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运动过程中,肌肉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借有氧和无氧两种代谢方式提供,其中供能最多的是有氧代谢,其次是无氧代谢,它们所提供的能量成为合成ATP的动力。在有氧代谢过程中氧化一克分子葡萄糖可合成38克分子的ATP,是无氧代谢所提供能量的近20倍。但是,随着运动强度的提高,即使在吸氧量同时增加的情况下,体内也还会出现相对地缺氧状态,缺氧越深,无氧酵解过程也就越发挥作用,从而无氧酵解的最终产物——乳酸  相似文献   

2.
在许多周期性和非周期性运动项目的训练中,大多采用各种段落距离和各种练习的重复间歇运动完成。3—5分钟的剧烈肌肉活动,常常使有氧代谢功能和醣元无氧酵解功能达到最大的动员程度;而持续1—2分钟高强度运动可使肌肉无氧醣酵解产生的乳酸达到最大浓度的堆积①。体内乳酸的过量堆积是导致肌肉工作能力明显下降的重要原因②。合理的组织重复间歇肌肉活动的训练方式,对于运动员在间歇训练中保持较高的肌肉  相似文献   

3.
郑闽生 《游泳》2002,(2):9-14
以血乳酸作为训练指标 ,是近十多年来在游泳训练中常采用的生化指标。它是根据运动时体内肌糖原无氧酵解的状况 ,控制和评价训练强度、结果的依据。研究表明 ,当血乳酸浓度超过4mmol/L时 ,由于体内以无氧代谢供能方式的比例急剧增加 ,造成血乳酸浓度急剧升高。随着运动强度的进一步加大 ,血乳酸浓度呈指数函数急剧上升。呈急剧上升前血乳酸值的4mmol/L也称“拐点”。因此 ,将4mmol/L这个临界值称为无氧代谢阈 ,简称“无氧阈”。用AT(AnaerobicThreshold)表示。这个“拐点”出现得越晚表明运动员有…  相似文献   

4.
(一) 随着人体工作强度的逐渐增加,体内乳酸也先慢后快地堆积起来,乳酸开始迅速增加时的运动强度我们称为无氧阈。wasserman1973年对无氧阈有过如下定义:“无氧阈即为在代谢酸中毒和伴随而来的气体交换发生变化时的工作水平或耗氧水平”。我们认为,无氧阈可以看作是引起血乳酸急剧升高的最小强度,它是体内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过渡的转折点。小于该强度,有氧代谢占优势;大于该强度则血乳酸急剧上升,无氧酵解占优势。金特曼认为,当血乳酸超过4 mM/L  相似文献   

5.
目前,人们多采用血乳酸评定运动强度、无氧代谢以及有氧代谢能力,科学地指导运动训练。但是运动训练或比赛时,要在运动员耳朵或手指上采取血液,特别是在一次训练中多次采血,运动员惧怕,不易接受,不能很好地合作。为此我们想探索一些无创伤采样的生化指标;如通过尿液成份的测定找出与血乳酸变化相关的灵敏指标来反映运动强度,更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乳酸是糖无氧酵解的终末产物,它标志着机体无氧代谢的水平.近年来,测定血液中乳酸含量已广泛地应用于竞技体育各运动项目实践之中,用血乳酸浓度作为评定负荷强度及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有效的生理指标.乳酸产生于剧烈运动的肌细胞,并需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弥散到血液中.  相似文献   

7.
女子赛艇运动员两周冬训前后血乳酸和心率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乳酸是评定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通过观察两周冬训前后女子赛艇运动员血乳酸和心率的变化,评定运动训练对机体有氧、无氧代谢的作用效果,以及探讨递增负荷运动与血乳酸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体在进行体育锻炼与运动训练时,肌肉的收缩与弛缓,保证了不同的肌肉工作。但是不同的运动项目与训练方法对肌肉的做功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同运动项目与训练方法对机体的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的要求也就不同。无氧代谢就是当机体处于乏氧状态下,糖类异化生能的代谢方式。即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来氧化体内的能源物质,如糖、脂肪、蛋白质等,从而产生供给肌肉收缩的能量。无氧代谢与有氧代谢也称之为无氧训练与有氧训练。  相似文献   

9.
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运动属于耐力性的项目,以有氧训练为主。无氧阈是反映有氧能力的指标,是制定科学训练方案的依据。用各种手段测定血乳酸指标来确定无氧阈的方法正日益受到运动医学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和肯定。近年来,许多学者习惯用血乳酸浓度为4mMol/L作为无氧阈值,一些国家广泛加以采用。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员习惯用心率达180次/分这一指标来指导训练,但从目前国内外关于无氧  相似文献   

10.
血乳酸的几种测定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乳酸的测定方法过去在我国一直未被人们所重视,在医学界临床检验中应用甚少,故研究者寥寥无几。随着体育科学水平以及测试方法的不断发展与提高,血乳酸浓度测定在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有氧、无氧代谢能力的评定,掌握运动训练强度和预测运动成绩等方面显得更为重要了。尤其是在评定运动员的耐力时与血乳酸的相关性比与最大吸氧量显得更高。因此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理学认为,它是对  相似文献   

