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人物绘画中“以形写神”的问题,历来的论述皆较粗略,未明其真谛。就此,本文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关键在于“以势写形”的观点。文章通过分析“势”的内涵、特点和功能,通过援引诸多名作分析“势”的创作和审美特质,说明了人物绘画中因情取势,以势写形,则神在其中的艺术真谛,得出了“以势写形”是“以形写神”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达生》认为生命是形、精的结合,养生包括养形和养精两个方面。但在形、神二者中,神重于形,养神重于养形。“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的原因在于“神全”,“神全”则“形全”,可以不受外物伤害而得长生。《达生》篇的生死观、生命观和养生论都与《庄子》内篇不同,而与《管子四篇》相似,是受黄老学派影响的庄子后学所作。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物绘画中“以形写神”的问题,历来的论谜皆较粗略,未明其真谛。就此,本文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关健在于“以势写形”的观点,文章通过分析“势”的内涵、特点和功能,通过援引诸多名作分析“势”的创作和审美特质,说明了人物绘画中因情取势,以势写形,则神在其中的艺术真谛,褥出了“以势写形”是“以形写神”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朱海珍 《阅读与鉴赏》2010,(6):43-43,51
散文如同天地万物一样.有着各式各样的美,而其最高、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则是自然与平常。从《紫藤萝瀑布》一篇看宗璞散文的特色,具有“自然美”的语言,咏平凡之物的“形”;其浓郁的人文精神.表现出超越物外的“神”.折射出女作家的“平常心”。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以形写神”的基础上,着重说明“以神写形”是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艺术家要寻找新新的艺术手段,常常不满足原来的“形”而强调为神写形;当他们找到新的“形”之后时,又完成了新的“写形”,而达到更高的境地,成了更高一级的“以神写形”,这时的“形”则是更为生动,是经过加工、概括、夸张,达到变形,这种“形”可称为最能反映作品的“神”,因为要求作品达到一种“神韵”,把作品变形、深化,这样只要达到“求神”那形就更有生气更感人。  相似文献   

6.
形天是开题氏的祖先;“开题”即“形题”,也即“雕题”或“形天”。形天神话的背景在今甘肃西和县仇池山、洛峪镇一带,“奇股国”乃“形天与帝争神”之地。“奇股国”、“武都”之义大体相当,其得名与形天有关。  相似文献   

7.
若把数学课比作散文,则应力求“形散而神之聚”。“形”就是教学流程和教学方式.而所谓“神”就是指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整堂课的灵魂。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前课中课末时刻关注课时目标.使整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目标展开,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力求真正达到“形”散而“神”之聚。  相似文献   

8.
论"神形"关系的困惑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神”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被给予了多层面的含义。当外在的人格“神”遭到质疑之后,“神”开始作为虚灵冥昧之“道”妙化万物的体现得到了哲人们的认同。然而,人的生命消亡后“形”与“神”为何关系仍然争论不休。因此,如何正确看待生与死.体觉“神”的存在对今天的人来说依然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所谓拼词是指提取非固定短语的部分汉字拼舍而成的临时性词语。拼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与已有的某个词语“形”同“神”异,一类“神”、“形”俱新。在拼词的衍生过程中,缩略、谐音、重新解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应吸收比较优秀的拼词,权威性传媒当在拼词的使用方面做出表率,语言文字管理部门要做好相关调控工作,各级各类学校应做好语言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关于人物绘画中“以形写神”的问题,历来的论述皆较粗略,未明其真谛。就此,本文提出了“以形写神”的关键在于“以势写报”的观点。文章通过分析“势”的内涵、特点和功能,通过援引诸多名作分析“势”的创作和审美特质,说明了人物绘画中因情取势,以势写报,则神在其中的艺术真谛,得出了“以势写形’堤“以形写神”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谈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首先要认识现有的教育是什么“型”。自近代史的序幕拉开,中国教育一直是在“近代事件”、西方“形”、和中国“神”的抵牾中生成和发展的;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要在“近代型”的基础上,在中国“现代事件”和教育“现代精神”的耦合中发生。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传统的人物画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这就是“以形写种”①,“形全神足”②。“形”者,人物之外部形象也;“神”者,人物之内在神情也。“以形写神”是一种艺术手法,意在强调“因其形似,得其精神”③,反对离“形”写“神”,信笔涂抹,以致刻鹄类鹜,画牛作马。“形全神足”是一种艺术效果,旨在主张“笔精形似,意得神传”④,反对“神”无“形”依或“形”无“神”藏。人物肖像描绘如若运用了“以形写神”的手法,并取得了“形全神足”的效果,那么,就进入了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3.
欧阳修在《盘车图》一诗中提出了中国古代画论中常涉及的几个概念:“形”、“意”、“忘形得意”。而形神的关系问题,是我国美术界比较熟悉且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外美术史家和评论家历来都极为重视的问题。对于“形”、“神”关系问题,在理论上虽明确主张“以形写神”,但在实践中却提倡“传神写照”、“迁想妙得”。“神”包含在内在规律之中,并通过外在“形”体现出来,不管是“以形写神”还是“以神写形”,其实都还是赞同“形神兼备”。写“形”是基础,写“神”才是目的,应从精确地描绘形象的基础上达到生动地传神,从而将二者统一于艺术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4.
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说,与传统观念中顾恺之“神”的概念不同,此“神”为“神气”,它要求“神气”的传达通畅、表现多样、富有“妙”的技巧性。“形”指的是画中的人物及山水等。与传统观念上顾恺之“形”的概念相比,此“形”加入了新的内涵:自然、多样且表现画家的意志。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说主张以神为主而形神兼顾,不同于以往所认为的“神贵形轻”或“形神兼顾”。  相似文献   

