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泰山府君与阎罗王更替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乃至两汉,中国文化的重心在齐鲁之地。齐鲁德生、方士以他们深厚的文化传统使泰山这一地方信仰转为全国信仰,遂有帝王受命的“封禅”出现。随着这一仪式的巩固,特别是禅地的意义,使东汉末年泰山主死之说开始流行世间。两晋南北朝占据统治地位的冥神──泰山府君在唐宋之际逐渐被佛教的地狱之主阎罗王取代,以至近世湮没无闻,其原因正在于佛教以地狱受苦说和冥间写经修福说,塑造了阎罗王既威严又富有人情味的形象,相对于泰山府君的空洞无物,更易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土,其地狱观念伴随佛经传译和教义的流行而逐渐播布华夏。魏晋以降,外来的地狱信仰与本土固有的冥界思想相互融合,开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狱观念。本文从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融入中国民众信仰的神谱,阎罗信仰与地藏信仰合流的原因和影响,以及阎罗地狱信仰在唐代小说中世俗化的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认为佛教地狱观念经过中国文化的洗礼在唐代基本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形成了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阎罗地狱信仰,阎罗王也由印度的地狱神演变为中国的“世俗化”的地狱主宰。  相似文献   

3.
金地藏被认同为地藏菩萨化身不仅源于他的僧人形象,更在于他寂后的特种奇异现象。从现有资料分析,认同金地藏即是地藏菩萨化身及其道场在九华山之说,如果是发端于宋代,普遍认同于明朝,那么在清朝及民国就已稳固不可动摇了。这种认同的意义,使地藏菩萨成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使九华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相似文献   

4.
泰山“九莲菩萨”和“智上菩萨”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上的"九蓬菩萨"和"智上菩萨"并非佛教的菩萨,而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孝定皇太后李氏和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生母孝纯皇太后刘氏。其演化过程,说明最高统治者假借神过之用心与明代民间宗教勃兴之背景。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墓葬中佛教因素的出现,北凉石塔的流行和石塔神王像的中国化思想,说明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改造在逐渐进行。河西走廊地区的道教也有一定程度的流传,天师道、方仙道、黄老道等道教支派都曾在河西传播,其中尤以方仙道最盛。民间崇拜主要表现为神树、社树崇拜。  相似文献   

6.
被称为“中国第一圣山”(日本学者中村裕一语)的东岳泰山,在远古时期,便因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引发先民的无比崇拜;自东汉以降,泰山之神日渐人格化,司掌众生生死、主宰人间祸福的“泰山府君”形象开始走入世人的心目中,这一信仰在后来又融合了佛教中的地狱之说,得到广泛传播与崇信.这位“泰山府君”,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其“山岳至尊,万神领袖”的显赫偶象,而且还曾“东渡”日本,成为在大和民族中影响最大的中国神祗.泰山神信仰东传日本的故实,应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值得探寻的一叶.  相似文献   

7.
泰山上的“九莲菩萨”和“智上菩萨”并非佛教的菩萨,而是明朝万历皇帝牛翊钧的生母孝定皇太后李氏和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生母孝纯皇太后刘区,其深化过程,说明最高统治假借神道之用心与明代民间宗教勃兴之背景。  相似文献   

8.
党燕妮 《家教指南》2007,(2):104-109
敦煌本《阎罗王授记经》(《佛说十王经》)显示了中古时期敦煌乃至中国十王信仰的盛行,是研究中古时期民众信仰及佛教本土化、民间化表现的重要资料.本文对《俄藏敦煌文献》中的10件《佛说阎罗王授记令四众逆修生七斋功德往生净土经》残卷进行了释录缀合,并对相关问题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佛教"地狱巡游"故事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来有“冥界”说,而无“地狱”说。佛教地狱观念与中国传统冥界思想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佛教地狱观念中的道德审判、罪恶惩罚的观念。地狱信仰与中国家庭宗教、祖先崇拜相结合,是佛教融人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六朝志怪小说中大量反映地狱观念的“入冥”故事,是在佛教地狱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对最集中地收录“入冥”故事的《冥祥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佛教地狱观念为中国冥界思想增添的新内容,以及佛教地狱观与中国固有文化相融合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长寿王菩萨像最早出现于晚唐,流行至北宋,是唐宋时期新出现的题材,以四川安岳石窟发现数量最多。该菩萨具有愿民长寿的本质,晚唐五代时期,受延寿信仰的影响被直接附加“延寿命”的功能。宋初《佛说受生经》出现后,被赋予更多新功能,图像粉本源于成都。长寿王菩萨最初的图像创作具有观音的特征,反映出观音信仰对佛教中国化、世俗化进程影响之甚。  相似文献   

