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瑞那夫人爱上了于连,而强烈的阶级意识阻止于连去爱瑞那夫人;其次是于连为了报复和反抗德·瑞那先生以及上流社会而去占有瑞那夫人,最后才是真挚的相爱;于连与玛特儿的关于是一种斗争、征服和占有,主要是为了反抗贵族阶级和等级制度。以往把于连与瑞那夫人和玛特儿的关系看作是为了金钱和权势向上爬而勾搭、诱惑她们,这恰巧是当时教会以及上层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德·瑞那夫人是法国作家司汤达长篇小说代表作《红与黑》中塑造得较鲜明的一位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三大长篇小说之一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同名主人公。两位大师笔下的这两位女性形象,虽然由于作家国籍不同,社会体制的发展阶段不同,社会风俗不同,作家笔下不可能出现完全雷同的人物形象,但以他们对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的理解,作家笔下的两个女性形象,也就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有人认为德·瑞那夫人就是法国的安娜·卡列尼娜。首先,两位女人公的形象都是在作家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中塑造出来的。司汤达…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红与黑》中于连对德.瑞那夫人和玛蒂尔德的两段爱情分别作出评述,从而比较得出: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爱情属于感性的激情之爱,对玛蒂尔德的爱情属于理性的虚荣之爱。  相似文献   

4.
斯丹达尔立足于复杂多样、变化异常的社会现实,以现实主义文艺观为指导,突破古典主义清规戒律,在人物描写方面开辟了新路,成功塑造了德·瑞那夫人等几个内涵丰富而性格各异的贵族妇女形象。其中对桑塞维利纳公爵夫人那种种复杂矛盾心理写得尤为细腻感人。斯丹达尔笔下的人物,虽性格复杂矛盾,但每个人物都贯串一个性格核心,主体性格和各性格因素关系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5.
德·瑞那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幸福生活的背后隐藏着家庭妇女生活的悲剧.本文从四个方面剖析了悲剧的起因,希望能给现代女性以爱情启示.  相似文献   

6.
一 聚焦蜡烛形象,读出紧张氛围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这半截蜡烛非同一般,谁能谈谈对这半截蜡烛的认识? 生:这半截蜡烛内藏有绝密情报. 生:它关系到情报站的安全. 生:这半截蜡烛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生命安危.  相似文献   

7.
《商洛学院学报》2016,(5):21-24
一个流传在西方上百年的亚洲人形象蝴蝶夫人,对其最好的评价就是"脸谱化"。蝴蝶夫人是由多部文学艺术作品共同塑造而成的,且是不断变化的。蝴蝶夫人最早源自于法国彼埃尔·洛帝根据自己在日本的经历写成的日记体小说《菊子夫人》。《菊子夫人》是一部涉外题材的作品,属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范围。以形象学为理论依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洛帝在作品中塑造的异国人形象艺伎菊子夫人,代表着注视者西方对日本女性的看法:日本女性是庸俗的不贞洁的。洛帝在作品中引导了这一集体想象物。  相似文献   

8.
在《包法利夫人》的女主人公身上,我们看到了烂漫幻想与残酷现实的不可调和,而从三个男性人物形象身上,我们则能看到人性中平庸和懦弱的一面。本文借分析《包法利夫人》中的三个男性形象,力图探究他们是如何使包法利夫人一步一步的走向堕落的深渊。  相似文献   

9.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一部短篇小说,文本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在短短一个小时之内的心理活动与变化,深刻地给我们展示了自由对她的意义以及婚姻给她带来的束缚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局.本文将探讨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背景,并且将从小说的一些细节来分析婚姻对女性是枷锁这一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0.
《诗经》邶、鄘、卫三风记叙和塑造了较多女性形象,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可以看到卫庄公夫人庄姜、卫宣公夫人宣姜、许穆夫人等几位王室女子或诸侯夫人相对真实而丰满的形象。此外三风还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群体形象,这些女子或热情活泼,或意重情浓,或心志坚定,或见高识远,可以说是女性形象的一次集中写照。邶、鄘、卫三风以较多的诗篇给女性以相对集中的写照,非常有利于我们了解西周春秋时期的女性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1.
作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自问世以来吸引了众多论者的评说,焦点大多集中在悲剧的主人公麦克白的身上,对剧中的另一主要人物——麦克白夫人着意不多。而且在评析麦克白夫人时大部分论者都将其形象定性为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表现了人性的罪恶的一面,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因素和罪魁祸首。但是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麦克白夫人也许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至少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麦克白夫人身上同样有着女性的善良、脆弱,她的残忍、无情也是有本而来,并非其天性。在悲剧的开始,麦克白夫人的表现构成了她丈夫…  相似文献   

