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程序 《现代语文》2009,(10):98-101
本文整合了声母、韵母和声调等若干方面的语音比较标准,选取了赣方言和江淮官话的几个方言点,将鄱阳方言与之进行一一对比,认为鄱阳方言仍属于赣方言,但正处在向江淮官话过渡的阶段。同时也为客、赣、通泰方言同源说提供了部分佐证。  相似文献   

2.
从声母的角度看,湖北天门方言中古精知庄章合流为一组声母。从韵母的角度看,中古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表现不同。通过分析,从共时的材料中发现:合口韵摄在精知庄章中的演变是"二分型",即庄组遇摄三等,精组遇摄一等与庄组止摄三等、山摄二等知章三等二分。这反映了天门方言早期是分?、t?的,并且属于南京型。另外,知章合口三等的地域差异反映了天门方言由西南官话到江淮官话黄孝片的过渡特点。  相似文献   

3.
安康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方言资源,不仅存在着中原官话、西南官话,而且还存在着江淮官话和赣语。在全面启动重修安康县级方言志之时,针对安康的方言实际,本文试就安康地理与安康的方言分布、移民历史与方言的相互印证、方言调查与方言志的撰写体例等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写了陕西安康汉滨区牛蹄乡赣语方言岛的语音系统,列出了同音字汇。通过调查比较发现,牛蹄乡赣语依然具有赣语怀岳片的主要特征,同时也有江淮官话的主要特征,而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普通话对牛蹄乡赣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声调和文白异读。  相似文献   

5.
怀宁方言的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一种方言的归属,除了要参照语言各要素的综合标准,还必须考虑与之相关的社会历史、地理环境、当地人的认同感等其他重要因素。研究过渡区方言的归属,应在结合社会历史、当地人认同感的基础上重新确定方言调查点和方言归属的依据,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将待定的过渡方言和邻近的典型方言进行比较,以确定其归属。从多角度综合标准看,处在江淮官话和赣语过渡区的怀宁方言应归属江淮官话。  相似文献   

6.
九江     
《高中生之友》2012,(10):52
中文名称:九江别名:浔城下辖地区:浔阳区、庐山区、修水县等地理位置:江西北部方言:江淮官话、赣方言、客家话等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著名景点:庐山风景区等  相似文献   

7.
怀宁县方言的几个语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怀宁县方言的归属,目前国内语言学界看法不完全一致,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属于赣方言。怀宁县方言有几个典型的语法特点,这些语法特征多是江淮官话所特有的。因此,单从语法角度看。怀宁县方言应该归属于江淮官话。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陕南混合方言韵母和声调的演变类型。陕南方言按接触关系分别为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中原官话与西南官话、江淮官话与西南官话,韵母变化结果呈两种类型: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接触或是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接触韵母读音都发生了变化,而中原官话与西南官话接触、江淮官话与西南官话接触的韵母读音没有发生变化,变化主要表现在知三章合口字和遇通摄合口明母韵母上。声调除安康宁陕江口回民方言仍维持在关中方言而没有发生变化外,其他各点均发生变化。其变化类型是:陕南西部只是调值发生变化而调类没有发生变化,如汉中的汉台、西乡、勉县、略阳等县的城关方言;陕南东部调类、调值都发生变化,如安康的汉滨县河、宁陕城关、石泉城关、岚皋城关、镇坪的北部和商洛的镇安城关方言。调值的变化,有的完全演变为所接触的方言声调,如陕南东部的宁陕、石泉、岚皋城关以及镇坪北部由原江淮官话声调变为西南官话声调;有的则产生新的调值,如陕南西部的汉台、西乡、勉县、略阳等县的城关以及陕南东部的白河城关、汉滨县河、商洛镇安城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鄂州方言划为分属江淮官话区与赣语区两个方音系统,对各自的声韵调差别进行比较,进而又对两个次方言区的内次小区部语音差异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0.
安康是一个山区地带,自清以来境内随移民而来的中原官话、江淮官话以及湘语、赣语等方言虽经数百年之久却依然还保持着原方言的基本特征。但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发达的交通、迅猛的城市化建设、长年的打工浪潮以及无所不在的媒体宣传和普通话的强力影响,都将促使安康方言再一次迎来新的变化时期。本文对安康方言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向及结果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鄂州方言划分为分属江淮官话区与赣语区两个方音系统,对各自的声韵调差别进行比较,进而又对两个次方言区的内次小区部语音差异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2.
安康是一个多方言区,不仅存在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而且还存在湘语和赣语,因此方言混合现象十分明显,而其中又以词汇融合最为普遍。其融合方式主要为:一是障碍性词语近于消失;二是强势方言词汇相互渗透;三是替代原有方言词;四是部分移民词语随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消失;五是词形更新、词义叠加和减少。  相似文献   

13.
赣方言     
它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面积较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个方言。赣方言并非"江西话",江西省境内除赣方言外,还有客家方言、吴方言和江淮官话,江西的邻省也有赣方言。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2%强,分布于江西的北部和中部。  相似文献   

14.
对西南官话、湘语、赣语接触地带的洞庭地区方言历史背景作了初步探讨,提出了适合本区方言发展的分期观点。  相似文献   

15.
根据《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013图介绍930个汉语方言点保留入声的情况,并绘制必要的方言地图。官话多数方言的入声已消失,但保留入声的方言也超过了四分之一数,主要集中在晋陕官话、江淮官话和部分西南官话。南方方言中,粤语、闽语、吴语、客家话入声都保留得比较好,赣语和湘语则有所落差。保留入声的汉语方言,多数尚能同时保留入声韵尾,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韵尾的方言已经很少,湘语则完全失落。从入声和入声韵的演变情况看,湘语是南方方言中最为创新的一支,跟西南官话的表现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6.
池州方言词汇特点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池州市长期以来有江淮官话、赣语、宣州吴语和微语等多种方言交错共存,互相影响,因而各地方言差异明显。但长期的共存必定带来相互的融合,因此池州方言在整体上必然会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对池州方言词汇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的特点加以描述并探讨一下其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赣方言以及客家方言部分方言点,把"潜水"的词根读成"[mi(U)]"、"[mei(U)]"、"[m(U)]"等,相关方言著作普遍认为"沕"是这一词根的本字.然而从古文献材料来看,"没"才是这一词根的本字."没"的初文为"(回又)",根据<说文解字>"(回又)……读若沫"推测,"没"在<广韵>之前存在有微部阴声韵三等去声明母一读,此音正是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赣方言以及客家方言部分方言点"潜水"的词根的共同读音来源.本文还附带证明周德清<中原音韵>中的"氽"是用来书写"没"的俗字.  相似文献   

18.
散居于陕西宁陕县江口镇内的江镇、江河、沙坪、冷水沟、新铺高桥等村回民方言,体现了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的深度接触,其主要特征是知系合口字除少数还保留着pf组唇齿音声母读音外大部已读组声母,与■和以■为介音的韵母相拼。  相似文献   

19.
安徽石台丁香话属赣语怀岳片,分析描写丁香话的音系,概括其声韵调的特点,讨论古全浊上声、浊去、全浊入声口语常用字归阴平现象及丁香话具有赣语、江淮官话混合的特点,对赣语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滁州地处皖东,滁州方言内部语音特点并非整齐划一,某些地区具有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双重性特征,滁州方言研究对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研究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滁州方言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深入研究的空间很广,对滁州方言的总结回顾能够更好地拓展滁州方言的研究空间。本文采用统计法与文献分析法,对滁州方言研究情况进行综合梳理,以期为滁州方言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