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林芝地区野生手掌参典型分布区的土壤养分条件进行调查研究,掌握手掌参生境土壤养分状况,以期为手掌参种质异地保存和人工栽培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15个手掌参典型分布区45个样地的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测定分析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并对其含量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利用聚类分析对手掌参生境土壤进行分类。结果手掌参生境土壤0~20cm土层pH范围4.62~7.23,0~10cm土层85%以上的土壤样本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达到一级肥力标准,均值分别为113.66 g/kg、4.76 g/kg、335.03 mg/kg;10~20 cm土层80%左右的土壤样本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处于中等至丰富水平,均值分别为37.15 g/kg、1.79 g/kg、124.13 mg/kg。0~10 cm土层57.78%的土样全磷含量(均值1.01g/kg)处于丰富水平,62.22%的土样有效磷含量(均值24.57mg/kg)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88.89%的土样速效钾含量(均值207.19 mg/kg)处于中等至丰富等级;10~20 cm土层75.56%的土样全磷含量(均值0.43 g/kg)处于缺乏状态,80%左右的土样有效磷含量(均值13.00 mg/kg)、速效钾含量(均值114.26 mg/kg)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利用聚类分析将林芝地区手掌参生境土壤分为7大类型,占比分别为17.78%、57.78%、6.67%、6.67%、4.44%、4.44%、2.22%.除第Ⅰ类型外,其他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均很高。结论手掌参生境土壤呈酸性至中性,以酸性土壤和微酸性土壤为主,土壤养分整体表现为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丰富,磷养分供应水平较差,表层速效钾含量较高,表下层速效钾含量较低。0~10cm的表层土壤肥力水平整体优于10~20cm的表下层。不同手掌参分布区土壤养分条件差异很大,表明手掌参对土壤养分条件的生态适应范围较广,既可以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也可以在肥沃的土壤上生长。除第Ⅰ类型外,其他类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含量均较高,表明手掌参多分布在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环境中。  相似文献   

2.
采集广西某甘蔗产区27个具有代表性的表层土样,监测分析p 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指标。分析广西某甘蔗产区土壤p H值和养分的现状及其相关性,并利用物元分析法对其土壤养分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蔗区土壤偏酸,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均值分别为28.61g/kg、1604.53mg/kg、541.92mg/kg、14105.86mg/kg、28.05mg/kg、73.47mg/kg和100.68mg/k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速效钾与有机质和全钾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磷与全氮呈着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磷与全磷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速效氮与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全钾与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利用物元分析对蔗区土壤养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部分(70.37%)蔗田土壤肥力等级处中上水平;研究区仍有部分(29.63%)土壤的肥力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该研究区内的土壤肥力分布不平衡。  相似文献   

3.
2003-2007年全县16个耕地土壤肥力监测点监测结果表明:耕地土壤耕层养分中的有机质含量基本稳定,平均值为1.35%,碱解氮呈缓慢上升趋势,速效钾平均值为125.7mg/kg,仍呈下降态势。耕地土壤耕层氮有盈余,磷稍亏,钾严重亏缺。施肥量不足是影响我县小麦单产的主要因素,磷、钾施用量不足是影响玉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用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土壤普查及田间试验数据资源,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日喀则地区主要粮食生产县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及相关特性。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大部分农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丰富,全氮含量不高,且分布不均匀,磷、钾呈现中等偏下水平,pH多在7.5~8.5之间,呈弱碱性;全氮、海拔(4300m以下)与有机质呈显著相关关系,pH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5,(18)
对山东英才学院北校区绿地土壤进行抽样调查,利用常规农化分析方法测定土壤的质地类型,容重,酸碱度,有机质与速效氮、磷、钾的含量等。结果表明,山东英才学院北校区绿地土壤整体呈碱性或微碱性,部分绿地土壤容重偏大,养分分布不均衡。土壤有机质较为缺乏,速效氮含量较低;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建议科学灌溉,合理施肥,配合中耕,适地适树,科学绿化。  相似文献   

