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委婉语用自己独特的词汇和方式来展开对事实或感情的轻描淡写,其经常采用模糊语言来指称令人不快或可能伤人感情的事情,道出不够尊敬或粗俗难耐的话语。它们在言语交际中具有“润滑”、“储存”、“避讳”、“礼貌”和“掩饰”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突然觉得这场突如其来的春雨雨变得可爱起来了!”其实,可爱的不是春雨,而是春雨中的人:战胜“自我”的“我”,有爱心的大姐,还有许多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人们。作用细致的笔写了“我”站在春雨中的所见、所思、所感,感情真切,特别是“我”内心的变化很自然,读来令人发出会心一笑,看完这篇作,你一定也被这场温馨的春雨打动了吧?[编按]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场早春的暖雨,是一场令人赏心悦目的多情雨。在“一个阴霾的日子”,她突然来了,“使人聚然感到一股复苏的暖意”。这暖雨“治愈”了“我们对春天无比饥渴的强烈感情”。多么及时,多么富有感情。这和杜甫笔下的春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足以让人全身湿暖!  相似文献   

4.
语言有感情色彩,词语有褒贬之分。“褒义词”用来表达“褒扬”之意,“贬义词”则用以表达“贬斥”之意。然而,语言是鲜活的,是千变万化的,是在人们不断运用与创造中发展的。你看,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意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往往使语言幽默含蓄,生动有趣,令人耳目一新,产生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小作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撷取材料:一是送药,二是开窗。房东大娘对“我”一片关爱,而“我”却抱有偏见,嘲讽提防,为什么?感情的亲疏左右了认知。好在真情的浇灌终于开启了我的“心灵之窗”,“我终于知道疏远的感情多么影响认识一个人、  相似文献   

6.
大火     
李扬 《现代语文》2004,(6):18-18
一场大火,烧死了好友,烧裂了“我”的心。“我”和四毛的感情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是啃成菜、吃番薯也算“大吃一顿”的兄弟。这种感情是纯真的,是无任何功利目的的,这也就是最长远的感情。文章对四毛着墨不多,却生动地把一个贫苦儿童的生活和不幸遭遇写了出来。作者为我国香港作家。  相似文献   

7.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父亲喂上那边月台”的情景,特别是那一连串蹒跚动作的描写,把父亲“怜子”的感情全部凝结在苍老、笨拙的“背影”之中,令人动容;  相似文献   

8.
这篇习作记述的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从失去毋爱到重新获得毋爱的一段特休的感情经历。习作者比较成功地运用了渗透感情的叙述方法。在文章的前半部分,通过三个典型细节,真实地描写了自己失去毋爱、渴望幸爱的心情。接着,从看似平凡的衣食等日常琐事中选取一个个富有生活情味的小镜头,集中刻画了一个可亲可敬的后妈的形象,细致地表现了“我”的感情变化过程。特别是写“我”与后妈相处的四个场面:由“不肯叫她‘妈妈”,到“只冲她一笑”,由欲喊又没喊,出口到勇取地喊声妈妈,“一头扎进她的怀里”,感情层层推进而又含蓄深沉,文笔跃宕有致而且颇具情趣,读来不能不令人动情。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16,(13):26-29
“心灵鸡汤”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蕴含正能量.可以怡情,亦可移情;遇到挫折、心情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 “反心灵鸡汤”是用来反讽内容陈词滥调,过于功利或空乏,令人麻木的“鸡汤”文章. 有一天,我在看某名家写的书,一位“饱读诗书”的朋友对我说:“你不觉得这位名人很做作吗?”是的,又怎样,我就读他的书.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新词语更新的速度常常令人目不暇接。“感情帝、文学帝、英语帝、电脑帝、真相帝、音乐帝、配音帝、预言帝……”即使是“骨灰级”网民,遇见这些新词语也可能会感觉有些“不明真相”。  相似文献   

1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以自己对自然独具的感情能力,创作了别有诗意的自然颂歌,从而“构成了英国自然主义最令人赞叹的发展阶段之一”,他的诗歌也成了“英国自然主义最美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12.
语言有感情色彩,词语有褒贬之分。“褒义词”用来表达“褒扬”之意,“贬义词”则用以表达“贬斥”之意。然而,语言是鲜活的,是千变万化,是在人们不断运用与创造中发展的。你看,有时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意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往往使语言幽默含蓄,生动有趣,令人耳目一新,产生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效果! 魏巍《我的老师》情文并茂,韵味隽永,师生百读不厌。文中写道:“……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  相似文献   

