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宁 《出版参考》2015,(8):12-13
从1998年3月22日蔡智恒把《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贴在网上,历史的车轮行至2014年,网络文学走过了16年风风雨雨.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2.94亿人(数据来源于CNNIC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庞大用户群为网络文学和整个产业链带来了可观利润,网络文学出版产业规模已经接近50亿.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具有以下特征:创作主体的网民化;创作动机的娱乐化;文本特征的立体化;作者读者的互动化;文本传播的快捷化;文本价值的多元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内容产品,网络文学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备受争议的实际情况并存.现有的网络文学评价商业性质过于浓厚,理论建构明显滞后于评价实践.  相似文献   

2.
自1998年中国网络文学元年,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可谓蓬勃生长,蔚为大观.网络新媒介的变革给予网文创作更多的自由空间和多元化发展路线,从网络文学到影视文本的跨媒介传播已然常态.任何艺术文本都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体,从网络文学中汲取养分,丰富影视作品内容,是多元文化碰撞的一种结果.本文将立足于网剧《陈情令》,探究我国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跨媒介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是传统文学在新媒介环境下衍生的新类别,媒介更迭改变着阅读主体的阅读习惯,使文本的传播渠道也渐趋丰富.当下,网络文学受到中外读者的热捧,使其成为IP生产的重要源头,但蓬勃发展的网络文学尚缺乏有效的把关机制,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传播渠道多元复杂,给把关带来极大的难度.因此,本文旨在探究网络文学的把关模式,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贾柯 《传媒观察》2015,(2):46-48
网络传媒由于技术之利,使网络文学成为"可写的文本",呈现出写作与阅读的动态性。网络文本的开放性,给创作带来的无限修改与编辑的可能、超链接功能,使网络文学的阅读演变成一种现代文化生活的"游荡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问题关乎对其本质属性的认定,使其能与传统文学和西方网络文学区分开来。从网络社会出发,虚拟性、虚拟经验或许是探寻网络文学起点的重要角度。虚拟生存体验构成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西方电子文学的重要区别。在虚拟生存体验中,交往性(数字交往/虚拟交往)是重要方面。可以发现,虚拟交往是贯穿于网络文学发展始终的一条线索与推动力,不仅构成其外部活动特征,也改造了其内在文本结构。从交往性出发,1993年海外华文网络文学的ACT可被看作中国网络文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张建  焦洋 《新闻传播》2005,(9):63-63
依托于互联网的网络文学发轫于1993年,十多年的时间让网络文学有了很大发展。和传统文学的状况不同,网络文学从诞生的那一瞬间就打上了明显的技术烙印。作者与读者之间被互联网联系得既直接又紧密,论坛和新闻组提供即时交互功能让多种思想不断地碰撞,文本也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合力中完成,  相似文献   

7.
李国君 《青年记者》2012,(21):82-83
网络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存在方式.网络文学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网络文学应该寻求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之路. 网络文学的特点 人类文学经历了蒙昧时代的“口头说唱文学”和农耕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书写印刷文学”之后,终于被技术的战车带进了它的第三个历史嬗变期——数字媒介文学或曰网络文学阶段.  相似文献   