6.
为给曲水县土壤改良和农作物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以耕作区土壤为样本,测定了其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这三项指标的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用运"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制图,得到曲水县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丰缺指标的平面分布图。研究发现,在曲水县耕地地力评价中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比较低,在今后的施肥中要大量的补充施肥,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7.
湟水流域农田土壤养分及肥力评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湟水流域土壤选样测定统计数据,分析了农田土壤及蔬菜地土壤肥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得出了湟水流域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平衡、速效氮增加、速效磷增幅最大、速效钾含量最高,总体养分仍为中、低标准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西藏玛咖种植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种植玛咖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对西藏拉萨园区种植玛咖的土壤和未种植玛咖的土壤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种植玛咖后土壤中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机质含量比种植前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含量及pH值比种植前降低。可见西藏玛咖种植过程中,磷素和钾素供应略显不足,氮肥未充分利用而在土壤中富集。  相似文献   

9.
川中紫色丘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异与地形因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邓欧平  周稀  黄萍萍  邓良基 《资源科学》2013,35(12):2434-2443
研究地形因子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的相关关系对于养分管理和精准农业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应用GIS技术结合地统计方法,研究川中紫色丘陵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异性,探讨坡位、坡度、坡向和坡形4个地形因子及其不同组合与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养分均呈现中等变异;②土壤养分因子与高程、坡度、坡形呈负相关;与坡向、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呈正相关;③4个地形因子中,坡位、坡度及坡向对土壤养分分布具有强烈影响。坡位-坡度组合下,土壤养分分异与在坡位和坡度单个因子作用下趋于一致,但差异不显著。坡位-坡向组合下,土壤养分分异主要与坡向相关。坡度-坡向组合下,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随坡向变异明显,而速效磷和速效钾则随坡度变异明显;④Kriging插值显示,有机质在中部丘顶部位含量最低,随坡位下降含量呈环状升高;碱解氮主要分布于区域西北部;速效磷在空间分布上沿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一条高含量带;而速效钾则主要分布于区域西南部,以中部三处丘顶含量最低,呈环状逐步向外增高。  相似文献   

10.
赵矿  葛立雯 《西藏科技》2014,(10):71-74
文章对西藏色季拉山不同类型森林沼泽的植被和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森林沼泽植被类型以急尖长苞冷杉群系为主。植物物区系类型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不同类型森林沼泽土壤的全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及PH值含量均符合其它学者对西藏土壤的研究结果,但草句沼泽和灌丛沼泽的泥炭层中速效氮含量远超其它研究。不同土壤发生层次中各组分主要表现为泥炭层的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各类型都要高于潜育层。  相似文献   

11.
杨修  李文华 《资源科学》1998,20(4):41-49
本文对农桐复合系统的营养元素输入、输出和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现行农桐复合系统每公倾面积N、P、K的吸收量分别为276.2kg,92.1kg和172.2kg,输入量分别为370.2kg、181.5kg和113.5kg,输入与输出比为:氮1.34,磷1.97,钾0.66,系统的氮和磷处于平衡状态或稍有盈余,而钾处于亏损状态;系统的有机态营养元素输入量偏小,有机态氮输入量为无机态氮输入量的68%,而有机态磷输入量仅为无机态磷输入量的21%;系统中的氮、磷、钾三要素的投入比例不协调,营养元素输入量中,N:P:K=1:0.49:0.31,而农林植物营养元素吸收量中氮、磷、钾三要素的比例为1:0.33:0.62,投入的磷养分相对偏多,钾偏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伊犁河谷地区四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草地,园地和林地)0~60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理化性质(速效氮、磷、钾,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土壤有机碳与理化性质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内在联系。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速效氮、磷、钾、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含量都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草地的有机碳含量、耕地的速效氮含量、园地的速效钾、速效磷含量、林地的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都高于其余三种土地利用方式。耕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和蔗糖酶活性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园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氮、钾,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草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氮、磷、钾和两种酶活性(蔗糖酶和脲酶)呈极显著相关(P<0.01),林地的有机碳含量与速效钾,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后海宁市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GIS和地统计学方法相结合,以浙江省海宁市为例,分析了土地整理之后水稻田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格局现状,绘制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可以为了解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当地的精确农业管理和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  相似文献   

