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超越教材”、于永正的“教学艺术来自对教材的准确理解和把握”,都曾经引发我们深刻的思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仅仅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一种理念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但是,走进实验教师的课堂,不难发现“教教材”的依然大有人在,我们不禁要问:“超越教材”,为什么如此艰难呢?  相似文献   

2.
仲崇柱 《青年教师》2005,(12):51-52
新课程的教材观强调教材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为此,实施新课程必须让教师从教材中走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高度去看待和处理教材。同时随着人们对教材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空间越来越大。教师处理教材的策略水平,不仅是教师基本素质、教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成为教师能否适应新课改、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直接反映。笔认为.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处理应做到“五化”: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改革精神感召下,艺术教师应当打破"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念,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方式,让艺术教育教学突破教材与课堂的限制,从而提高艺术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思考艺术综合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的教师素质结构和重艺轻技等问题,发现只有教师加强学习,发挥特长,践行艺术课程培养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最终目的,才能让自己和学生共同在新课程中成长。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虽然它们都是通过“美”去打动人,可在过去,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学科。在新的课程背景下,艺术教师应该适时地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利用艺术学科的整体优势,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通过不同的感官让学生去感受、想像、创造艺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案必须适应教学由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的转变,以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新课程呼唤大批个性教案、创新教案、实用教案。一、新教案特征双主体性。传统教案的主体是教师,由教师设计,由教师编写,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确实有帮助,然而学生却被完全忽略了,教案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产物。新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特别是关注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生为本,发展为本”。由此可见,新教案必须让学生参与。一份好的教案必然是师生相互沟通、…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真正实现了“一纲多本”。不但不同的学校可以选择不同的教材,就是同一所学校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也可以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材。这给了学校、教师多种选择,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正所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  相似文献   

8.
起动于世纪之交的我国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是中国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培育创新人才,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决策。其深远意义远远超越了课程与教材的范畴。然而,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基点在课堂。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和进步,新课程理念就无法落到实处。于是,对于处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较为关切的便是对新课程、新课堂的探问。正因为课堂是教师永远的情结,课堂教学的奥秘又怎么能不让教师“千万里,我追寻着你。。”新课程理念在新世纪的创生,为我们照亮了迷径。原来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人文的;不仅是传…  相似文献   

9.
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全新的艺术教育走进校园,走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艺术教师们体会到新课程教学,教材“活”,教法“活”,学法“活”,评价“活”。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实现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0.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其目的是为了更富有实效地开展教学,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决不仅仅局限在对教材的适当改变,需要有更高、更宽的眼界和统领把握学生、教材、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的课程意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耍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更要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只有在实践中较好的落实了新课程理念,才能算是真正理解。“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叶圣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实现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以及学生发展之间的有效联系,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最近通过听课发现,某些教师在如何处理教材这一问题上尚须一场艰苦的“蜕变”,才有可能达到新课程设计者的期望。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是“既要备课本又要备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研究与传统教材有了很大变化的新教材,又要了解学生对新课程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师要花大量心思琢磨怎么个‘用’。新课程要求更新教学手段,教师就要学会使用多媒体做课件,还要动手制做新教具。新课程要求:课堂不能“满堂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把这些想法贯穿在备课中,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于是也就确‘了以下几点浅显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宁夏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已两年了,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艺术和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面都有新的目标和要求。可以说,新课程使学生、教师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但伴随这些变化,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教师反映,面对过于活跃的学生,在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上三维目标的处理上都显得比较困惑。面对这些现象,在新课程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好课”呢?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实验以来,全新的课程理念及课程设置让历史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课程的教材结构、新课程涉及史学新成果的应用等,均有无所适从的感觉。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怎样才能胜任新的角色呢?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呢?作为一名历史新课程实验的实践者,以下是本人的一些初步的体会与感触。  相似文献   

14.
赵春燕 《陕西教育》2007,(10):20-20
综合性艺术课程是在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综合性艺术课程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强调艺术教育的创新精神,打破传统艺术分科的界限,在艺术学习和艺术实践中,注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及艺术领域与其他非艺术领域的融合,知识技能与人文主题的结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高中历史教师因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教材方面狠下功夫,底蕴十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化教学行为,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高中历史教师若不转变教材观,还死抱着传统教法不放,可能会落伍于课程改革大潮。那么,高中历史教师怎样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呢?这既是摆在我们每位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也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笔者近两年在参加国家级课题及“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研究”实验、及我校初中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中,进行了大胆探索、有益尝试。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高中历史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艺术教师素质与培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宏桃 《教育探索》2003,(10):106-108
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因素在于教师。艺术教师面对新课程,应特别重视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具备丰厚的人素养、较强的综合艺术能力、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较强的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加强现有音乐、美术教师的培训工作和高校本专科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提高艺术(音乐、关术)教师的整体素养,是新课改得以推进、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两年多的调查表明,用教材教和教教材仍然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传统课程重视“教教材”,教师的创造力受教科书限制。新课程则提倡“用教材教”,即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一、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学习的兴趣 课程内容是吸引学生发现学习、主动学习的关键。内容丰富、有趣会触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从目前大学的艺术课程来看,侧重于艺术欣赏教学,但并非所有学生都有兴趣进行书面的或理论性的艺术欣赏活动。而对于艺术实践课程如绘画之类都仅限于在艺术兴趣小组开展。在新课程实验基地学校,一些艺术教师通常不用教科书,或者只是把教科书作为参考,开发校本课程。因此,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内容是否吸引学生兴趣就十分关键了。而在欣赏课中结合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调动课堂学习气氛的方法。根据观察,学生尤其对动态互动性强的多媒体图片相当感兴趣,配上声音能起到刺激感官的效果。学生也能通过这种互动性的教学培养艺术的兴趣,继而对艺术学习产生探究欲望。根据长期观察,绝大多数大学生特别热衷于卡通漫画,笔者发现只要某节课的内容以动漫为主,必定受到学生的欢迎。虽然,艺术课的内容并不能完全以学生的兴趣来设定,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兴趣爱好是激发他们主动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刘素芬 《福建教育》2003,(11B):14-15
当前课改提但是的赏识教育受到大家的认可和广泛实践,正面奖赏被广泛用于教学与管理,于是处罚似乎与新课程格格不入了。其实处罚作为抑制学生错误行为的手段还是很有必要的,问题在于教师的处罚对人还是对事,是只为了纪律还是为了学生,以及处罚得是否恰当和适度等。教育是一种艺术,处罚同样是一种艺术,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  相似文献   

20.
从2000年起,我国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方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课改",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融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课程就是在这场课改中应运而生的一门全新课程,长江文艺出版社(注:下文简称为"长江版")出版的艺术教科书是这一门课程的重要载体。通过该教科书十年实验的总结,分别论述教材的形成、教材的实验过程、实验效果以及实验的反思等,对我国综合艺术课程后续的实验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