11.
血液乳酸测定的超微量改良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很多研究工作证明,血液乳酸浓度与运动强度、氧债、训练程度等存在着密切关系,同时它又能在一定程度内反映运动过程中有氧代谢及无氧代谢过程的比重。近年来,在研究无氧阈时,它又是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血液乳酸测定在近几十年来,直至今天,一直被作为运动生理生物化学研究工作中的一项极其重要及常用指标。它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对监督和评定训练强度、运动员的训练程度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目前在科学技术先进的国家,血液乳酸测定较多采用酶的方法,也有的已开始采用血液乳酸测定自动分析仪,但这些方法需要的试剂  相似文献   

12.
运用血乳酸值指导游泳训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运动和血乳酸乳酸是糖的无氧代谢的最终产物。在激烈运动中,当氧的供应不充分,不能使糖原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此时糖代谢中产生的丙酮酸还原为乳酸。乳酸的产生与运动强度关系密切,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机体相对缺氧,糖无氧代谢成为机体的主要供能系统,因此肌肉中乳酸的生成较多;随着运动时间的逐渐延长,机体有氧代谢供能的比例逐渐加大,乳酸的生成也就逐渐减少。有人在实验室条件下,用逐步增加运动强度的方法,测定不同运动强度的  相似文献   

13.
1976年法国一位科学家,在训练中采用血乳酸来控制训练强度,他采用中等强度和高强度负荷后2—5分钟抽取运动的耳血测出血乳酸浓度与速度的关系。实验中还发现运动后2—5分钟血乳酸浓度达到最高。在运动训练中,乳酸浓度迅速上升有两个点,即称有氧点和无氧点,我们主要分析无氧点以后乳酸情况。当血乳酸达4毫克分子时,乳酸迅速上升,在此之后(约5毫克分子),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综述及逻辑推理对极量强度运动后血乳酸产生机制提出质疑。指出:1)100m跑后血乳酸浓度升高并非运动中糖无氧代谢直接供能所产生;2)糖无氧代谢产生的ATP与快速合成CP有关。3)极量强度运动后血乳酸升高机制的新认识:极量强度运动时平时,产生乳酸的组织代谢加强;糖酵解释放ATP合成CP的过程加快;运动员训练或比赛时心理紧张;肌激酶反应加强;CP的再合成与糖酵解过程偶联加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女子摔跤运动员训练血乳酸、血尿素氮的分析,认为女子摔跤运动属于无氧、有氧代谢混合交替,以无氧代谢为主的运动项目。女子摔跤运动员血尿素氮安静值水平较高可能是其生化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运动时刚引起体内乳酸堆积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称为无氧阈(Anaerobic Thresbold,简称AT),AT在运动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由于AT是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过渡的转换点,故在运动训练中,可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有氧和无氧代谢的比例特点,根据AT理论来选择最佳训练强度,从而获得最佳训练效果。特别是在发展有氧耐力时,若以AT强度进行训练,既能使呼吸、循环系统和心输出量达到或接近其极限水平,又能在能量代谢上使无氧代谢比例减小到最低程度,保证了训练效应的最优化。其次,由于AT是有氧耐力效率的标志,代表长时间运动的吸氧水平,与运动员的耐力水平和耐力运动成绩密切相关,所以,迄今为止,它被认为是评定运动员的耐力运动水平和预测耐力运动成绩的最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在运动生化检验中,血乳酸作为糖在体内无氧代谢的标志已被人们熟知和广泛采用。血乳酸升高和体内丙酮酸代跗有关,在低强度运动时,丙酮酸在肌肉中经丙酮酸脱羧酶的作用转变为乙酰辅酶A,继而经三羧酸循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供应能量满足运动需要。在无氧负荷下,  相似文献   

18.
血乳酸是阐明训练原理、选择训练方法、控制运动强度、了解运动性疲劳程度和评定身体机能等的重要指标。 本文综述了运动时血乳酸代谢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如何运用用血乳酸指标来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和无氧代谢能力的研究成果,为运动训练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血乳酸测定是现代游泳训练中不可缺少的检测手段之一,利用血乳酸值可以评定运动员的有氧和无氧能力。进行有氧和无氧训练、安排不同能量代谢系统训练的比例和安排不同强度训练的比例,在基层训练中可以采用乳酸心率协助实施训练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血乳酸测定在摔跤训练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外已广泛运用血乳酸这一生理指标评定运动员机能状况,训练强度及预测运动成绩,但运用血乳酸来评定摔跤训练的强度报道甚少。为帮助运动员合理安排运动量及选择恰当的训练手段有效地发展运动员有氧代谢及无氧代谢能力,我们于2000年12月至2001年11月测定了西藏自治区男子摔跤队运动员九运会比赛及训练课中乳酸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