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顾振华  达人 《新闻界》2000,(2):47-48
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观点 ,“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是由百分之二十的关键人创造的。”在许多地市报中 ,人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一家报纸大多数的获奖作品是由一部分骨干编辑、记者拿到的 ,大多数的广告创收是由一部分尖子人才完成的 ,这些骨干编辑、记者 ,这些尖子人才就是新闻单位的“关键人”。襄樊日报在努力创办一流报纸的过程中 ,创造性地采取激活“关键人”的办法推动报社的发展 ,进而造成全员竞争的氛围 ,以好的机制搅活“满池水” ,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着力造就一支跨世纪的高素质新闻队伍 ,为新闻事业的发展不断注入着强…  相似文献   

2.
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观点,“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是由百分之二十的关键人创造的。”在许多地市报中,人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家报纸大多数的获奖作品是由一部分骨干编辑、记者拿到的,大多数的广告创收是由一部分尖子人才完成的,这些骨干编辑、记者,这些尖子人才就是新闻单位的“关键人”。襄樊日报在努力创办一流报纸的进程中,创造性地采取激活“关键人”的办法推动报社的发展,进而造成全员竞争的氛围,以好的机制揽活“满池水”,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激活“关纪人”打开局面1994年,襄樊日报社一度陷入困境,由于机制…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份由无能总编无能编辑无能记者办的无能报纸!”(2002.4.25《羊城晚报·焦点新闻》)它指的是《长治日报》怯于监督、观望等待、官气十足的工作作风。如此严厉批评一家地市级党报的 ,是山西省长治市委书记吕日周。然而 ,对这个“无能报纸”的恶谥 ,并把“无能”的帽子扣到报纸总编、编辑、记者头上 ,我以为有些过分和委屈。总之 ,就舆论监督问题来说 ,报纸之所以显得“无能” ,主因不在总编、编辑、记者无能 ,他们有太多的无奈。粗粗想来 ,我试述无奈三种 :缺乏法律强大支撑的无奈。国外的报纸敢说敢登 ,并不是总编、编辑…  相似文献   

4.
席文举 《新闻界》2005,(5):7-11
三、对报纸产品设计者的要求 现在的报业人才队伍,能做新产品设计的人很少,大多数是采编人才,或采编管理人才.设计人才与采编人才、采编管理人才的不同,一个是产品的设计者,一个是产品设计的执行者.许多优秀的记者编辑,是稿件的采编高手,对报纸的版面栏目等零部件的设计和改进也可以提出很好的意见,但对宏观设计就可能找不着北.所以,一定不能将两类人才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5.
彭森 《新闻知识》2007,(7):44-46
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崛起,让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感受了空前的压力。自2005年以来,关于报纸要消亡的各种言论不时泛起,到2006年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甚至让相当一部分已经走上下坡路报纸的编辑记者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前景。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行业集体内省的非常时期。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副刊编辑、新闻素养,这两个看似关联度不大的概念有什么内在联系吗?毫无疑问,报纸是新闻纸,在新闻与文化相互渗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新报业、新媒体时代,每一位报人都不应当是新闻的观望者,而应当是积极的参与者.作为报纸策划的骨干、中坚力量,编辑还应当是新闻的引领者.副刊编辑在引领行列中又岂能置身事外?驾驭新闻,同样应当成为副刊编辑的看家本领.  相似文献   

7.
<正>网络已经成为报纸记者不可或缺的工作伙伴和最大的新闻资源之一。网络时代需要更明智的头脑和更自觉的自我再教育,其目的是成为复合创新型人才,更从容地应对网络的挑战。记者素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格里高利·法弗里在担任美国报纸编辑协会主席时说:记者是"一群热爱语言,一直精益求精、心怀敬畏地使用它的人,他们吃苦耐劳,并随时准备被闹钟叫醒。"在网络时代,对每一位记者的要求更高。美联社录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记者在转型.在怎么转型呢? "文革"时代的记者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大都以当一名称职的宣传员为己任. 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报纸大都对开4版,一天容纳不了多少新闻稿件.许多新闻从业者以社会守望者为己任,追求当专家型记者.采访收集新闻材料反复比对.写作编辑稿件精益求精,不少记者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和政府决策的智囊人物.新闻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高,.报纸上是这样说的".是那时候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媒体文字的报纸是在文字编辑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协同的,记者写的文章由编辑来修改,然后由责任编辑去承担和发布,再由中签编辑签样,这一系列的协同就是在稿纸上完成的,后来就是在计算机上完成。一个记者或者编辑,一天工作能写一万字一定是很优秀的,但如果要求一个记者写十万字,并配十万个图片,人  相似文献   

