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先锋小说和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作家,苏童的小说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细细品味苏童小说的语言,你可以在诗意与梦魇相交织的感受中体会到一种神秘诡异的力量.无论是“枫杨树”系列、“香椿树”系列,还是后来的“红粉”系列,苏童以轻盈细腻的诗意性语言为经,以诡谲怪异的梦魇式语言为纬,在家族、历史故事中穿凿,为自己织就了如蛛网般错杂斑斓的“纸上故乡”,为读者呈现出别样的南方风景.  相似文献   

2.
以文化研究为视角 ,近二十年的中国当代家族小说可划分为两大基本类型 :“社会、历史、文化”型家族小说和“个体存在、心理、文化”型家族小说。“社会、历史、文化”型家族小说着眼点在对家族文化的思考 ,对传统家族伦理道德、文化人格持矛盾心态 ,肯定其凝聚力 ,否定其负面作用。“个体存在、心理、文化”型家族小说则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 ,关注个体在家族中的命运及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 ,表现出传统家族的解体以及传统伦理道德的丧失 ,对传统家族文化扼杀人的生命力、创造力持积极的批判态度。两类家族小说对传统文化、人性的新思考折射出近年来人们文化思考的活跃和时代、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现代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围城意识”进入家族文本空间,形成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围城叙事”是现代家族小说的叙事总模式,这种叙事模式决定了家族小说的深层结构和叙事主链的同构性。历史寓言叙事模式、全息影像叙事模式和个人心史叙事模式是“围城叙事”的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以题材内容对小说所进行的分类中,提出“家族小说”这一新的类别,并从社会因素和文学自身发展因素等多方面论述了中国“家族小说”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主要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小说研究成果,并以家族小说历史演进、家族叙事模式、人物形象解析为主线,把家族小说研究的各类文献串联起来,意在对家族小说研究有一个总体概观,从而探索家族小说研究的主要方向及未来可发展的方向,并以此推动家族小说走向新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从主题书写上看,中国新时期家族小说与福克纳作品中三大经典主题:即地域情结、历史意识和家族传奇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莫言、余华、苏童依据自己的关注点在创作中对这三大主题进行了吸收、借鉴和创新,由此创作出了经久不衰的作品,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主题书写上看,中国新时期家族小说与福克纳作品中三大经典主题:即地域情结、历史意识和家族传奇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莫言、余华、苏童依据自己的关注点在创作中对这三大主题进行了吸收、借鉴和创新,由此创作出了经久不衰的作品,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倪红梅 《文教资料》2011,(36):75-77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对家庭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家族内部的变化也是社会解体的一种反映。家族内不同人物接受不同的思想.人物思想差异凸显出来,家族人物之间的矛盾层出不穷:战争爆发后的社会是一个熔炉,同一家庭的人们各自走了不同的路。家族小说中的人物在经过“出走”、追寻“存在之家”(或者“回归”)的过程中经历了精神幻灭的痛苦.获得一个“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9.
判定南北朝时期某个家族的门第士庶问题,史学界的共识是:政治上至少连续三代人中有两代官职在五品以上;文化方面,家学渊源深厚,诗书继世。以此两个条件衡量,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根据南北朝士庶不婚的社会制度,考察与东莞刘氏通婚的家族,皆为士族门第.可证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奉朝请”、“丹阳尹”和“吴郡太守”等职,只有士族子弟才有资格任其职。刘勰家族中的成员曾任其职,可证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以“家贫”、“寒士”等材料否定不了刘勰的士族身世。《宋书·刘穆之传》:“刘穆之……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一语的记述是可靠的史料。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家族》的外部结构、内在意蕴的分析入手,认为该小说是典型的转型期家族小说,是一部对当代家族小说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力作。  相似文献   

11.
判定南北朝时期某个家族的门第士庶问题,史学界的共识是:政治上至少连续三代人中有两代官职在五品以上者;文化方面,家学渊源深厚,诗书继世。以此两个条件衡量,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根据南北朝士庶不婚的社会制度,考察与东莞刘氏通婚的家族,皆为士族门第,可证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奉朝请”、“丹阳尹”和“吴郡太守”等职,只有士族子弟才有资格任其职。刘勰家族中的成员曾任其职,可证刘勰家族为士族门第。以“家贫”、“寒士”等材料否定不了刘勰的士族身世。《宋书·刘穆之传》:“刘穆之……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一语的记述是可靠的史料。  相似文献   

12.
张炜家族小说是通过对家族历史和家族变迁的再现来透视整个民族历史的变化进而完成对历史的阐释。家园寻找和文化寻根是其家族小说重要的内涵。道德理想主义姿态和充满人道主义悲悯情怀的叙述方式是其家族小说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领袖,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以故乡为蓝本,构成了规模宏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在这些诸多的家族小说中,大致可分为家族“发迹史”和家族“没落史”。整个作品贯穿了作家对生活与历史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概括,反映了作家对时代嬗变过程中家族命运的思考,有力说明旧式家族的没落是时代变革的必然结果。小说的表现手段异彩纷呈、新颖独特,是作者对一系列写作技巧精彩纯熟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尹季 《培训与研究》2006,23(10):10-13
中国现代家族题材小说的情节,围绕个人与家族(家庭)冲突展开,呈现出“吃人与被吃”、“叛逆与回归”、“反叛与割断”、“破坏与重建”等样式,揭示了家族制度和家族文化对个体的压制和扼杀,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民众独立与自由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家族叙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家族小说在现代文学时期主要以表现封建大家族的没落为主题,从而展示不同家族的人物在人生选择和情感经历方面的变化。在整个20世纪的社会中,家族叙事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要研究这种转型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对现代文学中家族叙事的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得到一些启示,以此探究家族小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是在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和中外文学的碰撞、交汇的背景下建构的,它的逻辑基点也直接受到了其背景的影响。总的看来,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建构的逻辑基点就是“文学是人学”的文学观念,而这一观念又是与关于人的知识分不开的。正是在这一逻辑基点上,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形成了自己家族叙事及关于家族话语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家族文化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家族文化的精神特质,两者的互映互动延续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以文学母题为基点,将百年中国文学置于“家园皈依意识与追寻母题”、“男权制文明与审父母题”、“重返母体与失乐园母题”、“宗法血缘秩序与乱伦母题”和“家族至上观念与复仇母题”等五种文化母题之下进行审视,是《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对百年中国家族文学精神特征的精妙勾勒。  相似文献   

18.
家族小说反映的是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时期的家族生活与社会的变迁,在现实主义文学中以其庞大的结构和精美的叙述方式,确定了其文学史上光辉的地位。随着后现代的兴起,家族的观念日渐式微,现代派文学对家族小说又进行了形式上的解构,家族小说在小说家族中的叙述地位就此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家族》的外部结构、内在意蕴的分析入手,认为该小说是典型的转型期家族小说,是一部对当代家族小说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力作。  相似文献   

20.
“家族小说”中的“父亲”是“传统”的象征。现代文学史上的“父亲”是一个错位的“被告”;“十七年”时期的“父亲”分显性和隐性两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家族小说”中,父子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