14.
人类活动干扰对若尔盖高原沼泽土、泥炭土资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若尔盖高原沼泽土、泥炭土已遭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土壤退化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沼泽土、泥炭土向草甸土、风沙土退化演替;土壤肥力下降,尤为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下降最为明显。在若干扰情况下,土壤速效氮、速效磷略有增加,速效钾含量下降;在强干扰情况下,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下降,全钾含量上升;泥炭腐殖酸含量减少,分解度增大,土壤PH值增加,含水量下降。人类疏干沼泽、过度放牧等活动是沼泽土和泥炭土退化、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选取广西区6个国有林场按树人工林的200个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养分测定,分析其养分变异特征和相关性,通过养分分级评定和背景值对比分析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现状以及桉树种植对土壤养分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速效磷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交换性钙,两个指标皆达到强变异性,pH值变异性最小,为弱变异性,其他指标皆为中等变异性。pH值与交换性钙、全氮和全钾、水解氮和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相关性存在显著水平的正相关。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现状与其背景值趋势相符,表现出缺磷、缺钾现象。其中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三个指标对比背景值含量偏低。  相似文献   

16.
低丘红壤地区土壤养分分布状况及施肥策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应用GIS技术,结合相关的土地利用现状图,高程、坡度、坡向图,选择金华市低丘红壤地区代表性的土壤,对土壤有机质、有效N、有效K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机质含量的分布上,耕地>林地>园地,水稻土>红壤>紫色土>粗骨土;在低缓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陡坡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相同的海拔范围内,缓坡>陡坡,阴坡>阳坡。土壤有效N水平的趋势和有机质大体一致。土壤有效K的分布状况为:耕地>园地>林地;红壤>水稻土>粗骨土。此外,本文还对影响土壤养分分布的驱动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对不同的四个驱动因子(土壤养分属性自身的特点、不同土壤质地、土壤类型、不同的土地利用现状、不同的高程、坡度、坡向地形因子)分析,得到金华市低丘红壤地区土壤养分分布的规律,结合研究区的土壤养分现状,总结出合理、有效的施肥策略,有利于改善现有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作物高产、稳产、优质。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森林土壤剖面氨基糖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长白山土壤剖面中3种氨基糖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对土壤有机质库的贡献,样品采自长白山北坡3个样点(海拔分别为600m,1680m和2580m).3种氨基糖对总氨基糖的贡献为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胞壁酸,剖面中氨基糖的含量及氨基糖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在表层土壤中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加,但在矿质层中规律不同.不同纬度的氨基葡萄糖/胞壁酸比值与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比值不同,说明它们来源于不同的微生物种群.  相似文献   

18.
DNDC模型预测新疆灰漠土农田有机碳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家灰漠土肥力与肥料效益观测试验站22年长期定位试验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DNDC模型对9个不同施肥处理的耕层(0~20cm)土壤有机碳(SOC)演变进行模拟和验证,并预测了未来30年(2010-2040)SOC的变化趋势;同时也对CO2的释放量和变化速率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①DNDC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规律,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显著相关(P0.01);②模型模拟结果显示,持续施用氮磷钾肥(NPK)不能使SOC含量提高;而氮磷钾肥配施有机肥(NPKM)或秸秆(NPKS)可使SOC含量比2010年分别增加37.1%和8.81%;③虽然土壤有机碳升高越快CO2-C的排放量也增加,但有机碳变化率超过25.1%时则表现为CO2的固定。因此,采用合理的有机肥配施措施,能加速土壤有机碳的提升速率,在降低CO2排放的同时,实现土壤肥力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9.
乡(镇)级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该文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乡 (镇 )级区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结果表明 ,菜田土壤主要养分N、P、K、Mn、Zn、Fe等尤其是P、Mn和Fe的速效含量明显高于粮田 ,种植制度和土壤肥料有关的管理历史是对土壤养分进行宏观分区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 ;粮田土壤N、P、K、Mn、Zn和Fe普遍缺乏 ,不同土壤养分的变异情况各不相同。整个区域土壤N、P、K、Mn、Zn等主要养分速效含量的空间变异性存在着半方差结构 ,在较大范围内存在存在着空间相关性 ,这一基本趋势对土壤养分分区管理是有利的。粮田区域土壤养分速效含量呈现较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 ,对土壤主要养分N、P、K、Mn和Zn可分别分成 2、3、2、2和 2个养分分区 ,因而对这 5个土壤养分进行分区管理可行。作物高产优质分区平衡施肥技术在小麦和玉米上使产量分别增加 1 0 9%~ 1 2 5 %和 1 2 5 %~ 2 1 7% ,使经济效益分别提高5 89 97~ 74 6 5 6元 hm2 和 5 2 9 6 2~ 1 34 3 4 5元 hm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