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和语言观,文章首先阐明“物”的本质以及艺术品作为符号对“物”本质的超越性;其次,分析了海德格尔在“最纯粹的被言说”即诗中探求“语言言说”本质的论证过程;最后,文章指出现代人已经抛却了神性的尺度,并论证了诗歌定是人类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和语言观,文章首先阐明“物”的本质以及艺术品作为符号对“物”本质的超越性;其次,分析了海德格尔在“最纯粹的被言说”即诗中探求“语言言说”本质的论证过程;最后,文章指出现代人已经抛却了神性的尺度,并论证了诗歌定是人类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晚期强调走在通往语言的途中主要是通过诗意的经验获得的,并提出口号“把语言作为语言带向语言”。他分析和批判了日常语言观和形而上学的语言观,认为它们都未做到“把语言作为语言带向语言”。海德格尔强调经验语言,让语言自身说话,从而让语言回归其本性。他对语言的揭示叫作倾听的言说。道说让我们倾听并让我们到达语言自身的言说。人被大道用于化无声的道说为有声的人言,并且是大道的开辟道路使道说达乎人言。在他那里,语言被理解为道说,显示着世界与事物,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的要义就是说不可说之神秘。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后期极大地关注了技术问题,他对技术的追问的目的是达到一种与技术的自由关系。技术和自由的概念在海德格尔那里与以往的哲学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区别。本文试图从海德格尔的技术观和自由观着手来分析他所理解的“一种与技术的自由关系”的获得。在此基础上提出,人作为此在应善于理解存在,应使事物许多本来具有的方面展现出来,因此需要多元的文化范式来抗衡对世界的单一技术性理解。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传统的语言观把语言当工具使用,它具有认知功能。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从不同的角度摧毁了人们过去关于语言的信念。从人说语言转向了语言言说。人说语言即是对语言言说的应答与倾听,只有在言说中才有语言之显现,语言就是“让……显现”。语言是人生存的样式。语言的有限性是人无法跨越的界限。用语言去认知与对语言采取认知的科学态度都不可能达到本质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诗意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部分,而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存在与语言”的思想在后期的“大道与道说”中得到完成;大道充沛乎天地之间,万物之中,以道说(区分)的方式运行,并在其中通过人的应和达乎人言;道说的渊源是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世界;在对于大道的体验中,海德格尔给出了语言本质的某些暗示。而他所言说的这四重结构也成为当代文化“诗意栖居”的种维度。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理论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共同此在”观;海德格尔轻视人的“社会存在”——“共同此在”问题;传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也存在诸多局限性;多元共生主体彼此之间的对话与冲突成为新世纪的主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的提出。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需要,也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8.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海德格尔与老子哲学的一个共同议题。海德格尔与老子都不满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都提出了解救人类危机的方法。尽管他们的方法不足取,但因其强调了人与世界和谐一体的重要性,故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海德格尔哲学素以反对西方传统哲学著称,他认为,传统哲学研究的只是哲学的表层问题,即“存在是什么?”而他要研究哲学的深层问题“存在何以是存在?”即物之为物的问题。他进而认为,在物之为物的过程中,聚合着四重性因素即天、地、人和神,只有当它们同时聚合起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事物才成为事物,世界也才作为一个整体生成。  相似文献   

9.
很多人认为,海德格尔执着于用语言显示存在,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摈弃语言才能把握“道”本身,其实,这是武断的结论.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试图超越主客二分,他们都反对用主体性的语言来把握“道”和“存在”,推崇自然流露出的“无心之言”.此外,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语言观也有很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命题使得“存在”这个终极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本性.而在老子、庄子看来,某种语言是否能够开启道境,不取决于它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而取决于言说者是否去除了“成心”.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语言观差异的根源是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西方,“存在”必须通过语言呈现,但由于西方的日常语言本身预设了主客二元对立,所以海德格尔不得不借助于类似于汉语类比思维的“诗言”来彰显“存在”.  相似文献   

