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诗经》体现了我国先民们的道德审美眼光。本文试图从《诗经》中成语的角度阐述这一论点,并论证《诗经》中成语人格修养意识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许多用来起兴的事物都是原始先民的图腾 ,它们与先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诗经·风·》正反映了图腾禁忌的意识 ,在先民的思维中 ,天上的虹、电和他们崇拜的龙蛇图腾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3.
《诗经》展示了先民终始循环的时间意识——在现实中将时间拉回到过去,在想象中重现以往的人、事、物,并与眼前现实一一时照,形成一种今昔与盛衰或哀乐的对比。这种意识表现出他们对过去的神往及既往不可追之憾恨和他们对永恒生命的追求与向往。  相似文献   

4.
女性题材一直倍受文学作品的亲睐,《诗经》中就有大量为女性所做亦或是用来描写女性的诗篇,尤其在《诗经》的爱情诗中,诗篇从爱情的方向描写了女性在感情世界中的独立意识、自由意识、高尚意识和果敢意识,从而让后世读者从《诗经》中看到了当时社会强烈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有着广阔的历史渊源同时也有着深刻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经》这部古老的诗歌总集在抒发情感、反映生活的基础上,还生动地记录了先民们的生殖意识。当然这种意识很少是直接表现的,而是采用隐喻手法,通过“春”、“雨”等自然景象或“桑”、“祭祀”等社会活动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6.
诗是人类对宇宙生命本真的体悟方式,是人类生命意识醒觉的歌唱。伏羲时代是中华先民诗性醒觉的肇始,上古部落歌唱不绝的口传歌谣是诗自觉的前期积淀。伴随生命延续的劳动实践,随着夏商时代文明大幕的徐徐拉开,人的自我意识开始完全醒觉。《诗经》是中华先民自我意识诗性醒觉的标志,是中国文学伟大自觉的开始。《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生命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文学特质的确定和后世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7.
重言词是《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在风、雅、颂中,以占有多数重言词的《小雅》为代表,在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诸层面体现了远古时代精神,反映了先民的思维意识。  相似文献   

8.
重言词是《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在风、雅、颂中,以占有多数重言词的《小雅》为代表,在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诸层面体现了远古时代精神,反映了先民的思维意识。  相似文献   

9.
文学即人学,《诗经》不仅是中华先民的"生活史",更是其"心灵史"。以《诗经》中"哀"、"忧"等字作为切入点,以保罗.蒂利希的"焦虑论"作为理论工具,反观《诗经》文本,与先民生活多有契合。只要个体意识到自己可能有的非存在时都会产生焦虑感,故以此作为理论来阐释先民"焦虑"的生命意识。在《诗经》的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对生存之困顿、意义之虚无的感慨以及对道德的忧虑。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涉及到众多与先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草木意象,先民们或因草木而触发情感以咏叹,或以之为婚恋生活的寄情之物,或以之为祭祀而表达虔敬之情,这些意象在先民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诗经》草木意象的探究,可以窥见先民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情感及其表现出的时代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诗经》分类中“雅”之本义及其特点的争论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了。其实“雅”本为鸟名,音同“夏”,后又成为一种特殊的乐器名。周人常自称“夏人”,因此将自己的音乐命名为“夏”乐,体现了一种对祖先的景仰。“雅”作为一种乐器与《诗》中的“夏”乐演奏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大夏"乃古乐名,为示区别,因此改“夏”乐为“雅”乐。《孔子诗论》的出土对于《诗经》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它对于《诗》的分类依次是:讼、大夏、少夏、邦风。这就从客观上证明了“雅”通“夏”,“雅乐”即“夏乐”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2.
<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诗经>中的情诗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的爱情生活,从其"写情"的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思慕诗、婚恋诗、抗争诗、弃置诗和闺怨诗.<诗经>中的情诗以情爱问题作为表达媒介,透露着<诗经>时代初民们的女性意识,具体表现为:一是话语主体有男有女,但占据中心地位的是女性;二是互相体贴、互相尊重、融洽和谐的两性关系的描述;三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流露.  相似文献   

13.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是历代研究者研究的焦点。时至今日,它依然是《诗经》研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对《诗经.国风》婚恋诗中赠物定情习俗的分析考证,可以看到赠物是上古先民纯朴、自然的求爱方式。花草子实,儷皮美玉皆是他们传情的媒介。这一习俗的渊源应归之于此期的社会分工特点和上古的生殖崇拜。同时,也可以看到上古民间男女自由、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诗篇 ,十之八九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 ,事件和作者。两千多年以来的《诗经》研究 ,大体上是在确定诗之能指。用隶书传授《诗经》的三家诗 ,在这一方面很有典型性 ,而后来居上的古文(小篆 )毛诗又何以言外呢 !赋诗制度与《诗集传》是诗之能指的成功范例 ,但是它们带着时代的局限性。今天的人们学习《诗经》 ,既要珍惜传统 ,又要找出适合今天的时代要求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朱熹把“文体”与传统的“音韵”、“训诂”注《诗》重点并置,充分体现了他自觉的文体意识。《诗集传》对《诗经》文势相贯特点的重视,是对毛诗《传》《笺》《正义》的继承;而对《诗经》辞气的整体把握、对“温柔敦厚”的伦理意识所形成的含蓄文体风格的提倡,则是重涵养功夫的理学视野为朱熹带来的对前人的突破。有关体裁分类的辨析,朱熹引当时诗学已普遍使用的“体格”观念入《诗经》学,认为大小《雅》是对固有音乐典范的再创作,并将风雅正变与文体风格的正变关联起来。朱熹有关《诗经》的文体批评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诗经·召南·驺虞》是关于保护动物的一首诗,它反映了我国先民很早就具备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诗经.周颂》反映了周人对祖先歌功颂德和祈神降福的思想。但从《诗经.周颂》的《闵予小子》、《访落》、《小毖》三诗所反映的历史内容看,它还表达了成王“未堪家多难”的感慨。这说明周人的宗祖观念较之殷人更加丰富,不仅把祖先看作有神异特征的鬼神来崇拜敬畏,而且融入更多情感内容。周人的宗祖感情更人性化。  相似文献   

18.
从《诗经》看先秦理性精神的发展和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性质上讲,《诗经》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是记录先秦时代理性精神发展演变的重要历史文献。《诗经》三百余篇作品中反映了人对“天”的认识,人对祖先的认识,以及人对自我的认识。三者既是《诗经》表达理性认识的三个重要方面,也同时呈现出《诗经》所承载的理性精神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诗本义》对《诗序》的批评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以敏锐的眼光和大胆的疑古精神,发现了<诗序>本身存在的自相抵牾等问题,否定了传统的子夏序<诗>的说法,发宋人疑<序>之端,打破了汉代以来<诗经>研究的日趋僵化局面,对后世的<诗经>研究影响深远.但由于自身和时代局限,欧阳修对<诗序>又颇多回护之辞,这一矛盾也是造成<诗本义>在后世名声不彰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诗歌的“代拟”艺术萌芽于《诗经》,至屈原《九歌》而进入艺术表现的成熟阶段。《九歌》的结构,适应祭祀程式特点,有“叙赞式”、“对唱式”、“寻觅、纪行式”之拟写变化;《九歌》表现神鬼情状。拟写了情景交融的环境氛围,各具风神的衣饰扈从、维妙维肖的神态、心理;《九歌》“代拟”语言风格多样.切合所祭神灵的身份与特点,再现了奇幻的神灵世界。屈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代拟”艺术作出了巨大的开拓和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