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偷拍”是电视记者隐匿自己的身份,运用隐藏的摄像设备拍摄并记录一般显性采访中不易获得的信息和材料的一种手段。在采访实践中,一些舆论监督的对象往往对记者有着防范心理,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公开身份就可能使正常的采访拍摄无法进行。从增强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角度看,如果要想得到真实的情况,记者必须隐匿真实的身份,使采访对象在一种不被干扰的情况下按照常态进行。因此,记者只能采用“偷拍”的手段去揭示事实的真相。但是,在法制日益健全,权利界限越来越明晰的今天,“偷拍”不仅唤起了人们对新闻伦理道德的关注,也引起了对“偷拍”的合法性讨论。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提出:在民事诉讼中,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体,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同时也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新的司法解释有条件地让“偷拍”合法化,而且对“偷拍”得来的证据由绝对否定变为相对否定。  相似文献   

2.
当摄影成为一种普及型的记录和表达手段,当可拍照手机等微型摄录设备风靡市场,当网络为照片的流传插上翅膀,“偷拍”这个向来为公众不在意的问题却日渐显山露水,甚至让人谈之色变。对于越来越多的偷拍行为,如何从法律上加以规范和约束,从伦理道德层面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日前,不少媒体或采访当事人,或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论证,为由偷拍引发的侵权等一系列问题把脉。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敏 《新闻窗》2012,(4):61-61
简单地说隐性采访就是暗访偷拍。与显性采伐相比,隐性采访部暴露记者身份,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真相,了解更多的内幕。通过隐性采访,往往能够得到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可信度高,说服力强,舆论监督作用大,所以,近几年,深受群众欢迎,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在采访中。  相似文献   

4.
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记者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偷拍、偷录或亲身感受的方式对新闻事件进行的采访.隐性采访在揭露腐败、违法、犯罪等社会丑恶行为和现象中成为一个很有效的手段,进而成为新闻媒体获得关注的“必杀技”.但隐性采访过程中侵权行为的不断发生,与程序正义的冲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争议与质疑.  相似文献   

5.
随性采访就是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意图,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事件进行的采访。在长期采访实践中,笔者对隐性采访有一些体会,现就隐性采访的优势与容易产生的负面影响谈一些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6.
电视片要好看,纪录片要真实,真实和好看加在一起,就是要拍到反映人物或事件的全过程。用电视语言讲就是要“有过程”。近些年,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观念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拍摄手段由过去的只注重导拍、摆拍,而改为跟拍、抓拍、偷拍等,使后采电视上经常看到的纪录片,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现实。正因为如此,电视界的一些精英们在拍摄一些特定的片子的时候,开始了蹲坑式的拍摄方式──等拍。笔者在“蹲坑”柏摄中有过一些成功的范例,比如,海南省武警击毙犯罪团伙头目刘进荣,湖雨抓捕贩毒人员,河南围捕杀入抢枪犯等。但更…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闻采访的越发深入与细致,舆论监督成为了一种常态。肯德基的激素鸡,金华火腿的肮脏制作环境,酸奶添加工业原料等等,这些涉及到企业和公众利益的事件,基本都不是通过相关职能部门,而是从媒体报道中揭露出来的。而这些采访,无一例外的,全都使用了"隐性采访",也就是俗称的偷拍这一形式。它区别于其他形式,往往能深入到事件核心,掌握到关键证据,由于真实的冲击,这一独特效果受到了受众的欢迎,但如何把握尺度,偷拍的伦理道德界线又在哪里?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隐性采访道德吗?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相似文献   

8.
谷雨 《新闻记者》2006,(7):22-24
“狗仔队”诞生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意大利,随着它的不断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短短50年间,真可谓“遍地开花”,在市场经济、娱乐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活跃,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最初的新闻记者从事偷拍名人的工作,到如今的社会各色人等纷纷加入“狗仔队”行业,“狗仔队”的规模越来越大,所报道事件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张莺 《新闻界》2001,(5):75-76
近年来,新闻界关于隐性采访的讨论很多,从事实际新闻工作的大都持肯定态度,而从事新闻研究的以及一些法律界人士则较为谨慎,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对隐性采访的法律和道德约束问题。本文将从隐性采访的法律依据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缺陷等方面,探讨对隐性采访的认识。一、隐性采访的概念界定及由来分析隐性采访,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秘密地采集新闻素材的采访方法。按照记者介入新闻事件的程度和方法,隐性采访可分成三种类型:偷拍偷录,比如暗访消费者投诉经历、目击破案过程等跟踪偷拍;体验式采…  相似文献   

10.
一、隐性采访的涵义及作用 隐性采访,相对于公开采访(显性采访),它指的是记者通过偷拍,偷录(录音、录像)及秘密收集(主要指文字记者)等手段进行采访从而达到获取事件真相的行为。其采访的方式包括两类:一类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涉入采访,即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新闻实践中,这两类隐性采访都经常得以运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隐性采访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满足了人们的知情…  相似文献   

