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自戏曲诞生以来,戏曲评论和研究亦应运而至,与戏曲发展互为呼应,相互烛照。简单梳理一下中国戏曲史,元杂剧的勃兴,明传奇的流传,清代京剧、地方戏的兴盛,中国戏曲史的三次高峰诞生了一批批杰出的剧作家、戏曲表演艺术家和不朽的戏曲剧目作品,亦催生了一批批戏曲评论家和戏曲研究专著,如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夏庭芝的《青楼集》、钟嗣成的《录鬼簿》等,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徐渭的《南词叙录》、李开先的《词谑》、何良俊的《曲论》、王世贞的《曲藻》、王骥德的《曲律》、  相似文献   

2.
本文参考有关文献,借鉴今人研究成果以及新发掘的史料,时明末戏曲作家郑之珍、谢廷谅、陆华甫、蒋易、王澹等生平事迹,进行排比综理,按系年方式叙述,大体上勾勒了这些戏曲作家的生平、居里、生卒年、交游、著述的情况,为编写中国戏曲史和研究明末戏曲作家提供了方便,其中不少史料可补《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等书之阙。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明代陕西地区的戏曲发展状况做了描述,并且对各种戏曲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陕西在明代虽然已不再是中国戏曲创作与表演的中心,但是戏曲活动仍非常繁盛,变体杂剧中独折戏便始于陕西,而杂剧家中的康海、王九思无疑属明代戏曲大家。晚明时以昆山腔为代表的传奇在陕西亦有相当成就。秦腔的出现,更是开中国戏曲花部乱弹之先河。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山西被誉为“戏曲的摇篮”。早在汉代时期,山西就已出现了木偶和皮影的表演形式。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艺人孔三传最早创立了“诸宫调”,后又有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等在山西盛行,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本文简述山西戏曲艺术的发展,并阐述了器乐艺术和声乐艺术对戏曲艺术的影响,为山西戏曲艺术的发展道路提出一些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山西被誉为“戏曲的摇篮”。早在汉代时期,山西就已出现了木偶和皮影的表演形式。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艺人孔三传最早创立了“诸宫调”,后又有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等在山西盛行,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本文简述山西戏曲艺术的发展,并阐述了器乐艺术和声乐艺术对戏曲艺术的影响,为山西戏曲艺术的发展道路提出一些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戏曲品评是戏曲批评的一种重要方式。明代的曲论家朱权、王骥德、吕天成、祁彪佳等运用戏曲品评这一方式评论作家作品,对戏曲作品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构建了相当完整的明代戏曲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在这方面,吕天成的《曲品》和祁彪佳的《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最为突出,他们主要运用溯源得委法、比较分析法和意象鉴赏法品评戏曲作品,公允恰当,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代史学的最大特点是私家史学的兴盛,明代的私人史学家们创作了大量的史学著作,并在史料采撰、史文表达以及修史的具体步骤上总结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成果.受经世思想、黜虚征实思想的影响,史家治史态度得到端正,史学地位有所提高,史学的社会功能进一步深化.明代私人史学家的史学思想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史.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后期戏曲演出查禁个案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后期是戏曲艺术发展的繁盛时期,也是戏曲文化管理较为严厉的历史时期之一。在考察明代中后期的戏曲艺术演出史时,发现明代中后期的执政者虽然没有颁布戏曲艺术的查禁法令,但一些朝廷重臣及地方官对于戏曲演出的管理依然严格。文章考辨戏曲演出史料,发现魏校、甘士价、刘宗周等曾经查禁戏曲演出,对于戏曲文化的发展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侯苏 《文教资料》2012,(27):19-21
戏曲选本是中国戏曲史的一部分,研究戏曲作品离不开对戏曲选本的考察。高濂的《玉簪记》是明代传奇中杰出的作品之一,在戏曲选本里屡屡中选,足见其流传之广,深受人们欢迎。通过考察昆腔系统与诸腔系统《玉簪记》的选录情况,可知:由于声腔系统之间的差异与接受方式的不同,形成了《玉簪记》的昆腔与诸腔并行发展的状态,而不是所谓的"昆山腔系诸腔改调歌之"。  相似文献   

