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龚过  一言 《阅读》2006,(2):24-29
其实,我对《红楼梦》产生兴趣,完全是一种巧合。暑假里的一天,我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索性起身打开电视。正好是刘心武的专题讲座——破解《红楼梦》之谜,我就饶有兴致地看起来。之后,我还制作过一张红楼梦的人物家谱。有人说我是“红学会”的会员。现在,仍感到余兴未尽。于是来了个“别出心裁”,为我们班上的每一位女生都找到了一个红楼梦中的人物,一一配对。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女生中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相似文献   

2.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后记》中写道,其小说的“技巧和价值”“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五大卷1400多万字的“封刀之作”——《鹿鼎记》,在金先生心目里自然是最好的。我国近年来出版的金庸小说评论集子中也不乏这样的观点:“《鹿鼎记》是金庸的最独特、最深刻也最成功的史诗性作品,是他的炉火纯青的集大成之作”;“《鹿鼎记》就是金庸的《堂·吉诃德》”等等。另外,金先生在回答“《鹿鼎记》是不是别人代写的?”这一读者来信所提出的问题时,还明确地说:“《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记。”  相似文献   

3.
指出《红楼梦》中幻境世界的存在是容易的.简单地讲,它就是以太虚幻境为蓝本的大观园世界.从文本看,它肇始于元妃省亲,幻灭于钗黛分离,大致存在于十七回“题对额”到一百零二回“驱妖孽”这八十多回的篇幅内,是《红楼梦》艺术世界中营构的最为璀璨明丽的部分.我以为把握这一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是解开《红楼梦》主题之谜的关键,其根本途径是找到它与贾府现实世界的关系和联系.本文拟就此作一些尝试.一 首先,我们必须对太虚幻境作出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典范是天人合一.所谓合一,有三个意思,从本体讲,是同一;从主体讲,是统一;从客体讲,又是对待.具体地讲,从宇宙创生和人类诞生的逻辑意义上看,天人是同一的,亦即人是宇宙创生意志的最高体现和逻辑必然,天是人的根本源头和最后归宿.但从人的价值生成即存在看,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脂本、程本两种不同版本对花袭人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是把她说成“义女”“孝女”“贤袭卿”,推崇备至;一种说是“奸险小人”,“大观园的女特务”,极力贬低,二者尖锐对立,说明区分两种版本的不同思想性格,是红楼梦研究的必由途径,种种分歧大都由此而起,予以区分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本文以花袭人为例,作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小说中的精品,它不仅以刻画人物见长,而且以写景状物取胜,被读者叹为观止。尤其是作为主人公主要活动场所大观园的景物描写,已经使这个贵族之家的花园象许多人物形象一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的艺术形象了。二百多年来,红学家们象研究《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一样,研究着大观目的艺术形象,象追寻人物的生活原型一样,追寻着大观园的现实原型;象欣赏着人物的艺术描写一样,欣赏着大观园的艺术描写。  相似文献   

6.
海宁王静安先生《人间词话》一书,把西方的哲学和美学与中国传统的文论相结合,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艺术论,首倡境界之说,又主自然,并以此来作为评论艺术的基本标准,进而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人之境”与“常人之境”、“隔”与“不隔”、“理想”与“写实”、“写境”与“造境”、“阅世”与  相似文献   

7.
读完任彬先生的佳作——《“不怕辣”中的意趣与学问》(见《成才》1995年第1期)后,油然想起了一副民间流传的苏东坡讽刺势利眼的趣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其由来大意是:传说苏东坡(一说是郑板桥)一次微服游玩莫干山游累了,便到山中小寺稍息。寺中主事老僧见来人简朴陌生,就泛泛地说:“坐!”对小和尚喊:“茶!”两人落座  相似文献   

8.
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是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黛玉两次葬花的情节中,小说微妙地展示了宝黛爱情心理的发展;通过《葬花吟》进一步刻画了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花喻人,用象征手法预示了大观园女儿最终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9.
选自《论语·先进》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是《论语》里难得的长篇,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一幅古圣先贤言志的生动图画,在语录体的《论语》里算得是独具学特色的一章了。而曾皙“春风沂水”的情怀和孔子“吾与点也”的“喟然之叹”,引得后世评论家们猜想不断,并为此而津津乐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人学,它的生命在于艺术形象,以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以,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中刻画几个典型人物形象是必不可少的.《红楼梦》在这方面确实难能可贵,不但刻画了三、四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形象,而且精心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典型形象——贾宝玉.不朽的文学典型,具有永恒的审美功能,而且值得人们不断地去探索它所包涵的意义和价值.《红楼梦》一诞生,贾宝玉这一典型就受到了研究者的热切关注,历来评述者,各抒已见,见仁见智.诸如一度盛行的“市民说”、“传统说”,乃至“农民说”,众说纷纭,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贾宝玉是“反封建的急先锋、勇士”、“封建礼教的叛道者”,笔者认为这是受了极左思潮的影响,从庸俗社会学的观念出发,从事文学研究工作,急于功利的结果,不免有失  相似文献   