15.
“形”与“神”是中国画领域中对举的两个概念,它们十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具有不同的结合层次,而且其中包含不同的潜在话语。中国画“形”“神”结构及潜在话语,包括“形外之形”和“神外之神”两个方面。它们影响着中国画的创作、审美和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解读潜在话语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形、神”问题,历代画论众说纷纭。本文对“形、神”的关系问题“舍形重神”和“以形写神”论进行论述.并列举了古今绘画大师们的创作实例,阐明“舍形重神”论只能导致绘画艺术严重地脱离自然、脱离生活,走进形式主义中去。而“以形写神”论注重艺术实践,注重师法自然,注重写形,写生,在形毕肖中求生韵,才是当今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所追寻的绘画真谛。  相似文献   

17.
“以形写神”在中国画论中是流传既久而又影响深广的口号,对中国画的健康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良好作用。画论家们历来把它看作是顾恺之提出的一条可与其“迁想妙得”并列的重要创作原则。近来笔者重读长康《魏晋胜流画赞》,研玩之余,窃以为我们当初实在是误解了古人。 长康原文是:“凡生人无有手揖眼视而前无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到,“以形写神”不但不是顾氏所主张而恰恰是他所反对的。而我们所理解的“以形写神”却又正是顾氏所谓“悟对”。“悟对”是既有所“悟”又有所“对”的,“悟”依据于所“对”,而且始终不舍弃所“对”。所以,“悟对”始能“通神”,始能以对象之形写出对象之神,并发抒作者独  相似文献   

18.
现代意义上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而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人文精神的象征。“绿色”一说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艺术化的教育,一种将“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统一的教育境界。【关键词之一】“神”“形”兼得【解读】这种课堂的教学设计,重“神”的把握,贵在“神”“形”兼得。“形”,讲究的是教学结构、教学流程的微格设计。“神”,则注重境界的形成。神韵如何把握?境界从何而来?教师的真性情表现在对教材的独特理解与感悟,并且创造性地运用新理念,创造性运用新课程,凭着自身特有的语文底蕴与视野,用教…  相似文献   

19.
“数”与“形”是数学殿堂里密不可分的两大柱石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是中学数学学习与研究中运用广泛、意义深刻的一种思维方法 .若某些代数问题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则可转化为几何图形 ,适当地运用几何方法 ,以“形”研究“数” ,会使问题直观形象 ,解法简捷灵活 .现结合实例说明 .1 在数轴上以“形”解“数”例 1 实数a、b满足a2 - 2a + 1 + 36 - 1 2a +a2=1 0 - |b + 3| - |b - 2 | .则a2 +b2 的最大值是多少 ?( 1 998,北京市初二数学竞赛 )分析 :初看这是一道纯…  相似文献   

20.
<正> “以神写形”是石鲁在《学画录·造型章》中提出来的。《社会科学战线》一九八○年第三期中,令狐彪同志的文章最早对“以神写形”作了一点介绍。令文认为“以神写形”是“发展了我国古代‘以形写神’的思想,很有深入研讨的学术价值。”可惜,美术界至今对“以神写形”的学术价值并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更谈不上展开认真的研讨了。然而,“以神写形”的精辟论点并没有因此而削弱,它早巳渗透到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的实践中,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深入研讨这一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