11.
运用隐性采访的形式获取某些新闻事实,已是新闻媒体常用的方法。所谓隐性采访,又称暗访,是新闻记在不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录音等各种方式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通过隐性采访,记往往能得到比较真实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暗访、偷拍,产生  相似文献   

12.
偷拍偷录是一定条件下的合法采访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记者》开展偷拍偷录法律问题专题讨论,触及了当前新闻和法学理论界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实践和理论意义深远。从眼前看,这个问题的讨论将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正确行使采访权利,更好地履行舆论监督职能;从长远看,能够进一步完善新闻法制理论,推进我国法制建设。我认为,偷拍偷录是新闻工作者在一定条件下应当行使的合法采访权利。以下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一、偷拍输录某些违法行为是合法采访权利新闻工作者偷拍偷录现象,主要是在揭露违法行为报道中发生的。如果法律一概不允许偷拍偷录,受损害最大的莫过于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媒体…  相似文献   

13.
李冰 《声屏世界》2007,(9):26-27
“我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管空气。”这是《东方时空》记者偷拍到的山东一个法官霸气冲天的“宣告”,让全国的观众强烈地感受到隐性采访的震撼和真实。一时间,隐性采访成了全国电视媒体的宠儿。然而,隐性采访犹如一柄双刃剑,媒体在享受掌声的同时,运用隐性采访不当所引发的纠纷和官司也让媒体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业界和学术界,“偷拍”、“暗访”、“隐性采访”等已是个老掉牙的旧话题,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不乏其人。但是今年7月北京电视台聘用人员訾北佳携带秘密拍摄设备采用“偷拍”方式炮制的“纸箱馅包子”假新闻则着实为“偷拍”再一次亮起了“红灯”。在这一事件中,媒体的公信力在社会公众面前打了折扣,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作为新闻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实社会中已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法律定位的不确定,隐性采访又时常徘徊在掌声和呵斥之间的尴尬境地。在依法治国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尤其是面临着现在更加开放的形势,从法律上回答有关隐性采访的合法性等一系列问题,无论对于规范新闻采访行为,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隐性采访的定义及其合法性隐性采访,顾名思义,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隐性采访的成立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和三个…  相似文献   

16.
隐性采访是一个新闻伦理和新闻法律领域的老话题。卧底、暗访、偷拍,今天,当这些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媒体报道当中的同时,其中有些问题也一赢争议不断,批评与捍卫是新闻学界和新闻从业人员对它所持的两种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7.
马邵娟 《记者摇篮》2005,(1):39-39,41
《大连晚报》连载的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带着“偷拍”机——记者亲历录》长篇文学,生动记录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记者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暗访的足迹,再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读后使我颇受感动。为了把握事实的准确性和维护正义的尊严,揭露和鞭笞腐败与邪恶.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深入“虎穴”进行偷拍暗访。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已走过了五十多个年头,半个多世纪了。它走过的每一个脚步都留下深深的痕迹.有许多件事情久久不能忘记;这些历史的痕迹都有记录,不管这些记录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历史本来的面貌,但这些记录真实地记下了当时这些历史事件的表现,正如我们通常说的  相似文献   

19.
抓拍是摄影常用的一种方法。中外许多流传于世的优秀新闻摄影佳作,都是抓拍所得。抓拍的成功之作,能真实生动地纪录新闻事件的典型瞬间,充分显现新闻照片的魅力与功能。抓拍作为一种拍摄方法,确实是有生命力的。抓拍并不神秘。但作为一种拍摄手法,它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我们应该研究它。这对于掌握和运用这种方法,无疑是有益的。抓拍的基本特征在我们见到的文章中,有“抓拍”的说法,还有“偷拍”的说法。这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抓拍是个大范围,包括偷拍。偷拍是抓拍的一种。所以,在这里,我们统称为抓拍。什么是抓拍?或者说,抓拍的特征是什么?它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3点: 1、抓拍是在不干涉被摄对象活动情况下的拍摄。这是抓拍与其它拍摄方法的基本区别之一,也是  相似文献   

20.
桂豫  时明 《新闻传播》2007,(8):41-41
毫无疑问,“偷拍”已经成为今天的电视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正是“偷拍”手段的运用,使得一些正常采访根本无法得到的镜头呈现于荧屏——从江湖游医到黑心矿主,从制假造假到走私贩毒,从腐败官员到算命先生……纷纭世象、芸芸众生,似乎都在“偷拍”之股掌中。特别是在一些曝光类新闻节目中,“偷拍”被视为一个能够痛快迅速地解决问题的“撒手锏”,更是吸引观众眼球、扩大节目影响力、赢得收视率飙升的“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