11.
在以“五四”为开端的中国新文学运动中,郭沫若的名字和他的诗集《女神》联在一起。当1919年他开始新诗创作,并且陆续在《学灯》杂志上得到发表的时候,他的诗立即赢得了世界读者。日本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说他的诗具有真正的近代情调;也是著名诗人的闻一多说他的诗表现了“二十世纪的精神”;中国现代诗派的著名作家施蜇存说“郭沫若先生的功绩是在建设了新诗的精神”;早于郭沫若《女神》,结集出版了《尝试集》的胡话,与郭沫若第一次见面时自愧弗如地说:“要我们郭先生才是真正的新,我的要算旧了”。1921年9月,郭沫若结集所作新诗为《女神》出版,他立即成了国内青年狂热崇拜的对象。《女神》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旧的彻底破坏,对于新的大  相似文献   

12.
蔡海蓉 《阅读》2015,(Z2):54-55
提及《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说起位于江苏省如皋市的水绘园,知者却不甚了了。其实,有人说,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和如皋的水绘园极为相似。这座历史悠久的徽派园林,可以追溯到宋朝,大文豪曾巩的父亲在如  相似文献   

13.
薛宝钗与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两个象征意象 ,薛宝钗象征着合理的物质世界 ,林黛玉象征着自由的精神世界 ,她们共同建构了一个理想世界。这个理想世界 ,在书中称之为“兼美”。薛林二人共存的历程 ,正是兼美理想的凸现、矛盾与消亡过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根据小说《红楼梦》改编的“红楼戏曲”,为《红楼梦》由单一的小说传播,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提供了可能。众所周知,清代道光年间江苏泰州人仲振奎创作的《红楼梦传奇》是首部红楼戏剧。几乎就在同时,泰州地区又出现了一部《红楼梦滩簧》,无论是其内容还是体制,均说明该书极有可能就是《红楼梦》改编与传播史上的首部曲艺作品。  相似文献   

15.
沈开木先生在《“不”字的否定范围和否定中心的探索》(以下简称“沈文”)一文中说: “当一个短语不是主谓短语的时候,一般地说,“不”字的否定范围在“不”字后面,常常是从“不”字后那个词开始,到动词的宾语为止。即是说管到逻辑宾语为止。 “在‘不’字的否定范围里,存在着一个否定中  相似文献   

16.
安徒生的《丑小鸭》详尽地展示了人性的顽强,赋予了我们克服人性弱点的.勇气。在命运的沉浮起落中,它于悲情中升腾崇高,于平庸中发掘奇特,于坎坷中蕴含品性,是人们追求真理、理想“光荣的荆棘路”的人生写照,是世界上奋斗者的“共名”词,解读这一形象,从丑小鸭的生存策略到所引发的“共名”现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奋斗的现实参照原型。  相似文献   

17.
文学巨作《红楼梦》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倾其所有精力与毕生经历的一部伟大小说,也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和艺术性的经典文学上的瑰宝,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而《红楼梦》这匹千里马在1987年被著名词曲作家王立平先生挖掘出了巨大的音乐价值,在电视剧《红楼梦》中创作的全剧音乐旋律优美、主题鲜明,将《红楼梦》这一名著的思想与情感重新演绎了出来,被认为是最精彩的红楼主体音乐,至今还被广大音乐爱好者传唱。  相似文献   

18.
鄢丹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2):41+44-41,44
《了不起的盖茨比》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美国梦”盛行的年代,盖茨比的爱情、理想、追求、旧梦统统随着他的“美国梦”的破灭而烟消云散,可以说他悲剧的一生深深地打上了浮华的“美国梦”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梦"是经典小说《红楼梦》的重要意象,《红楼梦》中的梦意象在本质上是一种原型意象,一方面,它受到原始思维神秘互渗律的影响,梦中的景象与现实经验相互渗透;另一方面,梦意象的创造受到神话———经验思维模式的影响,充满着万物有灵的诗性智慧。从原型层面透析小说中的梦意象,便于从人类精神深层结构上解析《红楼梦》中梦意象的神秘图式。  相似文献   

20.
韩礼德在论述人际功能实现的手段时指出,呼语也是人际意义实现的一个手段,《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呼语值得研究。探讨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时如何恰当地使用呼语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研究发现:刘姥姥善于使用呼语尤其是带有意识形态的呼语和贾府中人构建人际关系。一进大观园借助周嫂子与凤姐构建了人际关系谋得了可以维持生计的二十两银子,二进大观园与贾府中人构建了适宜的人际关系得以银两衣物满载而归,三进大观园知恩图报了却了凤姐临死前的心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