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深化,体育教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断升高,成为了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如何有效的在当代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成为了广大高校体育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主要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找出培养高校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创新能力,发挥大学生提高体育素养的能动作用。高校体育改革有利于高校体育选项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的优势,有利于营造自由、自主、活泼、向上、愉快、和谐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使大学体育教学达到尊重学生、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目的。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的关键环节。然而,从目前高校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尽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一些僵化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及薄弱的教学环境仍然桎枯了学校体育发展的进程,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降低了学习的效率。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学校对青少年的健康体魄越来越关注,只有保证了身体的健康,才能为祖国和人民服务,为民族的旺盛提供必要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健康体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的体育教学fgcsa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学习观念和习惯,对他们之后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注重体育的教学,为社会体育和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讨论了怎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校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强身健体、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课程,是现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要在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推进体育教育工作的改革,使体育教育工作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撑和抓手。对此,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概念、内容、模式及评价,分析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与策略,以期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整体质量,为学生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强健体魄,保证学生能够健康发展。高校为加强对学生身心全方位的教育,需坚持终生体育理念,对大学体育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立终生体育观、转变体育观念以及教学方式等方法,以便为高校实施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吴磊 《教师》2010,(14):56-56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及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体育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程,高校体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国正在逐步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首先从学生成长阶段入手,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采用小组自主合作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真正热爱锻炼、热爱生活、热爱健康的。如何才能使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强化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是高中体育教学所面临的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本文针对目前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有效措施和意见,从而优化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体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一环,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时刻,为此,高校体育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及个人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体育应做好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工作,转变观念,改革高校教育思想,教学体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国外体育课程将学生健康发展、学生需求、学习能力培养与体能技能增长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不断增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为终身体育服务。其体育教学模式主要集中在竞技运动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户外休闲体验教育和健康生活教育几种模式。建议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体育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从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体育教学评价等方面加大对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雷合中  宋静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217+219-217,219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与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原有的高校体育教学对当代人才的培养需要已不相适应。高校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高校体育教师必须领会体育教学目标从"以增强体质为主"向"健康第一"的理论飞跃,并根据高校的自身特色和学生素质发展的需求,全面革新体育教育,与时俱进,积极地改革和创新,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推动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叉及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特殊体育教育明显滞后于大学体育改革进程,加强高校特殊学生体育教育研究十分必要.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我国高校特殊学生较为理想的体育课程模式,应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为主的学习方式.我国特殊体育教育要立足国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特殊体育教育.  相似文献   

14.
组建体育俱乐部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发展,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也要跟上教学体制改革的步伐,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既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又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还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现实依据。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与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法,对成都市普通高校组建体育俱乐部对体育教育改革的作用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有促进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学科本身的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理论构建和深入研究。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矛盾主要反映在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体育教育目标的矛盾;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体育教学行为的矛盾以及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是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应与高校教育目标一致;高校体育教学行为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邵威  马力 《黄山学院学报》2007,9(5):142-144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依据,应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符合现代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作者从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转型期体育教学目标定位、现行的教学目标需要发展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改革的构想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对高校体育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高校开始重视体育教学。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基础性锻炼,而不注重休闲娱乐,对于学生而言,反复进行同一项体育运动会产生厌烦心理。为了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本文将具体探讨休闲体育的概念,详细分析休闲体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并提出高校体育教学在休闲体育视角下的改革措施,以给学校体育教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促进了我国高校内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的加快.其中研究学习作为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中的新型的研究内容,其是一种在当今提倡创新教学的模式下提出的一种新的科学的观点.这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是促进我国当今教育教学快速发展的途径,是当前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学的改革,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健康为基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以培育学生为目标,将体育作为其学习工作的终身的活动,坚持这些内容进行改革.研究性学习这一主要的观点为当前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发展,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进步.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内体育教学改革中所面临的问题,着重从解决问题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高校体育教改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不断拓宽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体育运动意识、兴趣、习惯、能力和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为出发点,加快改革步伐。  相似文献   

20.
体育学习评价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点内容,普通高校应建立切实可行的、合理的评价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体系,使得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体育教师改善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