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刚到新闻媒体工作的采编人员往往感到无新闻可写,甚至有些工作了多年的编辑、记者也常常用固有的眼光来审视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抱怨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和角度,许多有价值的新闻题材擦肩而过。其实,社会生活中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笔者依据在党报工作了十几年的采编经历,结合在中国地市报新闻奖、山东省新闻奖、山东省地市报新闻奖等奖项中获奖的几篇新闻作品,谈谈捕捉新闻、挖掘题材、提炼主题的方法。“老树”也能开“新花”老的新闻题材还有没有挖掘的价值?“老树”还能不能开出“新花”?十几年的采编经历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  相似文献   

2.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双腿,深人工作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显然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有出息、有作为的采编人员,绝不是“跑会记者”、“电话记者”、“秘书记者”,而是能够“沉下去”的记者。他们迈开自己的两条腿,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观察体验生活,在火热的生活中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鲜活素材,从而写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佳作来。说一句行业的话,就是抓住了“活鱼”。道理浅显而明白,同文艺作品一样,生活也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离开实践和现实生活本身,新闻写作同样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诚然,“跑会”、“打电话”采访不能笼统地说就写不出好新闻,但如果一味浮在上面,只能是流于肤浅,反映不出群众和实际生活,当然就抓不住“活鱼”了。  相似文献   

4.
党报热线的定位是民生报道.如果民生报道中缺少了有关农民的报道,就难以成为全方位的、全民生活的报道.党报热线的编辑记者要树立一个“大民生”理念,即党报热线离不开民生新闻.民生新闻既要关注市民的生活,又不能将农民的生活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5.
活跃在基层的通讯员。往往被称为“土记者”。“土记者”通常服务于一个单位,生活和工作圈子狭小,新闻素材相对就要少些。诚然,专职的记者、编辑不论是职业、阅历、技能等诸多方面皆优于“土记者”,但是,如果“土记者”能排除心理障碍,扬长避短,就会发现自身所具备的优势至少有两点:一是更熟悉本单位  相似文献   

6.
王纲 《新闻实践》2006,(8):34-35
时下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从素质上讲,党报记者是最高的。”隐藏在后面的半句话可能是:“但新闻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往往不是最高的。”不能否认,党报有雄厚的人才优势。但随着新闻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才资源优势正在悄然弱化,表现在采编队伍上的是“三强三  相似文献   

7.
敏感,在新闻职业中堪称古老而永恒的话题。记者如果真正具备了职业敏感,而且保持不懈,就会成为一个高水平、高产量的记者。当强烈的新闻敏感同勤奋的敬业精神融于一体时,一个记者就会如虎添翼。 敏感使你出门“撞”上新闻 何谓敏感?从新闻定义上表述,是记者发现新闻线索、识别新闻价值的特有素质,是记者对社会形势(问题)敏锐的洞察能力,对客观现实新闻价值敏锐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  相似文献   

8.
柯常智 《新闻前哨》2012,(10):73-74
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既是基层群众的呼声,也是保持新时期党报新闻工作持久活力的需要。咸宁日报的实践是:通过采编围绕基层、解决存在问题、强化制度建设等途径,不断提升市州党报的格调和品位,更好地为地方党委和基层群众服务。采编围绕基层:夯实“走转改”常态化的基础一是策划选题宣传基层。客观地说,市州党报记者下基层难,既有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不想下”的原因,也有记者想下去,但下去后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不会下”、“不敢下”的因素。对此,咸宁日报一方面采取自下而上策划选题的办法,每周由编辑记者个人先申报选题、部室合力分析策划选题、周末业务例会确认选题三个步骤,帮助编辑记者个人明确新闻采访的主题.从而让编辑记者清楚地知道下基层采访的主要目的,知道应该写什么、反映什么;一方面围绕重大活动策划选题后,实行分工采访,从而“逼”着编辑记者下基层、找“活鱼”。  相似文献   