8.
同心圆式传播、武侠玄幻占据主流和版权意识增强是目前我国网络文学"走出去"所呈现的三大特点.我国网络文学"走出去"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功,在于准确的内容定位、中国文学网站的支持,以及抓住了欧美网络文学市场空白的机遇,具有其发展的必然性.网络文学"走出去"不仅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伴随国际互联网的触点延伸和无远弗届,数字化生存方式给予文学的巨大影响已日渐凸显。网络文学的繁荣对传统文学的里里外外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既有对传统文学的守范,也有对传统文学的超越。本文重点阐述网络文学在文本方面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刘念 《东南传播》2013,(8):42-44
如今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2000年至今的十余个年头,网络文学在市场化探索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网络文学相对成熟的产业化模式为电影改编提供了新思路,交互媒体作用下文本与影像的摩擦迸溅出“双赢”的火花.透析网络文学改编热现象,鸟瞰网络文学电影改编经历的起伏,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丰富了华语电影的类型缺口.新形势、新理念的元素灌输使网络文学在变革升级中,不断影响着电影改编的发展进程,使电影改编在历练摸索中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11.
一、"陌生化"文学理论 "陌生化"又称"反常化"和"奇异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最早由俄国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文论旨在"使人们已经习惯化,自动化了的感知力恢复到新奇状态",以"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 "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是我国泛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网络内容建设、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我国网络文学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助力全民阅读、推动行业创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个方面,同时也存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失衡、从业者亚健康和盗版频发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反向定制主题网络文学IP、重构网络文学价值评估体系、聚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资源、打破网络文学盗版产业链、开发与投送网络文学作品五个探索方向,从而有效提升网络文学的社会效益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文学蓬勃兴起.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网络虚构类文学呈现强盛发展势头,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则陷入低迷局面.本文对这种文学现象进行了剖析,进而探索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与网络文学融合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优秀文学的继承与发展是永恒的时代话题.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技术与文学发展相融合,创新了文学创作与传播的方式,为文学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同时,网络文学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学带来了诸多挑战.正确把握新媒体环境下文学发展的现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交互性的优势,促进文学健康科学发展,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文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文化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由李灵灵编著的《新媒体与中国网络文学》一书,以新媒体时代为研究背景,概述了中国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勾勒出了新媒体与多元文学的交融格局,为读者探索新媒体背景下的文学创作与传播方式,促进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具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新闻标题语言的陌生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育红 《新闻界》2006,(6):130-130,129
根据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或奇异的语言。去打破久用成习惯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常规,给读者带来新奇的心理体验。也就是说,语言的陌生化就是一种语言的新奇或反常特性的表现。陌生化的构成主要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多采用与普通语言相悖或不同的用法。网络新闻标题语言的陌生化体现为一种强烈的比传统新闻标题更为讲究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书业人语     
毫无疑问,网络文学对于传统出版业是一种挑战。网络文学与传统出版业的路径不同,但也是出版,因此会争夺传统出版市场的部分读者,使传统出版业原有的读者群减少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网络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经由传统出版社实体出版,或是搬上电视屏幕、电影屏幕与更为广大的受众见面,网络文学网站的多角度赢利模式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起点中文网的探究,试图找出网络原创文学网站的赢利方式.最终结论是,网络原创文学网站的赢利方式主要由VIP付费,网络广告、版权贸易、无线增值服务等四个方面组成.  相似文献   

18.
陈忆澄 《现代传播》2023,(3):125-132
中国网络文学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类型化的道路,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机制在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中的角力,形成了“视觉中心”和“听觉转向”的发展趋势。在视觉的压制和听觉的抵抗中,可读的文学同时成为可看的文学、可听的文学,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学生产向跨媒介生产的转型过程。视觉和听觉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孤立隔绝的,两者能够相互补偿,但始终处于不平衡和非均质的状态,存在着物理性的感官裂缝。在互联网对媒介的集成作用中,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的改编借助“文本间性”和“媒介间性”,以复合文本形态弥合了这种裂缝,并实现了特定文本形态之间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过渡。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学被称为第四媒体,是一种在网络上发布、传播并获得回应的文学存在形式。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络用户规模达1.88亿,互联网娱乐类应用中,网络文学使用率为44.8%。[1]青少年已成为网络文学阅读的重要主体。与阅读传统文学相比,青少年阅读网络文学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广告钝化现象是当前广告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广告的传播效果.广告不仅具有市场功能同时具有艺术功能,其艺术功能对广告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解决广告钝化现象的突破口.广告陌生化创制原则的运用就是要实现广告本身的陌生化,增强广告的感知效果和传播过程的"异化",在此过程中,广告人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受众,在此基础上求变、求新.在陌生化创制原则下的广告必将是审美创造和审美感受的过程,广告也必将从钝化走向锋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