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是一种肯定性价值。美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中生成,审美主体与客体具有内在的同构性,客体成为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时,客体便具有了能满足主体的审美需要、给主体带来精神愉悦的价值属性,美也就生成了,客体成为了美的事物。  相似文献   

2.
王朝元 《大学教育》2013,(15):34-35
审美活动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实践、情感价值关系和形象性显现等构成要素。美与客观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不等于这些属性。审美主客体必须形成情感价值关系。美具有形象性,需感性显现出来。艺术创作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要借助于审美形象来间接表现。审美活动与人的社会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审美情感价值关系及其形象性显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活动。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这一文学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创新和发展.该理论在"观念的整一性"、"文学客体"、"主体个性"等问题上存在疑窦.文学客体是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客观存在.审美主体的个性和情感投入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前提才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4.
1.军垦诗实现了价值取向,审美客体,主客意识之转化而获得当代品格,因注重风格多样化与诗体多样化而获得较高审美价值。军垦诗之方向代表着当代边塞诗之方向。2.若以军垦诗为参照考察当代边塞诗,则当代边塞诗“美”而未“大”,个体风格尚欠鲜明,后继乏人。为此,当代边塞诗呼唤“大气”,呼唤张扬个性,呼唤青年一代参与。二十一世纪边塞诗之辉煌属于青年一代。  相似文献   

5.
考察美的发展历程,可见美是一种场态存在,美只能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产生与存在。这种特殊的场态存在使美具有了个体性、不可传递性、普遍有效性、主客体统一性、形象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笔触作为绘画形式语言,它承载色彩,塑造形象,是展现画家个性、气质、修养、内涵最直接的反映。界定概念和说明笔触在东西方油画艺术领域的发展演变是研究笔触独立审美价值的基础。笔触的审美特征具体表现为风格美、力度美、肌理美和精神美等。通过分析笔触发展嬗变与时代审美,及其艺术发展的自律性特征,研究笔触的价值和意义将促进油画语言的本体回归,兑现出笔触独立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美是审美潜能与美的潜因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能引起师生心灵愉悦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状态首先是审美客体中的多种因素之间的和谐,这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大的和谐,即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诸因素的大和谐。这样,体育教学美才显示出来。但是.体育教学美的最终出现只能是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主客体离开了任何一方,和谐—美就无法产生。  相似文献   

8.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征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有教师和学生对客体的评价,又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对评价的再评价;评价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达,也可以是内心的检校与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已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郝飞龙 《西北职教》2007,(10):48-48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理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学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教育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也是一种审美观培养、建立的过程。在体育教学的审美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相互为主体和客体,并产生不可逆反应。本文对体育教师作为审美客体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做了初步的研究,对提  相似文献   

11.
美术欣赏,是欣赏主体在面对美术客体时的能动的审美活动。一方面,美术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客体有感知与体验的评价能力。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一味迷信和排斥都不能揭示多种现象背后的审美价值。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论题,从以“美”的视角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内在美,这种转向具有鲜明的时代境遇。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变化的时代要求、“客体”变化的现实诉求以及“介体”变化的实践需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由潜在走向显现。基于“审美性”的价值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具有巩固价值自信支撑、体现美好生活追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意蕴。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生成机理,通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感性之美、方法知性之美、真理理性之美以及要素和谐之美、教育过程之美、系统格局之美等,从“静态要素”与“动态机制”的双重维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培育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注重技能培养,忽视了有长远效益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与社会要求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康的人才理念是不和谐的。语文教学是训练语言能力、培养审美、陶冶性情、发展个性、完善心灵的课程,是构建和谐人格的必经途径。文学作品展示的自然美、情感美、人性美、生命美有很高的美学价值,有利于学生去欣赏、发掘和创造美,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立美是建立美的形式,是主体驾驭客体、创造客体,目的是通过主体审美意识的对象化向人类传递审美意识;审美是对于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或对于丑的形式的抵制应答。歌曲《长相知》古朴、细腻、委婉、真挚,具有独特的意境美,欣赏时要从音乐美的立美和审美两方面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校训的审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从分析研究大学校训的化内涵入题,进而着重剖析了大学校训审美的四种趋势:崇高美、时代美、传统美、个性美。同时指出强化校训审美教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是从审美意义上对建设什么样的中国、怎样建设中国的回应。基于资源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状态,美丽中国给予我们崭新的发展路径与价值原则。关丽中国内涵美的意义与本质,既突出变美的过程又强调美丽的结果。从价值形态来说,是人对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美好向往,实现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转变。从美的关系本质来说,美丽中国源于审美需求基础上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互动,其主体是从关注物质需求的人变为具有审美需求的人,其客体是人、自然与社会。美丽中国是先进文化的表征,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建。社会各领域发展都需要以和谐与协同的价值理念为导向,这也是生态文化的主体内容。  相似文献   

17.
2 0 0 0年第 2期《文艺研究》曾发表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一文。作者指出 :“审美反映论是文学的第一原理。”文章的一些命题有些不妥。文学的反映对象不应当如作者所言仅是“社会中的人的情感领域” ,而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文学的客体主要不是“包罗全部生活的整体的联系” ,更不是人与对象的诗意的联系 ,而是“人的世界” ,是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存在。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不是越经过主体个性色彩的诗意情感的折射就越好 ,而是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指导 ,以正确反映现实的审美价值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美是一种一直被人们关注和追求的精神文化,能够激发人们的体验情感和精神个性,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能够激发高中生体验和探求美的心理,让学生能培养出多元化的鉴赏角度和审美个性,实现学生整体的审美素养的提高,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19.
竞技体育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从依附于主体的生存能力转化成为审美客体,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体美、技术美、人格美是构成体育之美的基本要素。真、善、美在竞技体育中是高度统一的。审美情感与审美理解是体育观赏中的重要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从舞蹈的角度研究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使学生通过舞蹈实践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以提高其审美价值取向评价和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