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半环陇山的戎族青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在今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及毗邻区域,生活着“西戎八部”和其它大大小小的戎族部落,它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即“戎族青铜文化”。该文化归属于“中国北方青铜文化”,但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既受到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传播冲击,又汲取了关中地区秦人及中原地区华夏族的先进文化因素,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2.
新干青铜器的虎形造型及纹饰,分为立体雕虎、图案化的透雕式虎足和线刻虎纹三大类。其中最典型又最负盛名的,就是立体雕虎中的伏鸟双尾青铜虎。新干青铜器的虎形造型及纹饰,是商代青铜文化在江南的典型代表,既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又展示江南区域文化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3.
三星堆遗址是四川广汉地区发现的青铜遗址群,研究表明在夏商时代中国西南地区有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中心,既有其自身文化特点,又与中原夏商以外的其他地区的文明存在密切的联系。三星堆美术说明:中华文明是多元化的文明结合体。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长期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最后才出现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各自异彩纷呈的中华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4.
青铜文化从狭义上来说,往往专指青铜这一特定物质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先秦时期的青铜器达到了鼎盛,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与先秦巫风交织产生,相互影响并逐步发生转变,在先秦文学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并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从先秦文学视野出发,分析青铜礼器与巫文化的关系、青铜乐器与祭祀诗歌体制,研究青铜酒器、食器等祭祀用品与降神驱鬼巫觋之术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生态建设日益被被重视的今天,以铜资源开发与加工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应积极挖掘青铜文化美学内涵,发展青铜文化产业,实现青铜文化美学价值的当代转换,推动城市生态健康发展,提升城市形象. 具体途径有:借鉴青铜纹饰造型,凸显艺术产品中的"中国印";铸造青铜雕塑,打造城市景观;发掘青铜文化内涵,培育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6.
三门峡虢国青铜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高度交融的产物 ,青铜器的类型、形制、纹饰和铭文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 ,当其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结合起来之后 ,进一步酿造出崇礼乐、尊鬼神、尚武勇的青铜文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近年来在宁夏南部发现的青铜文化遗存,探讨宁夏与周邻的甘、陕、内蒙古等地区青铜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的文化联系,以及联系途径等问题,旨在指出这几个地区文化面貌的趋同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云南古代滇池地区青铜文化中的贮贝器出现于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达到鼎盛,消亡于东汉初期。贮贝器是古代滇池地区社会历史画卷的缩影,其制作工艺集青铜文化之大成,显示了极高的水平。贮贝器与铜鼓一样,同为“国之重器”,是财富、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只能为滇王及贵族所拥有。由于贮贝器并不具有全民性、普遍性和商品性,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最终在中原文化的冲击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滇国的灭亡而衰落了。  相似文献   

9.
广东地区于商至西周时期出现青铜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属青铜时代,南越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广东地区有过不发达的青铜时代文化阶段,但没有出现过较成熟的国家形态和奴隶制社会,该地区青铜文化阶段的发展水平不可高估,但认为广东没有自己的青铜文化的观点也不可取。  相似文献   

10.
以固原于家庄、马庄等地系统发掘的东周墓地所出土的各类青铜兵器以及金、铜动物牌饰等器物组合为特征的青铜文化遗存,是北方系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全面地揭示了这支青铜文化遗存的内涵。它反映了西戎民族杰出的创造力。以动物纹为题材的表现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远古时期这一地区的地理、地貌以及西戎民族繁衍生息的生活状况。固原青铜文化遗存,无论从其存在的时间看,还是从其分布的地域看,都与东周时期的“西戎八国”关系密切。固原青铜文化和姜戎文化、匈奴文化、山戎文化有相近的地方,但都同样存在着较大差异。它只存在于陇山周围地区,有着明显的地域特点,是一支自成系统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青铜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从武夷山城村的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闽越王城宫殿遗址和城门遗址,探究其当年的繁华和汉代闽越国的城邑建设,它们受中原文化影响,又融进了自身的艺术特色,以及利用地方材料和因地制宜的营城手法,充分体现了闽北远古时代闽越人民创造的建筑艺术和灿烂的地方文化。  相似文献   

