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一九四○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她在这篇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曾经被侮辱、被损害却始终对生活怀有信心的女性——贞贞的形象。五十年代,在对丁玲所谓的“再批判”中,这篇小说被加上了仇恨解放区,宣传向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思想等罪名。在批判具体作品时,批判者们又无一例外地把矛头首先指向了贞贞这个形象,指责贞贞是一个丧失了民族气节,背叛了祖国和人民的“寡廉鲜耻”的女人,是一个恋爱至上主义者和极端个人主义者。认为贞贞的思想和精神状态,是一个恋爱至上主义者和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变态心理的表现;她的感情不是一个普通中国妇女的感情,而是完全丧失了任何羞耻心  相似文献   

2.
丁玲从1927年秋创作处女作《梦珂》到1986年3月14日溘然长逝,漫长的60年创作生涯,跨越了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和几个风风雨雨的历史时期,共写了约300万字的作品。对她的创作分期,学术界意见虽然分岐(1),可是对其“早期小说”的界说却基本一致。我们这里所说的她“早期小说”,是指她从1927年12月《梦珂》问世到1929年6月发表《野草》这段时间里所创作的小说。我们不同意将丁玲“早期小说创作”下限时间划到1929年末写的《自杀日记》(2),更不敢苟同将其下限时间延伸到“1930年左右”,把丁玲1930年创作的《韦护》和《一九三0年春上海》也划归她“早期小说”范围(3)。  相似文献   

3.
丁玲延安时期的小说《夜》是其小说创作上的过渡性文本,也是“革命+恋爱”的另类文本。丁玲在文本中秉承自主意识,同时采取回避绕开和突破超越“红色文艺”的叙事策略,由此在作者主体意识与政治意识、主人公男性革命意识的建构与女性意识的解构中凸显、构成矛盾冲突,形成文本张力的纠结和内在平衡,构成小说精巧的景致和浑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果树园》选自丁玲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三十七节。要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首先必须对这部小说的创作有个大致的了解。一九四六年夏,丁玲参加了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火热的斗争生活激动了她,广大翻身农民闹革命的热情鼓舞着她。她曾说:“由于我同他们一起生活过,共同战斗过,我爱这  相似文献   

5.
由于时代,政治和个人等诸多原因,丁玲在“左联”的旗帜下,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丁玲因此而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拘禁.1936年,在多方努力之下,丁玲离开魔窟几经辗转来到陕北.到达陕北之后,丁玲以她获得新生的亢奋激情,投入到中国革命运动之中.丁玲通过她自身的实践,继续探寻着知识女性的人生之路.她以作家的敏感和多思,将从全国各地来到解放区的知识女性的心灵嬗变,通过文学作品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来.小说《在医院中》就是这方面的例子。1941年11月,丁玲在《谷雨》第1期上发表了小说《在医院中时》,后来在1942年8月《文艺阵地》…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世界现代文学视界:丁玲小说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简论游友基(一)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浮沉,丁玲终于有了盖棺定论,《人民日报》在她逝世时发表的《丁玲同志生平》中称:“在新文学的几个转折时期,她的创作都体现了党所倡导的文学发展的方向。”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地...  相似文献   

7.
在1940年代,丁玲的作品中对男性表现出肯定与批判的双向深化的倾向。一方面她充分肯定了战争中延安男性的阳刚美,这阳刚美,表现为“义”“力”和“崇高”的结合;另一方面,她也认识到解放区男性头脑中的封建意识仍然根深蒂固,对女性结婚、落后问题、贞节观的看法暴露其观念的滞后,同时也表明当地妇女的地位并不让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丁玲具有双重的人格意识,一方面她是女人,当然具有女性人格特质。以及女性所固有的阴柔特征;另一方面。在她身上又存在着强烈的男性阳刚性特征,拥有男性人格特质。这二者有机地交融在丁玲的人格个性中,并贯穿了丁玲的一生。不过,丁玲的人格特征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平分秋色,其表现形态因生活和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时而女性人格特质占主流,时而男性人格特质占主流,多半时候是相互交错。这种独特的动态化的人格特征,深刻地影响着丁玲的人生道路,并通过作家的审美体验而影响其文本创作。  相似文献   

9.
“作家的生命在于作品”(丁玲语),而作品的艺术生命,却在于深刻地反映时代的现实生活。文学作品倘若没有绚烂的时代色彩,它必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本文拟就丁玲解放前小说创作所反映的时代特点,谈点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一个伟大作家的创作,无一不是同时代的变革与斗争紧密相连的,其发展成熟的过程也是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的。丁玲解放前二十年的小说创作,就是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过程。她的早期小说,虽然没有直接描绘时代风云变化中的英雄形象,但仍然充满了时代的特点。丁玲在大革命失败后,把她最大的关注放在小资产阶级女性的身世和命运上。她选择了那些在“五四”时代曾与封建礼教拼搏过而活着的“子君”,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这在二十年代后期,虽然不  相似文献   