12.
作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的《麦克白》,自问世以来吸引了众多论者的评说,焦点大多集中在悲剧的主人公麦克白的身上,对剧中的另一主要人物——麦克白夫人着意不多。而且存评析麦克白夫人时大部分论者都将其形象定性为一个残忍、恶毒的女人,表现了人性的罪恶的一面,是导致麦克白悲剧的直接因素和罪魁祸首。但是通过对文本的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麦克白夫人也许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至少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麦克白夫人身上同样有着女性的善良、脆弱,她的残忍、无情也是有本而来,并非其天性。  相似文献   

13.
普罗米修斯是欧洲文学中的重要的一个多重组合的艺术形象,欧洲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使得不同作家笔下的普罗米修斯形象有所不同。而这一演变过程,却折射出了西欧的历史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呈现出不同作家的思想艺术观念和这一形象的內在精神。我们从文化变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探究它,对我们学习和认识欧洲文学,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爱玛和包法利夫人这同一人的两个不同称呼作为切入点,在拥有女儿、包法利夫人、妻子、情人、一个独立的女性这些身份中,去探讨女主人公在不同时期、不同身份下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5.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赠内诗的诗人,他突破了以往赠内诗中妻子形象模糊难辨的藩篱而塑造了温柔娴雅、忠贞不渝的许氏夫人及患难相扶、爱访道求仙的宗氏夫人形象,使得诗人的妻子形象从男性诗人形象的阴影中走向台前,展现其妻子独立的精神价值和人格力量。当然,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看,其赠内诗中的妻子形象是李白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对象化表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挫败感与失落感。李白的赠内诗对唐代其他诗人的赠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使赠内诗这一爱情诗逐渐走向成熟定型。  相似文献   

16.
如果一场大火把你毕生的积蓄化为灰烬,你肯定会为之悲痛欲绝。但在八十多年前,一场大火吞噬(shì)着一位老人的科学试验室和他毕生的研究资料与财物。但他却从另外一间屋里叫出了夫人和孩子。他高兴地对夫人和孩子说:“看那,也许我们这一辈子只能见到这一次。”这是一个疯子吗?  相似文献   

17.
一聚焦蜡烛形象,读出紧张氛围师: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这半截蜡烛非同一般,谁能谈谈对这半截蜡烛的认识?生:这半截蜡烛内藏有绝密情报。生:它关系到情报站的安全。生:这半截蜡烛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生命安危。师:文章中有一句话直接点明了这半截蜡烛的重要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句话并画出来。(生浏览、标画、交流,出示句子)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师:请大家读读这句话,想一想应该怎样通过朗读表  相似文献   

18.
欲望的悲剧     
范永梅 《学语文》2011,(3):64-65
这段时间,重新阅读了经典名著《包法利夫人》和《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我用比较文学的理念和方法重新回味和研究这些名著,感到又是一重山水一重天。下面我围绕“欲望”这一中心词重新解读这两部作品。一、欲望——重新解读作品典型形象这两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是两个女性:艾玛及查泰来夫人即康妮。  相似文献   

19.
尽管简·爱总是被看作一个经典的自信坚强的形象,她毕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她的思想和情感复杂而又时时发生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简·爱得知罗切斯特夫人尚在人世之后的想法和行为,来得出结论:简·爱在自信和坚强的同时也充满了自卑和柔弱。然而,正是有了这一份自卑和柔弱,简·爱的形象更为丰满,她对平等和真爱的追求也更加彰显了其超越时代超越性别的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年级的孩子正在学习"Mr.Mrs.和Miss.",费尽口舌讲解之际,有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你看这个"S"像个漂亮的发夹,"Miss."是小姐,她爱臭美,戴了两个发夹;"Mrs."是夫人,她有一点臭美,带一个发夹;"Mr."是先生,他一点也不臭美,他不带发夹。这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发言。就简简单单的一个比喻,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童真的世界,让我们生动形象的看到了三个词在词形上的区别,加深了我们对这三个词的理解。这也是一个让人惊喜的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