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于明 《中学教研》2004,(5):30-32
关于直觉选择的心理学启示图1是一个双关图,在心理学上常常被引用.当你凭直觉认定这是一个男人的头时,就会由此找到他的眼镜、鼻子甚至鼻毛……;而当你凭直觉认定这是一只老鼠时,就会由此发现它的耳朵、眼睛、胡子、尾巴…….这一过程说明,人们普遍具有直觉基础上的联想与建构能力.是“男人”还是“老鼠”?这是直觉选择的结果;而由此获得的“眼镜”、“鼻子”、“鼻毛”、“耳朵”、“眼睛”、“胡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的过程”,但是,自学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就如同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如果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果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就要当“引桥”,当“路标”.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相似文献   

3.
以学生为镜     
王敏洋 《山东教育》2005,(34):14-14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刚把算式“13-7”写在黑板上,就有不少的同学们大声地喊道:“6!”这一喊,扰乱了我原有的教学设计。我怔了一会儿,转而又一想:既然大部分同学已经会做这类题目了,我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在互相的交流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方法呢?  相似文献   

4.
图1是一个双关图,在心理学上常常被引用.当你凭直觉认定这是一个男人的头时,就会由此找到他的眼镜、鼻子甚至鼻毛……而当你凭直觉认定这是一只老鼠时,就会由此找到它的耳朵、眼睛、胡子、尾巴……此过程说明人们普遍具有直觉基础上的联想与创造能力,是“男人”还是“老鼠”?这是直觉选择的结果;而由得到的“眼镜”、“鼻子”、“鼻毛”、“耳朵”、“眼睛”、“胡子”、“尾巴”……就是人的联想与创造.这一心理学现象的启示在于在数学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直觉选择基础上的联想与创构,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堪称“经典之经典”。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受到普遍好评。当这位老师的同行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备这节课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6.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P.R.Halmos的这句话完全可用数学发展的历史来证明它的真实性。数学中的三次“数学危机”都是出现了在当时不能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在解决了这一个一个的“问题”之后,数学的理论却因此产生了重大的飞跃,导致了数学的思想方法产生一次重大的变革;特别是当D.Hilbert于1900年在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发表演讲《数学问题》,提出了指引性的23个世界级数学问题之后,解决数学问题理所当然地成为激励数学家推进数学发展的一种主要的动力。率先明确提出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的核心”的,是…  相似文献   

7.
当史铁生由现实主义写作转向形而上的写作。转向人的内心世界的写作时.作家的创作发生了改变.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创作上因形而上的思考而采取“主题先行”.他的这种手法有别于那种脱离生活实际的“主题先行”.是一种“意在笔先”的“主题先行”;另一方面作品的风格达观而平和.这源于作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更主要的源于作家思想中的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8.
“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这是加里宁在《教师报》编辑部所召开的城乡优秀教师会议上的讲话中的一句,可见教师的威信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一段教师也都注意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可是许多教师却常常事与愿违,适得其反.其重要的原因是当从者不从,当忌者不忌.当从者且不论,只谈忌者,简言之“六忌”.一忌不负责任.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松松垮垮,不负责任,不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叶圣陶在《国文教学》中说:“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  相似文献   

9.
《今日教育》2010,(12):31-31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当听众咨询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  相似文献   

10.
经常写作的人都知道.当你用Word写作的时候,常可以看到在下面状态栏上的左边显示着这篇文章的总页数和当前的页数。如果你不小心把它弄丢了的话.可“打开菜单上的“工具→选项”,在打开的。建“选项”窗口中,从“视图”中找到“状态栏”.在它前边打上对钩.按“确定”按钮退出后就可以找回来了,  相似文献   

