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浮力部分是历届中考的热点,而阿基米德原理又是热点中的重点.一旦能够在这方面实施突破和跨越,无疑会极大提高学生的中考物理成绩,迅速提升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如果我们能挖掘阿基米德原理本身的比例关系,我们的解题思路就会别开洞天.下面仅就阿基米德原理隐含的三种比例关系,谈它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初中物理“浮力”一章中的“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抽象难懂的典型演示实验内容,传统的教法是利用实验室中现有的仪器给学生做演示实验、得结论,从而节省出大量时间进行公式应用的强化训练。这样,学生不是亲自动手,实验基本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明白结论,只是停留在死记原理内容,生搬硬用公式的水平。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现将科学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过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验证与探索的选择——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建议金如湘(深圳市西乡中学,518102“阿基米德原理”是教师开展公开课、比武课、研究课的热门课题.笔者有幸承担此课题的研究课,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我觉得新旧教材在实验的编排上都是以验证性实验的模式出现,比如:...  相似文献   

4.
阿基米德原理是一个实验定律,认真观察和实验,是理解好阿基米德原理的关键.有关实验题的解题方法辅导例1图1是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示意图.(1)请把各图序号按实验最合理的先后次序排列,填在横线上(2)观察实验中各弹簧秤的示数,请填在下列实验记策表上.(3)由实验得到结论:【分析】由图1可知该实验的步骤分得非常细致,突出了实验过程中几个关键的操作顺序,不能颠倒,例如用弹簧秤先称出物体A在空气中的重力大小,再将物体浸入烧坏中,才能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变小,说明物体A受到了浮力.只有对阿基米德原理有一个全面透彻的…  相似文献   

5.
读者可先做以下一个小实验:取一长方体蜡块,放入平底容器中,使蜡块的粗糙面与容器底部接触,将水缓缓倒入容器,蜡块上浮;如使蜡块的平整面与容器底面紧密接触,重复上述步骤,蜡块不会上浮.后一种情况.蜡块没有上浮,说明蜡块没有受到向上的浮力.但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这两种情况中,蜡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是相同的,水的密度也是没有变化的,蜡块受到的浮力也应是相同的.这是否是阿基米德原理有错误呢?事实是:上述实验不能使用阿基米德原理,即阿基米德原理有使用条件:物体首先应受到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只是用来计算浮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的改进黄梅实验中学张流柱(436500)新编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十二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采用烧杯代替溢水杯,研究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能较直观地导出阿基米德原理,但也很容易地导致学生错误地理解为:浸入液体...  相似文献   

7.
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背得滚瓜烂熟,但是解决具体问题时常常发生错误,这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在教学中只教给学生书面知识不行,还必须同时教给学生善于联系、善于分析、善于应用的本领,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从而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中“浸”字的含义,灵活应用浮力知识和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彩云 《天中学刊》2004,19(5):105-106
目前,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是教育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中学化学实验是把课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和现代科技有机结合的平台.根据中学化学实验教材,在现有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样品的替换、装置的改进、不同实验的融合,可以设计出许多新的实验.在设计新实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甚至是奇思妙想),用实验验证这些构思和设想是否可行,这种探索性的实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与原电池、电解池相关的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系列探索性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加深学生对原电池、电解池工作原理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本文结合中学电化学的有关实验,对探索性实验的设计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1 问题的提出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初中教材在引入阿基米德原理时,常常是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在观察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进行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从而得出结论的。在这里,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是: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实验是否简捷,是否符合初中学生的物理认知水平。这个问题就成为影响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来分析目前初中物理教材中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的实验步骤。  相似文献   

10.
在讲阿基米德原理实验时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演示,实验时都是以金属块全部浸没在水中后,排开水受到的重力和金属块受到浮力进行比较而得出结论.然而学生在学习中以为只有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受浮力大小才等于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不能理解金属块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所受浮力都等于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为帮助同学们全面掌握、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笔者把此演示实验做了简单的改变,装置见图,演示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