10.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思想的根本问题,这一问题分别表明为早期的世界性、中期的历史性,以及晚期的语言性.在晚期思想中,海德格尔对语言的关注是通达存在的道路.在本性上,存在的问题成为了语言的问题.在这里.从存在何以规定思想及其言说方式,以及语言时存在的敞开等重要问题入手,揭示了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语言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海德格尔的语言与存在、思想相互关切的生成游戏,这一生成游戏正是海德格尔晚期思想的本性所在,这也是一种不解的思想之谜.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后期的语言现对前期语言观是一种跳越。基于这一跳越,“语言与存在”这一主题被突显出来,思语言就得思诗与思的关联。诗与思处于一种相互面对的近邻关系,是从大道而来的语言之说,即大道的显示。海德格尔后期的语言观超越了形而上学语言观,在某种意义上开启了后现代这一维度。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批判传统形而上学,认为传统哲学没有能理解存在,把存在者当作了存在,因而提出了他的现代存在论;海德格尔还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观,以及分析哲学的语言观,认为它们都把语言当作了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他则把语言与存在联系起来,提出"语言是存在之家",并把这种与存在相关的语言称作为"本质的语言";而诗与思的语言就是这样的显示存在的"本质的语言",因为诗歌给存在以命名,因而它是"存在之家",伽达默尔则进一步把它称作为"世界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语言哲学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英美派语言观主要表现在切断了“存在”与“语言”的关系,否认或悬置形而上学本体问题。欧陆派语言观主要侧重对“前谓述真理”的关注。笔者认为这种语言转向并不是一种突发性事件,早在古希腊两大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可见两种语言观的端倪.笔者希望通过对英美和欧陆两种不同的语言观的对比来重新审视海德格尔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的语言观十分复杂,我们可从“诗通过语言确立存在”“诗意的栖居”“诗意语言的神秘性”三方面对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作出阐释。并借用海德格尔诗意语言的这种视角,即诗意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语言,重新解读几首王维的诗歌,可以得到新的发现。王维的诗以“秀雅”之名给世人清新、淡雅之意,后世人所看重的也是王维诗歌的那种闲淡、空寂、静清的审美意境,究其原因,与王维的通于禅理有关,佛理的意蕴在其诗意语言中得以澄现。  相似文献   

15.
为了向“思想贫乏”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精神的家园,海德格尔走了一条由“存在”到“道说”的哲思之路;“道说”——本质的语言就是存在之家。体现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最大特色,即从存在论和世界观的角度揭示语言与存在的本质联系.重新奠定人与存在、人与自然新关系的基础;正确面对和接受现代科技文明的挑战,改变“无家可归”的命运,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诗意地栖居”,就是在“倾听”自然这个“神圣者”的“道说”中通达存在之真理,进入精神之家园。  相似文献   

16.
“在世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拥有世界的原因在于世界向来就在它的存在结构内,与身体无关。涉及表征问题时,人们通常将“在世存在”作为海德格尔明确反对笛卡尔认知模型和表征的证据,但二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在世存在”不意味着完全取消表征,它不仅没有取消表征,而且还是表征的语境框架,且需要后者摆脱形式化的缺陷。“在世存在”本质上并不排斥和反对表征,作为认知主体的此在正是凭借表征生成、塑造、拥有自己所处的周围世界。  相似文献   

17.
在“贫乏时代”的废墟上重建精神大厦,为人类灵魂寻求栖息之地是海德格尔语言观的哲学意义所在。本文分别就“语言是存在之家”和“自然在说话”两个命题进行阐释,并与语言分析哲学比较,集中揭示出海德格尔语言观对形而上学的反叛与消解的精神实质,这是语言分析哲学所无法比拟的。它尽管实现了语言哲学上的革命,却无法找回人类失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教育过程中的倾听与言说处在一个并存的相依关系中,“说”的本真含义就意味着倾听、思索、表达、沟通、分享,说之所以可能,原因在于有听,有听才会有说。“人正是在回应语言的意义上讲话,这回应就是倾听。” 海德格尔认为,倾听是先于言说而存在的最本己的存在方式。在他看来,我们面向生存的最直接的活动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倾听。对话表明我们有话可说,事实上,我们面对生存无话可说……“当存在尚未开口说话时,我们无  相似文献   

19.
由柏拉图奠基的传统形而上学是一套视觉性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使存在的意义这个属于存在论层次上的问题陷入存在者层次上的窠臼,一直隐而不显,处在被遗忘的状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借助以“Sicht”(视、看、见)为核心的一组视觉性的词,来表达作为Dasein(此在)的人在世界中与其他存在者打交道的情形。海德格尔试图赋予这些视觉性的词以更加具有开放性的意义,来突破传统形而上学语言的桎梏。最终,海德格尔意识到了这种努力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超人类主义将人类的出生和死亡当作现成的技术对象,一味追求“优生”和“永生”,其本质上以机械物理主义生命观和技术决定论为底层逻辑,侧重生物生命的增强,对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建构是冷漠的,因而暗含技术虚无主义危机。海德格尔和阿伦特对“诞生”和“死亡”的存在论分析,提供了对人类生命本质的另一种认知,同时从意义生成的角度对抗技术虚无主义。对海德格尔来说,死亡的悬临逼促此在“绽出而生存”,最终是要使世界之为世界得以建立;对阿伦特来说,诞生意味着人类通过言说和行动的自由能力构建公共空间和意义世界。因此,人类生命的重要能力是澄明和构筑意义世界,由此,存在者的可理解性和生命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这一视角有助于解构技术意识形态统治,敞开多重的存在意义,对技术实践有更透彻的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