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学生具有的道德认知不等同于他们的道德行为,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需要跨越一条鸿沟,而联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鸿沟要靠道德情感。品德教学的核心要求,是让学生通过道德的情感活动,实现主动的内化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德教学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品德教学中实现的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试论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具有的道德认知不等同于他们的道德行为,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需要跨越一条鸿沟,而联结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鸿沟要靠道德情感。品德教学的核心要求,是让学生通过道德的情感活动,实现主动的内化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本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品德教学中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品德教学中实现的途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在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李戬 《教育探索》2012,(8):109-110
人的品德是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做法是:应设法让大学生做到知其为仁,以形成其道德认知;应使大学生做到动情移性,丰富其道德情感;应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以养成其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4.
论道德认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精神"的认知形式是道德认知过程区别于其他认知过程所特有的最高认知形式,也是保证道德能够成为人的生存方式的根本环节。从对伦理思想史的考察中有可能大体上理解和把握以"实践—精神"为方式的道德认知机制。道德认知的功能在于,以道德理想、道德信念、道德修养和道德行为方式为中介,将社会道德应然性及时、恰当、有效地转化为认知—行为主体的道德行为,实现德心与德行的结合,塑造和养成人类的德性,从而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来把握世界。  相似文献   

5.
三、儿童移情的研究幼儿品德教育可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然而,我们往往忽视道德情感培养,而偏重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教育;因而,最终效果往往不如人意。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来看,移情的培养是我们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表明,移情的培养是道德情  相似文献   

6.
学习心理学认为,态度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基本成分,其习得由低到高可划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和由价值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等五个层次,具有亲历学习和替代学习两种基本学习方式。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应从影响态度的认知因素和行为倾向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在聋校品德课程教学中,聋人学生由于听觉和语言障碍,使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习惯"、"知识、技能、能力"等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从而容易引发聋人学生道德认知的缺失、道德情感的偏移和道德行为的偏差。因此,聋校品德课程必须针对聋人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去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构成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而此三方面又是相互表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存在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即是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自我评价,作为道德认识的有机部分,是一种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的判断。它对道德情感的产生、道德行为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的人,才有可能客观地评价他人,正确地对待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的公民教育在伦理方面以培养公民伦理并通过大学德育进行道德教育,但现实中大学德育的效用并不高。究其原因就在于大学德育的"知行脱节":道德行为不能达到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站在伦理学高度看,人与人相处所存在的行为准则有多种,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能以最基本的"底线伦理"——"不为恶"原则为行为原则就是实现了道德行为,遵循此原则就是从基本道德行为做起进而逐步达到公民伦理要求。大学生公民同样需要从"底线伦理"的行为准则做起以达到公民伦理的高层次要求。因此,要提升大学德育的效用就需要以"底线伦理"为基础进行道德行为约束,以达到"知行统一"的德育目标。高校基于"底线伦理"才可呈现高效用的大学德育的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10.
幼儿期是幼儿道德和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形成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品德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教育者根据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指导。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儿道德问题的突出表现,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和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并可以从培养幼儿道德行为、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三个方面着手纠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相似文献   

11.
康德哲学发动了一场主体性的革命,康德伦理学思想也建立在主体性的基础之上。本文论述了康德的伦理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康德的主体性伦理思想对"幸福论"伦理学及"神意"道德的超越及其伦理思想的道德律令,指出了康德的伦理学思想的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东南沿海地区儿童少年品德状况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沿海地区儿童少年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积极向上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能力“早熟”,对于经济发展和物质利益的认识趋于多样性和不平衡性.针对以上现状,教育应认真研究和改进学生品德评价标准,学校应积极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相似文献   

13.
境遇伦理学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起出现的基督教新道德改革运动的产物。他的理论基础有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实证论和人格至上论。其中,人格至上论展现了价值导向,实用主义和相对主义表征了思考方法,以道德选择为主题的道德行为主义是行为方式,反先验原则的经验主义伦理学是理论目标。概括说来,就是在"爱"的指导下,依据道德境遇的具体情况理性地做出道德行为。它是现代人摆脱道德盲从和恐惧的有力武器,虽然在实践上还面临一些局限,在论证上尚有问题,但必会带来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多被人称为"德性论"的,这是因为亚氏之伦理学"着眼于人的道德德性的培养,着眼于使人成为一个道德的人这一伦理学的核心问题"[1]。亚氏之伦理学正是把德性与活动、目的、幸福、善、快乐等联系起来,建构出一套以获得德性为最终目的的追求灵魂善的伦理学,对后世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也为当今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参照系。  相似文献   

15.
道德思维引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德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特殊形式。“人我类同”是其结构模式:“情理交融是其理性特征”;知行合一是其价值把握方式。揭示道德思维的特殊性,是完善道德内部的调适机制、激发人们的道德需求、促进个人道德人格完善和社会道德的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市场经济具有一般特征所引起的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对高校道德教育带来冲击,使高校道德教育与现行教育体制之间产生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既要统筹安排,整体规划,创造良好的高校道德教育环境,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7.
在将戴伊教授的《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笔者较深刻领会了一些他的媒介伦理思想。因此笔者从六个方面简单介绍戴伊的媒介伦理观:媒介道德的主体,德性论倾向,伦理两难境地,对义务的划分,传播行为道德价值的评价机制,SDA道德推理公式。在此基础上谈了戴伊的学术成果对中国媒介伦理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樊浩 《中国德育》2006,1(5):7-12
在现代性文明中,无论是道德哲学还是道德教育,都过度冷落甚至消解了“冲动形态的伦理”,由此导致伦理精神无的放矢。现代道德教育必须实现哲学范式的转换,建立一种融“认知形态的伦理”与“冲动形态的伦理”于一体的、由“认知形态的伦理”走向“冲动形态的伦理”的道德教育形而上学体系。对伦理精神形态的健全、伦理冲动的民族形态的把握、伦理精神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细致而深入的探讨,是建立道德教育的合理哲学体系的三个基本学术条件。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主要是要求人们用一系列的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而审美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结点在于审美对道德自由感的培养,个体服从社会道德规范的"他律"行为转为"自律"行为可以借助于审美来完成,具体体现为审美对个体崇高感的培养上面。因此对于高级情感日趋成熟、稳定的大学生,我们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引入审美教育机制,以改进方法,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将戴伊教授的《媒介传播伦理——案例与争论》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笔者较深刻领会了一些他的媒介伦理思想。因此笔者从六个方面简单介绍戴伊的媒介伦理观:媒介道德的主体,德性论倾向,伦理两难境地,对义务的划分,传播行为道德价值的评价机制,SDA道德推理公式。在此基础上谈了戴伊的学术成果对中国媒介伦理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