孙取名缀字很有一番讲究,“名之与字,义相比附”。像戴笠,字雨农,撇开其人不说,仅就名字而言,实在不坏,若非读书人家,哪里取得出来?再如竹林七贤之一的  相似文献   

19.
郭栋 《世界文化》2011,(9):27-28,29
两个女孩儿在公交车上谈论时下影楼拍写真的一个时髦的造型,说是时尚的一大亮点,她俩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字——洛丽塔”,说这种造型很纯情、很性感也很另类。“洛丽塔”——一个好熟悉的名字,我眼前马上跳出了电影库布里克版的“小妖精”和莱恩版的“小妖精”,而这两部电影的名字都叫《洛丽塔》。  相似文献   

20.
采诗 《寻根》2005,(4):116-117
台湾李敖先生的代表作《独自下的传统》,在谈到中国妇女何时才有自己的名字时说:“汉朝才开始有女人私人的名字,有的还是没有,只叫做什么什么‘氏’而已。”这里所说的“女人私人的名字”,就是姓名学中妇女的大名,不是字,也不是小名,更不是称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