10.
山西,尤其是山西的古平阳,在宋、金、元时,曾经是戏曲十分活跃的地区之一。但在元王朝灭亡、元杂剧衰落之后的明代却消声匿迹了。戏曲史著作对此都没有作出过明确的阐述。这些著作,在论述宋、金、元戏曲时,着重讲北曲,在介绍明代戏曲时,又重点谈南方的四大声腔。表面看来戏曲的历史似乎是连续的,实际上明代近三百年间  相似文献   

11.
咏剧诗歌是中国戏曲批评的一种特殊形式,清代乾隆之后有了较大的发展。一批化修养较高的知名人士和戏曲专家运用这种形式进行戏曲评论、戏曲研究和记录戏曲活动,提升了它的艺术品位和学术价值,这不仅丰富了传统诗歌创作,而且为戏曲史、戏曲批评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的地方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中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山西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是山西地方戏曲的四大支柱,称为四大梆子。四大梆子系同根异枝,一脉相承,为梆子腔的同宗。它们代表着地方戏曲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反映出流传区域的地方民风民俗。在戏曲音乐表演中,唱腔、表演、乐器的演奏在整个戏曲中是不可缺少的几部分。本文章重点介绍在山西民间戏曲伴奏中的弹拨乐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对浮丘山现存功德碑记、捐金碑记等史料和相关文献的研究,认为浮丘山碧霞宫是在明代中后期民间不断升温的泰山碧霞元君祭拜热潮中,适应广大信众的需求而兴筑的。道教女神碧霞元君在明代中后期逐渐世俗化平民化,成为中国北方一位最具人气的女神;碧霞元君朝拜圈内香会组织与香客群的朝山祭拜活动,是明清民国时期浮丘山庙会持续兴盛的最原初也是最永久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客座赘语》是明人笔记中一部上乘之作,该书包含了大量的戏曲、民歌史料,著录了许多明代金陵地区作家作品,收录逸诗及作家生平事迹。其文学史料价值为后世明代文学研究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15.
黄燮清是晚清名的学家,工诗词,精音律,擅长创作戏曲。他的戏曲别集《倚晴楼传奇》或谱写史传人物,或敷衍民间逸闻,或改编明清笔记小说,题材丰富,情节曲折,结构紧凑,语言清丽,代表了古典戏曲向近代戏曲的初始转化与渐次过渡,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古代山西词是中国词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词坛起步较早,自晚唐五代词体完成由齐言体向长短句的转变之后,山西词便进入了发展阶段。其中宋代与明代是山西词坛较为沉寂的两个时期,金元时期与清代的词坛相对繁盛。金元时期的山西词人群体是当时创作规模与影响力最大的地域性词人群体。清代的山西词亦极为兴盛,词人词作数量众多,凡前代所出现题材与风格在这一时期都有所呈现,体现出集大成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叶宪祖是晚明著名戏曲家,他一生著述宏富,所撰传奇六种,杂剧二十四种。他的戏曲著述,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其艺术成就,堪称明代剧坛上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作品。叶宪祖在明代戏曲史乃至整个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宋元戏曲考》是王国维的戏曲集大成之作,其对戏曲的研究在整个戏曲研究史上具有示范性作用,。《宋元戏曲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史料完备、论证详尽的戏曲史,并且在书中蕴含了王国维新的美学观念及审美思想,对分析总结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只取沧海之一粟,仅对王国维在书中关于元杂剧、南戏的"自然、意境"说进行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9.
由于明代统治阶级的尊崇武当道教的兴盛,使明代的骚客文人对武当山的奇山异水、神宫仙馆产生了极大兴趣。明代嘉万年间的诗文家徐学谟曾在十年里三次游山,留下了大量关于武当山的诗文。对徐学谟及其诗文的研究对于今天探讨武当道教文化的兴盛史以及明代文人与武当道教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戏曲史,既是剧作家的创作史,也是作品的传播以及读者、观众对作品的接受史。传统戏曲借以文字、口语、舞台为载体,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在新的传播媒介的冲击下,古老的艺术悄然发生着变化。本文尝试从媒介升级的角度来解读传统戏曲形态的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