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州市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及灾情等4个方面分析了梅州市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并对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2.
对黑龙江省1978-2011年期间农业气象灾害以及粮食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黑龙江省的农业气象灾害种类较多、发生频繁、季节性强、交替出现、地域性强;农作物灾情均呈现扩大之势,年均受灾率和成灾率分别高达41%和20%,出现高灾害强度指数的年份间隔越来越短;粮食产量与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呈反向变动关系;粮食年均灾损量为372.47万吨,年均灾损比例为12.77%;从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程度来看,风雹灾害最严重,旱涝灾害次之,而冷冻灾害则无显著影响。为保障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安全,应该采取必要措施:普及农业气象灾害基础知识,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大力培养灾害预测技术人才,加强抗灾作物的选种和育种;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龙岩1961~2006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其寒潮天气的天气形势背景、时空分布及气候特征,并提出了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幅员辽阔、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每年因气象灾害的发生而造成的损失难以计量。究其原因,气象灾害的发生固然难以避免,但不少农民防灾减灾意识薄弱却是造成损失惨重的主要因素。因此,推广完善气象灾害科普,提高广大农民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认识,积极采取相关防灾减灾措施就相当必要。此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创新性是推广完善气象灾害科普的重要环节。总结分析现有气象灾害科普的传播渠道,并开创实行多样化、创新性的传播方式则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龙岩 1961-2006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其寒潮天气的天气形势背景、时空分布及气候特征,并提出了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现阶段农业生产的模式和水平来看。自然灾害仍然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其中比重相当大的则是气象灾害。农业生产对象(包括种、养两方面)的生长发育环境.尤其是天气和气候条件一直在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的种类和作业方式、规模和发展方向、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以及生产效益。每年因气象灾害给全国农业造成的损失数以亿计。从辽宁省的情况来看.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方志相关资料之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和县域比较,对徽州区域各县气象灾害的主要类型、空间布局、发生频率作考察,以深入探讨传统徽州农业气象灾害之实态.  相似文献   

8.
旱灾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降低农业旱灾风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农业旱灾风险是在特定的气象干旱背景上产生,因此,寻求恰当的气象干旱诊断指标,探究气象干旱诊断方法与农业旱灾风险的关联性对降低农业旱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以处于南方湿润地区的衡阳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981—2010年的气温与降水等气象要素,从降水距平百分率、德马顿湿润指数、降水温度均一化指标和标准化降水指数4个气象干旱诊断指标判定衡阳市气象干旱等级,结合衡阳市农业旱灾受灾面积,采用回归分析法探究衡阳市气象干旱和农业旱灾风险的相关性,期望找到诊断衡阳市干旱等级最恰当的气象干旱诊断指标,为衡阳市农业防旱抗旱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台风灾害经济损失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香 《莆田学院学报》2007,14(2):97-102
根据福建省主要气象灾害数据库(1980—2005年)资料,采用台风灾害灾损度TDD和环境不稳定度BW要素,构建了福建省台风灾害经济损失指数TDs(灾损度指数)指标,对福建台风灾害经济损失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利用台风灾害灾损度指数对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评价方法可取,它不受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可比性强;福建省台风灾害灾损度指数呈波动上升,这与台风灾情加重和福建省环境不稳定度加大有关。建议福建省防御台风的主要措施应是:在提高台风预报和抗灾水平的同时,恢复环境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咸阳市农业气候资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诊断了咸阳农业气候资源、及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出了针对咸阳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气象灾害已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台风、低温和沙尘等.分析气象灾害对我国粮食生产环境、生产能力、种植熟制等产生的影响,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建设灾害应对工程、完善粮食保险政策等方面探讨了我国防治气象灾害、维护粮食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来,历史时期湖北灾害问题的研究受到学界重视,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中既有整体性研究的论著,也有对水灾、旱灾、疫灾和其他气象灾害的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水灾是历史时期湖北最主要的灾害;宋元以后至明清时期各种灾害发生的频率和造成的损失渐次上升,这与自然环境的变迁及人地矛盾的激化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低温冷害是宁德市农业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根据宁德市1960~2010年月平均气温及低温冷害资料,运用统计和生物学等方法,总结出了宁德市低温冷害(倒春寒、五月寒、秋寒)及其对农业作物的危害,并且提出了一些预防低温冷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天工开物》较注重总结农业生产技术。在灾害频发的背景之下,抗灾内容也是该著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深刻揭示了部分农业灾害发生的规律,并对其作分类说明。在此基础上,宋应星主张掌握规律、务尽人力抗御灾害,论述了排水防涝、灌溉抗旱的技术要领,对防御低温以及风灾亦多有见解。他还总结了人工驱鸟,药物防虫灭鼠经验,以及"耘耔"除草技术。其中不少经验对今天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灾害防治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与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在水灾害面前,企业一般既是受灾体,同时又是致灾体。家庭(包括个人)既是各种水灾害事故具体的、微观的承受体,同时也是诱发乃至是酿成有关水灾害事故的具体致灾体。由于水灾害的发生不可能根除,再加之家庭抵御水灾害的能力又十分有限,因此,对于城乡居民家庭和社会成员个人来说,水灾害事故的应对便是其家庭经济中不得不直面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社会公共组织虽并不具有营利性,但其作为具有经济属性的组织,在水灾害面前,仍会表现为一种微观单位在经济上的损失并进而与企业、家庭一道构成了社会经济的总体。  相似文献   

16.
灾害中社会个体的行为反应是社会群体反应的基础和内容。研究和分析灾时社会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对我们认识和了解灾时社会群体的行为反应 ,以及有效地组织救灾以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有重要意义。灾时社会个体行为反应具有差异性、规律性和过程性的一般特征 ,灾时社会个体行为反应有“一般避难行为”等八种类型 ,影响灾时社会个体行为反应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互动、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安徽的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时期安徽的自然灾害具有灾害频仍、以水旱灾为主、数灾并发、灾情惨重、有灾必荒、灾害有积累性等特点。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人口的减少和流移、物价高涨和严重的高利贷、田地抛荒、土地集中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18.
海潮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温州东濒大海,多受台风影响,是海潮灾害频发区。清代温州多爆发风暴潮灾,集中于夏秋两季,且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大。海潮灾害危害很大,不仅吞噬百姓生命,毁坏房屋,而且破坏农业、盐业、渔业,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清代温州对海潮灾害的救援主要依靠政府和民间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9.
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因素李丰祥我国粮食作物产量的波动.除了社会经济因素外,还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下面是我国的几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干旱干旱按季节可分为春旱、夏旱和秋旱。春旱发生在3~5月份,这个时期气温上升快,空气相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基于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区域组合,得到中国旱灾中心与农业承灾体的分布规律;选择雨养农业(兴和)、灌溉农业(邢台)和水田农业(鼎城)为主要承灾体类型(典型区),构建了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指标体系;提出脆弱性评价的区域模型,即:雨养农业的易损-适应模型、灌溉农业的生产-生活压力模型和水田农业的需水-灌水模型,并以兴和为例,进行了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依据构建的3个典型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形成机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提出制定适应降水变化的波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区域政策、建立农业生态-生产范式、建立“水银行”管理机制、建立用水效益和开源节流的评估体系以及加强“截水—抽水—控水”为一体的灌溉系统工程建设,提高灌溉应急能力等对策,以期为农业旱灾的防御和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