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新化运动的冲击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必然走向灭亡,走进坟墓,《家》中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人物形象:掘墓人-幼稚而大胆的叛徒觉慧,孤独无奈的守墓人觉新,已走进坟墓行将就木的墓中人高老太爷,善良无辜的殉葬品鸣凤、梅、瑞珏等,通过这一系列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对种族问题的关注是福克纳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小说《坟墓的闯入者》中的路喀斯·布香是福克纳最具确定意义的黑人形象。本文通过分析路喀斯这一人物形象,探讨了福克纳如何通过对黑人形象的刻画来完整、全面地反映美国南方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携手·幸福     
听说过一句骇人听闻的话:婚姻是爱情的 坟墓。坟墓?那为何有如此多的人为了玫瑰钻 戒而乐此不疲,莫非都在体面地自挖坟墓?我 曾经问过父母真的有如此恐怖吗?他们笑笑: 小屁孩儿,你懂什么! 随着年岁渐渐长大,书刊、报纸、电视,给  相似文献   

4.
曹爱清 《辅导员》2015,(9):27-29
连环画,也被称为小人书,成年人并不陌生,那一幅简单勾勒的图画,配上几十个文字,薄薄的几十页,勾勒出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今,曾经伴随着几代人走过童年的连环画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00”后的学生们也加入到阅读连环画的行列中。随之而来的是连环画的导读课究竟应该上什么?应该怎样上呢?带着这些问题,在《走近连环画》一课的实践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通过构建真实的儿童课堂,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5.
改编自巴金同名小说的新版电视剧《家》,在叙事主题上以爱情作为主旋律,解构了以往的封建旧礼教,这主要体现在觉新和觉慧两个人物形象上,本文从觉新、觉慧入手,重点阐释2007版电视剧《家》在主题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连环画,也被称为小人书,成年人并不陌生,那一幅简单勾勒的图画,配上几十个文字,薄薄的几十页,勾勒出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故事,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今,曾经伴随着几代人走过童年的连环画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00”后的学生们也加入到阅读连环画的行列中.随之而来的是连环画的导读课究竟应该上什么?应该怎样上呢?带着这些问题,在《走近连环画》一课的实践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通过构建真实的儿童课堂,让学生在真思、真读中感悟、收获真正的快乐. 一、访谈前测中寻真问题  相似文献   

7.
名人就是与众不同,即使生命垂危或走进坟墓也会别具一格,不信请看下面墓志铭上的一个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简论巴金《家》中的觉新性格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金《家》中觉新这一人物形象,具有矛盾而又复杂的性格特征。觉新生长在一个陈腐的官僚地主之家,深受封建思想、封建意识的浸染和桎梏;同时他处的时代又是五四运动之后,各种新的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因而形成了觉新这一人物形象的矛后面和复杂性,即诚实、善良、懦弱、驯顺、屈从、忍受、反抗等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9.
觉新,是巴金的《家》里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性格异常鲜明、血肉极为丰满的一个。在长篇小说《家》中,觉新是一个为旧制度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  相似文献   

10.
《源氏物语》以其耀眼的艺术光彩和不朽的艺术魅力在日本文学史上乃至在世界文学史上竖起了第一块长篇小说的丰碑。女作家紫式部在这部长篇巨制中以其多彩的画笔,真实地描绘了平安时代上层贵族社会的生活画面。作家不仅成功地塑造了光源氏这一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围绕着他的情场生活,呈辐射状地创造了一系列性格独特的妇女形象。这一女性群体,尽管性格各异,可是有着共同的悲剧命运,蕴含着极为深刻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11.
王攀 《文教资料》2012,(25):23-24
新感觉派作家所创作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和同时期文坛主流所创作的人物形象相较,显现出极强的另类感。他们或是具有世纪末情绪,或是有着二重人格,可以说,这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出现触及了当时中国文坛的一些盲点。依据不同的特征可将这一系列人物形象分成两类:世纪末情绪体验者和具有二重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12.
梦中故国     
读余光中的《乡愁》,只觉一股浓浓的惆怅萦绕于心。船票、邮票、坟墓、海峡,这些朴素的意象将异乡游子的心境表露得真切感人。时光流转,人们对故土的印象或许已渐渐模糊,但落叶归根的意愿,已如深壑一般纵横在心。  相似文献   

13.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最具写作特色的代表作.她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幽默和诙谐的笔调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特别是对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成功塑造,体现了奥斯丁在婚姻问题上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4.
梦中故国     
读余光中的《乡愁》,只觉一股浓浓的惆怅萦绕于心。船票、邮票、坟墓、海峡,这些朴素的意象将异乡游子的心境表露得真切感人。时光流转,人们对故土的印象或许已渐渐模糊,但落叶归根的意愿,已如深壑一般纵横在心。  相似文献   

15.
长久以来,对于《家》中觉新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研究者们从各个角度予以阐释,且争论不断。本文试图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父母亲角色的缺失这一情感角度,分析觉新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同时又是高考必考内容,而鉴赏小说中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让小说中的人物"走进"课堂,是解读小说的关键。本文试从塑造小说形象的方法及鉴赏规律着笔,让小说中的人物"走进"课堂,力求识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7.
新学期伊始,开展教研活动,听课、评课是不可少的。走进A教师的课堂,方知这堂公开课要讲授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著名小说《变形记》。诺大一篇课文,一节课时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我没有多想,相信老师的功底。只见A老师神情自若,检查了一下学生预习情况,便讲开了,从文学流派讲到作品的情节线索,从人物形象讲到作品的主题,条条款款,委委道来,颇有章法。一节课下来,教师学生皆大欢喜。听课后评课,我没有太多的溢美之词,只讲了两点印象,一个建议。两点印象:第一,教师功底好,特别是文学功底好,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第二,教…  相似文献   

18.
郭尧  刘腾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36-138
在鲁迅的作品中,“坟墓”这个意象频频出现。对于鲁迅来说,这一意象中包含着两大主题信息——“埋葬”和“留恋”,这两种共存的情感在鲁迅作品中有明显体现。通过解读鲁迅创作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心路历程,对鲁迅作品中“坟墓”这一意象进行具体分析,可以挖掘出鲁迅作品中一系列“坟墓”意象传达的关于生命、生存的意义和苦闷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平 《大连大学学报》2002,23(3):109-112
圣经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女性人物形象 ,表现了古代以色列民族的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道德观。女性人物形象研究是完整地认识、理解、欣赏博大精深的圣经文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形成的监察制,是世界古代史上发展最完备的监察制度。从秦代的御史制度算起,到清代的都察院制度,它伴随了整个封建社会,并同它一起走进坟墓。近年来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人们热衷于介绍它的完备和历史悠久,却很少思索这种“无所不纠”的政治保障制度为什么不能保障封建制度的自我完善,为什么不能推动我国社会向正常道路发展和过渡,为什么不能向更高级形态的权力分工和制约制度转化等一系列问题。认真探索这些问题对全面评价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