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会学校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一系列的教会学校,将西方的教育引进中国.教会学校虽然在主观上是为了传播宗教思想,发展教徒,但客观上宣传了西方学校教育的优越性,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中国对西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在此之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及沿江内陆地区都出现了外国人的身影,传教士作为来华外国人中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也有着巨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一、教会学校的创办及特点西方传教士来华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宗教教义。在鸦片战争以前,西方传教士已经开始传播自己的教义,这种传播起初是从中国的周边开始的,作为传教的一个手段——建立教会学校,也伴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兴起。这些教会学校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近代的一些教育理念,成为晚清我国教育近代化的有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基督教传教士进入浙江拓展教务,为了增强传教效果,他们创办了各类教会学校.西方传教士在浙江所进行的教育活动虽然带有殖民扩张和宗教传播的强行渗透性质,但同时也引入西方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客观上推动了近代浙江教育事业的进化.  相似文献   

4.
重庆作为近代中国长江上游重要的通商口岸、西南地区经贸中心,较早地吸引了传教士来此布道,逐渐成为基督教会在华西地区的传教中心。传教士在重庆创办了数量不菲的教会学校——幼稚园、教会小学、教会中学乃至各类专门学校,形成了重庆近代教育史上特殊的教育类型。近代重庆教会学校在传播宗教神学、扩张文化宗教势力的同时,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学校教学课程、组织管理及教学方法的现代转型都客观上发挥了作用,并由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重庆近代新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会学校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播福音的重要手段,尽管与西方列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为中国教育的近现代化起到了启蒙与示范作用。鸿文中学是基督教在襄樊开办的第一所,也是最大的一所教会学校,它由加拿大传教士初创于1894年,有着鲜明的宗教特色,共培养出初中毕业生500余名,为近代史上襄樊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会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在沂蒙创办了大量的教会学校。这些学校遍布沂州府所属各县,采用西方近代教育体制,招收教徒和非教徒子女授学,宗教是必修重点学科,此外开数,理化,外语,体育,实验等课程。初办时,少收或不收任何费用,后收费越来越多。教会粉学属于文化侵略的范畴,一些沂蒙人因到教会学校就读而信仰了基督教,很多教会学校的毕业生成了洋奴和帝国主义侵华的帮凶。但教会学校也扩大了西学在沂蒙的传播和西学对沂蒙的影响,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客观上促进了沂蒙近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英等国家的传教士在安徽建立的教会学校,在传播宗教思想、进行思想文化侵略的同时,对安徽传统封建教育的制度、思想、内容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促进和加快了安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8.
2 0世纪初 ,在列强军事征服的导引下 ,基督教势力大力向中国扩张 ,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由知识界表现出强烈的反基督教的思想倾向。由于中国的贫弱、中西宗教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某些传教士对中国民众所表现的骄横姿态 ,加之一些教会学校在办学理念上的严重问题 ,终于导致非基督教运动席卷中国数省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语言、科学技术和文化政治思想都逐渐传播到了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的社会思潮、学校体制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等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教会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清朝的新式学堂、留学教育、翻译机构对西方书籍的翻译等几个途径对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晚清教会学校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创办了一批教会学校,它们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起着推动作用.这些教会学校以其独具的特点,在中国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教会学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招生对象、教学工作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传教士与中国近代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0年以后,西方传教士开始大规模到中国从事宣教活动。随着传教的深入开展,一些教会学校应运而生。传教士在华开办教育初期,教会学校主要集中在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香港和澳门,通常为附设在教堂里的洋学堂,规模很小,程度均为小学。这些学校不仅免收学费,并且还提供一切膳宿生活甚至路费,学生主要为贫苦教徒子弟或无家可归的乞丐。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宗教教育。课程主要为《圣经》,重点在创世论、赎罪论和耶稣生平等教义上。此外,学生还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如祷告、礼拜等。二是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一般包括《三…  相似文献   

12.
新教医学传教士是传教士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传播医学和宗教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将近代西方的天文、地理、地质、矿物、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国际法、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传入中国。这些科学传播活动虽然有限,但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把教育学科作为最早设置的学科之一,主要原因是教育学科不仅有利于传教士推进基督教传播、满足教会学校对师资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教会大学毕业生就业。教育学科设置后迅速崛起,形成了若干基本特征:一是学科弥漫着宗教色彩;二是学科关注中国教育现实问题;三是学科率先导入并推行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4.
美国传教士在华活动是早期中美文化交流中最为显著的渠道,因此本书作者王立新所申论的内容,是当今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国内举行过多次关于美国在华教会学校的研讨会.美国教会组织也曾差人来华搜集有关教会学校的文字或口述资料.与此同时,中国和美国学者也写出了若干关于美国传教会在华文教活动的专著.更有意思的是,近年有些留学美国的学生回国收集老一代留学生的经历.当然他们所收集的资料和访问的对象,不局限于教会学校毕业生,但老一代的留学生中从教会学校出身的为数不少.以上学术研究活动正表明美国传教士在近代中美文化关系史上据有一席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家庭关系由婚姻关系和代际关系组成,受社会因素和家庭内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宗教对家庭关系有着较大的影响.明清之际,随着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观念,冲击着中国丑陋的纳妾制.而超越家庭的上帝之爱的观念传入中国后,则对中国封建的家长制有很大冲击,从而对中国家庭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晚清时期大批传教士以学兴教,开办教会学校、参与中国新式学堂的教育教学工作,并通过他们的教师角色将西方近代教育传入到中国,促进了洋务教育的深化和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7.
清末的中国女子教育,是以基督教会的女子学校为发端的。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教士把教育视为传教活动的附属品,但我们不应忽视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思潮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教会女学的产生,改变了清末中国妇女教育的现状,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女子学校。这种影响,显然已经超出了宗教范围。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较快的传播。作为传教的重要手段,基督教传教士在传教的过程中,广泛地建立了教会学校。教会学校的建立,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它又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1884年由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创办的教会学校——登州文会馆这所中国最早的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体现了西方科学、中国经典和宗教教育的三结合原则,表现为重视西学教育,特别是西方科学技术的教育;兼及中学教育;突出宗教教育;学校不设英文课程。她的课程建设为中国大学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20.
陈凤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2):102-103
19世纪初,一批西方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进入中国。在他们的传教活动中。创办报刊是一种迅速又广泛的传播方式。在20世纪之前。传教士在中国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创办了近百种报刊。以他们办报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中国报刊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