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与画虽属艺术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本文试就诗与画的结合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诗与画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在中国画中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本文认为诗与画的融合从外在形式上表现为“以诗为画”、“以画为诗”和“诗画一体”三种形态,在内在关系上具有同一性,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精神及文人画是这种同一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诗和画是相通的艺术,表现手段虽不同,却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诗品画品的根本是人品,创作者和研究者必须牢记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诗与画作为两种紧密联系的艺术样式,被称为孪生姊妹。“书画异名而同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等名言隽语足以表现二者作为姊妹艺术的相通互借之处。然而,诗与画毕竟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其特殊性自不待言。况且中西艺术史上关于诗画的比较研究又是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为基础的,同样是诗,或同佯是画,在中西方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本文就以中西方传统的诗画对比观为基点来探讨它们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诗与画的关系上,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在《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而在《书摩诘蓝田烟雨  相似文献   

5.
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诗中有画被认为是王维诗的一绝。王维在吸收绘画技法进入诗的同时,也用诗揭示了绘画的色彩规律。诗画是相通的,但不是等同的。诗可以因有画意而引人入胜,画可有诗情而更具艺术魅力。诗与画是不可互相代替的(语言、视觉)艺术。  相似文献   

6.
诗与画被誉为艺术表达方式上的两朵奇葩,也是历代中外学者所关注的话题。莱辛在其名著《拉奥孔》中指出,诗与画之间在描写对象的选取、媒介的运用及描写动作的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可以以莱辛的《拉奥孔》为一实例,在肯定莱辛观点的基础上,重新思考诗与画这两种艺术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进而揭示诗与画之间内在的差异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先生说:"画与诗,可以统一而非同一。"理解它,大约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说画与诗是统一的,它应主要表现在艺术原理上诸如艺术追求、表现对象、创作过程等是统一的、一致的;说画与诗又非同一,它则体现在艺术表现包括艺术手段、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诗与画的关系是中外美学史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国有"诗画同源"、"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看法,西方则有"诗厚如画"、"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等认识。本文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诗人,具体剖析绘画艺术与其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深入探讨诗画关系,是十分有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诗法与画法     
在艺术作品中,诗歌与绘画往往相提并论,有如双壁。所谓“诗是无声画,画是无声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与画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补益,相得益彰地增强艺术的感染力。诗与画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中国文学中审美的高层境界。中国小说讲求意境 ,影视改编也应重视意境的化用。“画是无声诗 ,戏是有声诗”。以画面与声音为叙事语言的影视艺术虽重写实 ,但也要有“诗情画意” ,要求有画面美、形象美、意境美 ,以精粹的艺术手段使人产生更多联想 ,给人以更多意境 ,更多的美。本文从意境的产生及特点入手 ,结合实例 ,论述意境的化用在改编作品中是传达小说艺术精髓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1.
由莱辛的《拉奥孔》中关于诗、画比较之思想联想到诗、画和电视的比较 :画能表现出诗的意境 ,诗能再现画的形象 ;电视的出现 ,克服了诗与画在表意和表形上的欠缺 ,不但能写形 ,而且能传意。电视具有强大的兼容性 ,但绝不是“消融性”。电视应充分尊重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吸收各种艺术的营养 ,使电视银屏更丰富、更有韵味。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诗歌和中国传统绘画夙有姊妹艺术之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  相似文献   

13.
题画诗是为画题诗 ,可分为两类。这两类题画诗有不同的题诗方式和发展历程。题画诗是诗人与画家的对话并进而走向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题画诗为诗、画的发展和文艺批评做出了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在世界绘画艺术领域中是独标一帜的。诗、书、画本是三种不同的艺术,从其内容到表现形式都存在着差异,各有其自己独立的、不可相互代替的特点。但是,它们之间却在很大程度上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及相通的地方:诗可以入画,画也可以表现诗的意境,画的笔墨既须有书意,书法用笔亦可有画意。诗与画相结合,能够开拓、深化绘画的意境,扩大绘画的表现内容。书法与绘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诗”的国度,又是“画”盛之邦。在山水、人物、花鸟等画上题诗(简称“题画诗”)既是我国绘画艺术独具的特色,又是中华民族的美学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题画诗”发端于唐末,兴盛于宋代文人画崛起时期。大唐以前虽时有诗人题画之作,往往另写别纸,而非直接题在画上。现在所见的唐代或唐代以前的画面题诗,多为后代收藏家或诗人所作。  相似文献   

16.
诗画的同异是艺术美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话题。诗和画既然同为艺术,当然就有同质性,它们又并不属于同一门类的艺术,又具异质性。诗画互通,但诗中有画,又不全是画;画中有诗,又不全是诗。  相似文献   

17.
诗画关系经历了从"诗画一律"到"诗画异质"的变化,其中,诗是时间的艺术,画是空间的艺术。但是,诗画表现方式的不同并不能说明它们各自功能的强弱,它们是同属于艺术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有艺术所具有的表现能力。不宜对诗和画的表现力作出强弱之分。诗和画的关系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维是盛唐时的一位艺术大师。他诗、书、画、乐无不精擅,而尤以诗才名世。人们研究王维多以绘画的角度谈其诗歌成就,而鲜有将王维的诗、画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加以比较,得其异同。本文将从王维诗和画的意境、禅理、章法诸方面具体阐述王维诗和画之共性。  相似文献   

19.
诗配画是近几年在儿童艺术教育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综合性艺术,它的诗文文字简洁、朗朗上口,绘画形象鲜明、直观易懂,二者配合,相得益彰,对儿童有良好的教益作用。好的诗配画作品诗意和画境完美结合,诗句中显现出隽永的画面,画面中蕴含着脉脉的深情,正所谓"诗情画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配画艺术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诗画相通可算是人所熟知的不易之论,这不仅有艺术圣手苏东坡“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锤定音,而且此后又为历代许多研究者所佐证。如张舜民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当代李亮则谓诗是“时空中展开的活动画片”。从艺术的各门类“异形同质”来说,这自然是言之凿凿,立论有据的。但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步步发展,理论总结的不断提高,艺术观念也在逐步演进。人们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