10.
马全应 《青年记者》2006,(14):39-39
报纸刊发的新闻是经记者加工呈现给受众的,新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记者的印记,这是正常现象。然而,笔者在编辑稿件、阅读报纸时发现,有的记者仿佛在新闻稿中“刻意”表现自己,不恰当地存在于其作品中。这种情形往往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接受,也降低了新闻的品位。笔者愚见,记者  相似文献   

11.
谈编辑的素质汪海燕一张好报纸、一篇好文章的出现,人们所赞不绝口的总是作者的才华,记者的出色。有多少人知道是谁编辑的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些报纸的制作过程中流下了多少编辑的汗水,融进了多少编辑的智慧?编辑的工作是为作者、读者服务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一些人的眼里,做报纸副刊编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需将别人的成品拿来,用红笔在上面圈圈删删,就大功告成了.然而,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做一名合格的报纸副刊编辑,绝非易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些报纸副刊编辑,很多人成了大家、名家.<申报>、<大公报>等报纸的副刊在全国具有难以替代的影响力.这些报纸的副刊,对正刊来说,所起的已不是绿叶衬红花的作用,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独放异彩.一张报纸的副刊能办到这种程度,当然是编辑的功劳.只有高素质的编辑,才能办出让读者喜爱的副刊.  相似文献   

13.
一张报纸的出版,从新闻的组织策划,到记者的采访写作,到编辑的编审修改,到最后的排版印刷,是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报纸版面主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是新闻报道的"设计师",是新闻稿件的"质检师",是报纸版面的"美容师"。本文根据笔者从事编辑岗位的实践经验,谈谈新形势下报纸版面主编的主要职责,以及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  相似文献   

14.
每当人们看到一张好报纸,读到一篇好文章,人们所赞不绝口的总是作者的才华,记者的出色.有多少人知道是谁编辑的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些报纸的制作过程中流下了多少编辑的汗水,融进了多少编辑的智慧.  相似文献   

15.
一位报人曾说过,报纸编辑的功夫,相当一部分“藏”在他所编辑的报纸里。这话说得十分含蓄,但也道出了报纸工作的真谛。 作为记者,其精神产品每天与读者见面,其中不少新闻佳作更是受到万千读者青睐。而编辑身居幕后,充当专做“嫁衣”的裁缝。他们的精神劳动倾注在浩如烟海的报纸里,倾注在每一篇新闻稿件中,却鲜为人知。 也许正是这种职业的特点所致,记者往往受人关注,受人尊敬,而编辑常常被人忽略。有人误以为,要办好报纸,只要有一批拉得出、打得  相似文献   

16.
总编辑简论     
据全国报刊登记的数字,我国有1700多家正式登记的报纸,若再加上内部发行的企业报、专业报,报纸总数不下3000。按每家报纸设3名正副总编辑计算,那末,总编辑的总数应有近万名。这万名老总应该是我国新闻队伍中的骨干,是我国30多万新闻从业大军中的精英。本文想就总编辑这个论题作一简单的论述,并以此求教于诸报的老总们。总编辑:最优秀的编辑和记者总编辑,作为报纸编辑工作的核心,应该是最优秀的编辑和记者。在中外新闻事业史上,我们可以列举出许多有影响、有作为的总编辑。他们首先是个优秀的记者,又是个克尽职守的编辑。我国著  相似文献   

17.
办名报首先要有名人。要把报纸办成第一流的报纸,必须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编辑、记者,这些名记者、名编辑政治上要强,业务上要精,作风上要硬。现在新闻行当的竞争相当激烈,各个新闻单位新招、新点层出不穷,但这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张报纸质量的高低,根本上取决于编采队伍的素  相似文献   

18.
2004年8月上旬,<沈阳晚报>为所有记者、编辑配备了专门接受读者新闻线索并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手机,同时将其号码随记者、编辑署名每日刊登在报纸,从而在同城媒体中第一个实现了编采人员面向读者的"手机全线通".  相似文献   

19.
浅谈报纸编辑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纸编辑是报纸编辑方针的制定者,是报纸整体形象的设计师,同时,也是每一阶段新闻报道活动的具体策划者和组织者,是记者从事采访写作的指挥员和参谋。如果说记者的工作对象是单篇的稿件。编辑的工作对象则是报纸这样一种集合体。编辑工作的目标是生产出由各类稿件组合成的综合产品——报纸。因此,报纸编辑就必然处在“集大成”和“总把关”位置。  相似文献   

20.
编辑是期刊、报纸、杂志等行业生存的基础和灵魂,是编辑工作的主体,在传统的报社、期刊、杂志等行业中是一项需要很强的专业职业技能的工作岗位,编辑工作者大多是由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来担任的,但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也让媒体发展成为一种人人都可以做记者编辑的可能性,读者也都可以借助各种方式参与到编辑中去,形成了一个全民编辑的时代,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对编辑的职能等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也是广大编辑工作者适应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以新型传播媒体的传播规律和形式来传播信息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