10.
杨晓琳 《文教资料》2007,(16):102-104
弗吉尼亚·伍尔芙首次提出了女性写作有别于男性的“性别写作”,她主张的“书写的自由”主要源自于她主张的“女性生活、思想、精神的自由”,并将其充分地反映在她的具体创作和生活中。  相似文献   

11.
1936年,丁玲奔赴陕北以后,生活揭开了崭新的一页。陕北当时虽然物质上很艰苦,但却有着较多的自由和阳光。丁玲逃出南京的魍魉世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她那颗饱经忧患的心,感到了极大的欣慰。她以火一样的激情,伸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解放区的光明的新生活。她的创作激情溢于笔端。她沿着她原先走过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深化着自己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2.
丁玲在解放区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女性意识转变巨大.在以<我在霞村的时候>和<在医院中>为代表的前期创作中,她依然保持着自己早期的创作风格,高扬着女性意识,以女性的视角感受着生活,描写新环境下女性的命运;而随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问世,丁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逐渐走向了模糊和沉寂.这一转变的动因主要是整风运动的影响和作家个人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陆萍是丁玲的小说《在医院中》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本借陆萍之口,重评《在医院中》。《在医院中》表现了丁玲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针砭现实的思想高度。周扬1958年对《在医院中》的批判,是蛮横和霸道的,极“左”的。陆萍是一个应当受到表彰的优秀党员。她在医院的一切活动,只是想对医院进行一番改革,但她失败了。她的失败说明了小生产思想习气的根深蒂固,她面对的是集体奥勃洛摩夫主义。  相似文献   

14.
延安时期丁玲的文学创作发生了由“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转向,前期她的创作积极干预社会生活,具有浓重的启蒙色彩。经历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王实味事件后,她的创作转入了大众化,取材于大众,服务于大众。丁玲曾是延安《解放日报》文艺栏的主编,她的编辑方针曾一度影响了文艺栏的发展,而文艺栏作为一个载体,它又真实的记录了丁玲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建国前后,丁玲从她在陕北后期业已定型的政治化创作思维出发,在《欧行散记》中对“一边倒”政治路线作出了图解。这种具有先验色彩的“一边倒”政治倾向,泯灭了她作为创作主体对生活的独到发现;政治上的“一边倒”又催生了她文化上的“一边倒”——弃置了自主审视的理性,表现出了“唯苏联是从”的神化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6.
我国杰出的女作家丁玲的创作生活至今已五十多年了。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她从一个“五四”时期的文学青年成长为一个名扬世界的中国现代女作家。探究其因,她各个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对她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就丁玲创作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熟,及其作品的影响等方面谈点粗浅看法,就教于学术界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7.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一部“问题小说”,它是作家问题意识和内心焦虑的体现。作者的思想困惑,反映在文本中则呈现为人物形象的失误、“论证结构”的动摇以及与之相关的复调性特征。“问题小说”对现实具体政治问题的诉求,决定了它遭遇批判和淘汰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以创作的丰富独特 ,革命经历的丰富 ,人生道路的坎坷而言 ,丁玲在所有的女作家中 ,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她的个性开朗豪放 ,在任何复杂困难的环境中都保持着积极的革命热情和艺术创作的独特品位 ;同时她既是革命作家 ,又是能从革命的角度来透视人性的作家。这不仅从她的小说创作中可以看出来 ,还从她的一些生活轶事可以看出来。丁玲出生于一个姓蒋的官宦书香家庭 ,由于父母亲都不善理家导致家道中落。她三岁时父亲便病故 ,因家产败落 ,母亲带着她寄居三舅父家。三舅是一个“地头蛇” ,有权有势。她们母女在舅舅家既非主人…  相似文献   

19.
丁玲是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为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作出过自己独特的贡献。她说:“作为妇女,当然对妇女更了解,更熟悉她们的情况,她们的问题……所以女作家写妇女,也是很自然的事。”丁玲一大批小说就是描写妇女的生活、心灵与命运的。一女性文学是以女性的眼睛、女性的灵魂来审视人生,透视生活,表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的文学。这种女性主体意识总是与一定的时代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交织、纠缠、联结在一起的。中国女性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则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  相似文献   

20.
1933至1936年,丁玲被国民党秘密绑架、软禁在南京,出来后投奔延安。关于这段历史,丁玲已向组织多次说明。但是在整风运动中,组织给她定了一个“自首”的结论。依据是1934年在押期间写过这样一个字条:“因误会被捕,生活蒙受优待,未经什么审讯,以后出去后,不活动,愿家居读书养母。”纸条没有任何反共言论,是丁玲自己主动向组织交待的。从此这个历史问题就像套在丁玲头上可松可紧的“紧箍咒”,在她不听话的时候发生作用。张春桥和江青也有“叛徒嫌疑”,一直有人揭发,但仍得老人家信任。姚文元的父亲姚蓬子是人所共知的中共“叛徒”,在“文革”讲出身成分的年代,不仅没有对姚文元搞株连,姚文元还步步高升,至政治局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