13.
我“反复”是修辞王国的正式公民。为了帮助作者强调某种意思,以便充分地表现人物的品质,表达思想感情,我常常有意地重复某一句话或某一个词语,以使课文的中心更为突出。下面就举例来说明说明我的作用:1.我能深化文章的中心。如《一定要争气》一文中,我多次强调“一定要争气”,突出了童第周为国争光的决心,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2.我能充当感情的线索。如“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难忘的一课》)这个句子在文中先后出现三次,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我又充当了感情的线索。3.我能刻画人物的形象。如《黄继光》一文“啊,…  相似文献   

14.
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辞发”,学生读文章则是“披文入情”。阅读教学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知语言文字,而后经过形象再造,使文章刻画的形象呈现在头脑中。这样学生就能进入课文所描述的艺术境界,领会到文中语句的精妙,领略到文章的情趣,真正达到“物我同在”、“人我同在”、“我在情境中”。受到这种情景的触动,必然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从而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仅有理性思维是不够的,还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感情和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共鸣。学生入情入境的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在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关系上,列强入侵的耻辱令人不堪回首。那么,如何看待这期间清政府的外交政策呢?我以为许多人带着纯朴的“民族感情”,把问题简单地笼统地斥责为清政府的“腐败”“卖国”是不足以服人的。事实上,在对外关系上,中国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  相似文献   

16.
一、质疑入情 :出示课题 :鸟情。(理解课题的意思 :鸟情 ,即鸟的感情。)鸟怎么会有感情?与谁有感情?为什么会有感情?读读课文你就会知道了。二、初读悟情 :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 ,要求读通课文 ,并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初步感受“我”和小鸟之间的感情。三、精读品情 :1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说说鸟与谁有感情?2 默读课文 ,找出表现“我”和“小花”感情深厚的句子 ,认真读一读并圈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3 结合学生讨论 ,主要抓住以下几句话体会“小花”对“我”的感情 :(1)它常常伴我左右 ,和我玩耍。(2)暑假开学后的第一…  相似文献   

17.
由于都市“快餐式”的生活节奏,人们都变得麻木而冷漠。令人惋惜的是,据称当今世界唯一尚有“感恩之心”的罗伯特先生于近日寿终正寝。为了避免人类因自身感情的原因而遭受灭顶之灾,联合国特委托本实验室对“感恩之心”进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对世人加以忠告。  相似文献   

18.
近来,媒体批评 “应试教育”的声音不断,有的甚至再次喊出要“救救孩子”。但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反映平淡,和之甚少,好像有点谈不拢。大家的感情、认识和态度为什么不一样呢?我想,除了各自面对的实际问题不同以外,恐怕还有一个界限不清的问题,即没有划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界限。因而应该批评什么,坚持什么,大家在议论时的所指可能并不是同一对象。试想,如果把应该坚持的做法当做“应试教育”去批评,那怎么能令人服气呢!相反,有些做法确实是“应试教育”那一套,但硬是不认识,不纠正,还不让批评,那也是不能令人同意的。所以,在讨论怎样摆脱“应试教育”影响的问题时,首先应该划清一些界限,明确和统一论题。这样,大家才能谈得拢,求得一致的认识,心情舒畅地去纠正错误做法,坚持和发扬正确做法,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教师始终紧紧围绕“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个文章的“魂”,采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表演、想象、质疑、讨论等,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境,让他们品味作者的感情,随着文本中的“我”一起去享受桂花香、摇花乐、品花乐,感受浓浓的思乡情。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文本中的“我”与教室里的“我”心灵相通,合为一体,彼此融合、吸纳、认同,最终真正读懂了“令人魂牵梦萦的桂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确定和发挥,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同生共振。  相似文献   

20.
感情真挚是近年来高考特别提出的,是高考作文的重要要求。人常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若想打动人、感染人,就要挖掘内心深处的灵魂,抒发内心深处的真情。“感情真挚”就是要求考生在作丈中能够自发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情感的流露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以我手写我心,写我见,写我闻,写我想,写我感,用自己的心灵之火去点燃别人的心灵之火,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或夸大感情,无病呻吟;或编造情节,矫揉造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