11.
钱征 《池州师专学报》2010,(4):25-27,35
九华山地藏菩萨及大愿文化,主要是来自佛教经典,通过金地藏在九华山的应化事迹和历代文人的加工以及民间的传说附会而综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皖江地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与净土宗的重要道场,也是历史上佛教文化长期延续的集中地。皖江佛教经历了初传、发展、兴盛、衰落、复苏等几个时期,是佛教在中国演化、变迁的缩影。禅、净合流与地藏信仰是皖江佛教的基本思想特质,而农禅一体、圆融开放、民间世俗化则是皖江佛教区域特征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佛学思维的中国化改造和演变,成为当代佛学教化功能的主导路向。易学言、象、意合一的流转变化之尚象思维,及其内在所涵摄的具有活态意义的隐喻方式,为佛学理法模式的体系化、合理化架构,提供了极其广阔的拓展空间和方便说法。《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对地狱教化功能的定位和阐释,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和理路模式的基础之上,将解脱和自在的本质规约,通过地狱这个概念的系统化演变而架设起来,使得"随约成德"之善与地狱罪苦之恶,相互映衬而又辩证统一,从而突出了善恶一气、心境和合、心可转境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思想。  相似文献   

14.
敦煌地藏图像和“地藏十王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壁画、绢画中绘制了大量的地藏菩萨图像和以地藏菩萨为主体的“地藏十王厅”变相。三十年代,日本松本荣一先生在其《敦煌画的研究》一书中,论述了敦煌的地藏菩萨图像,依据的材料主要是斯坦因、伯希和掠去的部分绢画,利用敦煌壁画中的资料甚少,同时在绢画的搜集方面也有较大的遗漏,因而有缺乏全面之憾,所论述的主题是以“被帽地  相似文献   

15.
尹文汉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4):50-53,58
明清时期九华山佛教进入鼎盛阶段,高僧辈出,历代史料记载共有57人,其中以禅僧居多,也有部分专修净土。这一时期的僧人坚守地藏菩萨信仰,同时也出现了禅净合一和儒佛会通的思想取向。  相似文献   

16.
旨在革新传统佛教的近代人间佛教运动的兴起,是由于传统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背离时代机缘、违背佛法根本精神的种种弊病。传统佛教在理论上片面强调出世精神、夸大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差别,佛教日益走上消极厌世的道路。在神、佛关系上,传统佛教日益死鬼化、天神化,成为鬼神化佛教,这种鬼神化的佛教与注重今世人生的近代人本主义思潮相对立。近代佛教僧尼素质普遍低劣,普遍无正信、无正见、无正行.严重违背大乘佛教的入世利众、慈悲济世的菩萨精神。在唯科学主义思潮的背景下,庙产兴学运动更是对传统佛教的重大打击。传统中国佛教从整体上无法适应崇尚科学理性和现实人生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7.
易学自然观对佛学思维的影响是深远和本质性的,易学的本质就是阴阳,一阴一阳可谓道矣。易学天道自然观直接形成了佛学思维模式的支撑框架。《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涉及的因修行积善而可得的"二十八种利益"之内在逻辑链条就是以本心阴阳结构在修行积善过程中产生的动态流变而展开的。通过"二十八种利益"的逻辑展示,说明了佛学借地藏菩萨之名来阐释的是一种自然法则,而这种自然法则本身实质上就是易学自然观思想,亦即可说地藏之神力就是易学自然观的无尽畅演和大化流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大足北山石刻第254号的初步分析,认为主尊像为阿弥陀佛、观音、地藏,侧壁造像为十王和判官,并认为该龛在题材上,具有浓厚的世俗化佛教色彩。其中的十王造像,对于探讨大足石刻同类题材的演变,尤其是五代时期,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发展线索。同时,该龛存有准确的铭文,为深入了解地狱神灵系统的演变,提供了早期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9.
地藏信仰与地藏图像是佛教思想与佛教美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敦煌画中有初唐至宋、西夏时期的地藏图像约140幅,本文主要对中唐以后敦煌地藏图像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0.
九华山是地藏菩萨道场,除了寺庙众多,香火旺盛,还存在着奇特的肉身现象。自从金地藏开辟佛教道场以来,有据可查的肉身菩萨就达14尊。本文论及肉身菩萨的由来、成因及其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同时还阐释了肉身菩萨文化的历史传承及社会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