9.
党报的“信访者”来自各个阶层,信访的问题五花八门,这是党报信访工作的一大特点。一般来说,新闻单位的“信访”部门多以该信访的问题是否有新闻价值而确定取舍。但没有新闻价值的来访,就可以简单的用三两句话把来访者送走吗?事实证明,这样做会冷了百姓的心,有损报社在读者心目中的崇高形象。作为一名党报信访部门的记者,有责任为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巩固和提高党报信誉,做好群众工作,做好解释疏导工作。因此心理疏导工作在信访接待中就显得非常重要。心理疏导对策之一:站在信访者的角度,动之以情,晓之以法,化解矛盾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一种舆论,舆论的力量就在于能够及时地不断地从生活中提出迫切的问题,来引起民众和有关部门的注意,促进问题的解决。新闻媒体本身具有“嘹望哨”的社会功能,在推动社会问题解决上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党报通过抓问题报道推动实际工作,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和经济建设,是本分,是职责,也是使命。记者是同问题相伴而生、而行的,其使命就是引领人们关注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敢不敢于、善不善于抓问题报道,是衡量地方党报办报水平的标志之一。笔者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这里结合工作实践,谈点记者“抓问题”与问题报道的看法,供同行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正>报道一个普通庆祝活动,对每个记者来说,都是工作中的常态,做起来易如反掌。然而,想在一般化报道的背后,再捕捉挖掘到更有价值和影响力的“好新闻”,揭示其社会意义,实则是一件难事,它不仅考验记者的责任心,也考验记者发现判断和采写“好新闻”的能力;它不仅需要记者具备新闻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也需要记者为一则好的新闻题材迸发出一股新闻激情,以及不厌劳累采访的吃苦耐劳精神。回忆荣获广东新闻奖作品——《圆了60年的报恩心愿》一文的采编经过,我们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2.
赵晓勇 《新闻通讯》2013,(10):45-46
突发社会新闻,一直以来是都市生活类媒体间争夺的主要新闻资源,而在具体的报道中又多是在拼抢突发性事件,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一旦某处发生了失火、撞车、发病、案件等突发事件,立刻就会有多家媒体记者蜂拥而至,抢发消息。为了争夺新闻线索,各家报纸争相开设新闻热线、有奖征集线索,似乎社会新闻全被浓缩为突发事件了。在新一轮媒体竞争中,随着新闻理念的转变,党报突发社会新闻也站到了“前台”来。笔者结合近年来采写突发社会新闻的一点体会,谈谈如何破解普遍存在、人们也关心的党报突发社会新闻“三问”:  相似文献   

13.
搞好党报的社会新闻,是增强党报可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在一些党报中,社会新闻一直被置于非主流地位,甚至被边缘化。在版面布局、采编力量配置等诸多方面无法享有足够的资源。这就造成了“两个不适应”——其一,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社会正进入重要转型期,  相似文献   

14.
“抓新闻”和“做新闻”是两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有人可能会认为抓新闻和做新闻只有说法不同的区别而无根本性的分界,的确,如果我简单地笼统地分析这两个概念的话,确实可以这样认为:仅就完成新闻采编工作而言,两者是一致的,而且事实上我们也往往混用这两个词,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两种提法所包容的记者思维观念,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词其实反映了  相似文献   

15.
所谓的采编,是指是采集信息及编辑信息的工作。作为一名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具备有优良独特的采编才能对新闻工作将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在实际的采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影响着记者采编工作的进行,但是相信通过新闻记者不断加强自身的才能,必会克服问题,顺利开展采编工作,交出满意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6.
大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他的话,生活中并非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和挖掘。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和挖掘新闻,乃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 1、增强新闻敏感,做生活的有心人 新闻敏感是记者的职业敏感,它是记者在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的一种能力,是记者的政治素质、理论功底、工作责任心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时时处处事事做生活的有心人,是发现新闻、挖掘新闻的重要前提。1992年2月,在一次偶然的闲聊中,我获悉象山渔妇赵小宝将赴美与她50年前营救过的美国飞行员见面。当时许多人没有对此引起重视,连新闻圈中的一些同志也认为“救美国飞行员,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不值得一写”。  相似文献   

17.
王骅  张荔 《青年记者》2002,(5):25-25
要发现、挖掘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三只眼”:瞄准大局抓“亮点”、瞄准中心抓“热点”、瞄准社会抓“难点”,细心观察问题,善于抓准问题,准确把握问题,有价值的新闻自然就会被发现。第一只眼:瞄准大局抓“亮点”穆青同志说过:“记者要想总理的事”。写文章要跳高,不是跳一尺,也不是跳二尺,而是要跳到全局的高度。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既要有对宏观上的准确把握,还要有对下情的真正了解,要吃透“两头”,找到宏观(大气候)和微观(新闻事实)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地方党报的驻区记者,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并在第一时间里进行独家报道,这不仅考验记者的新闻敏感意识,也反映了一个记者的整体素质和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19.
许多刚到新闻媒体工作的采编人员往往感到无新闻可写,有些工作了多年的编辑,记也常常抱怨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和角度。其实,纷繁多变的社会生活中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  相似文献   

20.
所谓“农家新闻”,就是报道农户家庭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人物或问题的新闻。研究县市报的特色,不可不研究“农家新闻”。地市县报和各级农民报都十分注重采编“农家新闻”。即使是中央、省级党报也不乏“农家新闻”的一席之地。作为最接近农户且真正能“飞八寻常农户家”的县市报,更是把“农家新闻”请为“座上宾”。“农家新闻”的特征毫无疑问,“农家新闻”应当具备新闻的共同属性,讲究新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