12.
历年来有关闽越国(公元前202 年至公元前110 年) 的考古工作发现了该时期丰富的建筑遗存,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瓦当、铺地砖等建筑材料,而且还发现了王城、要塞、宫殿、官署等建筑遗址。 闽越国时期建筑是吸收中原汉文化,并与本地土著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其中的若干因素,诸如杆栏式建筑、木骨泥墙、河卵石铺砌地面等不但未因闽越国灭亡而消失,而且流传至今,成为福建乡土建筑区域文化特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图腾崇拜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风俗以及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众多对蛇存在着图腾崇拜的民族中,闽越人对蛇的图腾崇拜具有代表性。人们从敬畏到一般崇拜再到图腾崇拜,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闽越人对蛇有着一份特殊的敬意,闽越人崇拜蛇也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传统体例的民俗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写作,存在着将作为整体并具有互释性的生活文化割裂的倾向。因此,在借鉴民族志书写模式与解释人类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市门头沟区民俗文化志》调查与写作实践的反思,提出“标志性文化”这一核心概念,倡导“标志性文化统领式”的新式民俗志写作,以提升抢救与保护民俗文化的认识水平。所谓标志性文化应具有:一、能反映这一地方的特殊历史进程和贡献;二、体现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和气质,具有薪尽火传的生命力;三、深刻地联系着地方民众的生活方式和诸多文化现象等三个主要特征。这种民俗志书写也将促进民俗文化调查的深入和研究范式的创新,间接对地方社会协调发展和增强社会自我调节能力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武夷建筑文化是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周易"内向"性格特征等传统文化作用下,经闽越文化发端、朱子理学为主的儒释道共同作用及现代文化诠释而形成的地域文化。武夷文化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和文化双轴心,生态优先;强调严格的功能区划及等级控制等"礼"的观念,"五宜五不宜";建筑表现形式随形就势,屋面追求起架平缓、出檐深远、层层跌落,屋脊"自由"穿插。新区规划建设应传承地域特色,特提出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消费文化是营销界和传播界当前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以白领消费特征为代表的消费文化正越来越影响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白领消费文化以快餐文化为表现,以文化壁垒为特征,体现了形象消费主义的实质。以这一实质为线索,我们看到炫耀型消费、白领追随型消费与白领消费文化的相关特征,为我们全面认识当今社会的消费文化打开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黄石缘矿冶而建、因矿冶而兴。矿冶文化成就了其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和华夏步入文明的标志、古代重要的采矿冶炼中心和近代工业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的矿冶工业基地的历史地位,使其在古代、近代乃至现代,都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资源濒临枯竭的今天,黄石必须以矿冶文化为再生之根、发展之魂,推动经济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福建的民族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秦汉时期福建地区的民族融合情况 ,认为在秦朝和西汉前期 ,福建地区的主要民族是闽越人 ,其主要经济形态是封建社会经济 ,而偏远山区则仍为部落经济。经过汉王朝的多年努力 ,至东汉时期 ,闽越王国的大部分越人已经融入汉族。福建地区普遍建立了县级行政机构 ,经济、文化逐步走上了与中原开放交往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早在战国时期,虎文化在西南边陲的滇池地区已经非常鼎盛。西南地区的彝族、哈尼族、纳西族、拉祜族、土家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中,存在着浓厚的虎图腾崇拜信仰,其中尤以云南双柏县彝族的虎崇拜最具特色。这些崇虎的文化现象,应与古滇国虎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古滇国青铜器中所表现的虎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对解读西南地区虎文化的起源与兴衰,有着不可取代的多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陕北、晋西北的黄河沿岸地区相继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青铜器。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山西柳林高红遗址为这些青铜器找到了归属。但是,由于李家崖文化发现早,学术界习惯上把高红遗址归属于李家崖文化。近年来,随着我们对高红遗址的深入研究发现,高红文化与李家崖文化有着天壤之别,实属两种文化。所以,高红文化具有独立命名的必要性,不能把山西高红文化与陕西李家崖文化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