11.
在高考复习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复习深入到一定程度.或掌握了教材上的基本知识和框架,大体能应付考试之后,要想进一步探索创新.深入发展.提高知识水平.就会感到大脑疲劳和精力不支,学习效率降低,进步速度减慢,处于一种“停滞”或“半停滞”状态。尽管每天都在勤奋复习。大作练习,但收效甚微。这就是历史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12.
做实验需先拿仪器,也许您会说这是一件小事,可在发生了下面这件事情之后的我再也不敢说这是一件小事. 那是1981年9月的一天,我拿了一提篮静电实验仪器到朱正元先生家.当我把仪器从提篮中搬到桌子上之后,朱老对我说:“陶洪啊,从你拿仪器的动作就可以知道你对静电实验知之甚少.”听了这句话我实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随后,朱老对我慢慢地说出了缘由……静电实验的关键是保证带电体不漏电,而带电体主要是通过绝缘塞子、手柄、支柱等漏电的,因此,上述绝缘体绝缘性能的好坏是影响静电实验成败的关键.而绝缘体在实验中…  相似文献   

13.
“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是不会相会的。”至少.英国短篇小说家吉普林是如此认为的。事实上。当今东方人与西方人时常碰面。当他们会面时.自然而然地必须找出一种合适的问候方式。唉,这就麻烦了!在某个文化里可能恰到好处的事.到另一个文化里就可能过分腧矩了。因此.最佳的做法就是遵守这个耳熟能详的行事准则:“入乡随俗”。  相似文献   

14.
现代孩子缺什么?缺乏远大理想有不少孩子当被问及长大了干什么时.答曰:“挣大钱“、“当大官”、“做老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大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下一代人身上的反映。缺乏是非观念孩子做错事情.多数家长不知道及时说明错在何处.只是一味斥责:当一同伴发生摩擦...  相似文献   

15.
当代著名文学家徐迟在《(牡丹)跋》中写道:“六十岁的演员,演出了这个十六岁的少女!当她以雀跃式的碎步出台,一回眸,一闪身,一抛巾,一亮相.观众免不了知趣地一笑。”用“碎步”来形容2014年广东高考历史试题.我觉得是再好不过了。“碎步”,辞海的解释是:小而快的步子。“小步”说明稳.走得四平八稳.并未大起大落,这是基础;“快步”说明急,  相似文献   

16.
幻方的妙用     
幻方是数学界里的一朵奇葩,几千年的数学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都对幻方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都在研究它.“三阶幻方”如图1、“四阶幻方”如图2当数最古老的幻方.它的最大特征是行、列、对角线上的几个数之和都相等.我们正好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巧妙的去解决数学智力问题.下面举三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多普勒效应”是高二《物理》必修加选修课的内容,多参考资料介绍多普勒现象时都用“火车鸣笛事例”加以阐述:“当我们站在火车站的站台上,火车拉响汽笛急驶而过时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当火车朝我们开来时,汽笛声调变高一频率增大;当火车离我们远去时,汽笛声调变低——频率减小.”众所周知,这是个典型的多普勒效应事例,  相似文献   

18.
错出的美丽     
赵龙 《江西教育》2007,(6):45-45
教完《长江之歌》,我发现很多同学在默写课文时把“赞美长江”的“赞”字写错了。“赞”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两个“先”.这一眼就能看出来。可学生们错就错在这两个“先”字上.因为第一个“先”字悄悄地在笔画上作了变形,最后一笔换成了竖提。这一小小的不同稍不留心就会被忽视.我们班的那些个马大哈即是如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上初中以后,我有幸地当上了学习委员(别笑话我,这是我有史以来当过的最大的“官”)。别看学习委员挺风光的.但是.当的时间长了,尝过其中的酸甜苦辣,你就会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好当的“官”。  相似文献   

20.
“教师是知识分子”.在人们的常识中.这似乎是一个已经完成.已经终结了问题性的命题。但是当我们将其纳入研究的视野进行审视和思考:当我们追问“知识分子”的内涵与外延:当我们反思教师群体的实然状态与应然追求时.这一命题的自明性却逐渐模糊起来。对这一命题的反思和剖析.不是去探求一个理论问题的真理性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