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因其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多视角多层面地解读文本而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但是,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颇,加上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所产生的远离审美共性的极端个性化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极易出现学生的阅读脱离文本或教师教学实际情境的过于"个性化"的现象。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要体现课改的大方向,实现从目标到手段、从学生到教师的多元回归。一、课堂理念回归:个性化阅读不应成为摆设和作秀虽然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深受广大教师的认同与喜爱,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将这一理念"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2.
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新的理念":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阅读的过程本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而这个对话过程是个体阅读活动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理念是课改的进步,可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阅读"过分自主"、缺少教师有效引导的现象,导致学生的阅读感悟流于肤浅。阅读教学需要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是指个体在阅读中能够潜心会文,对阅读材料有更深的理解,即能对文本加以个性化的、合理的理  相似文献   

4.
吕明  蔡文丽 《考试周刊》2011,(81):50-5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真正为学生着想,实现学生的自主、个性化阅读,切实、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立足于文本,重视文本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创新文本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吕日辉 《考试周刊》2010,(49):33-34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已是大势所趋,这和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以自己的阅读体验替代学生的阅读感受把结论硬塞给学生相比,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从目前的教学实践看,阅读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当我们大力提倡个性化阅读的时候,很多教师慢慢忘记了最根本的一点——个性化阅读也是"阅读",即同样是对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个体差异为基础进行的阅读教学即为个性化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与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理解充分包容,会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并在阅读教学中对文本有独特的理解与感情,思想启迪更深刻。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教学已得到广泛的实施,但从结果来看,却是收效甚微。本文对当前我国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对提高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新课题,吸引着我们向这一领域深入研究。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穿彻到当前的语文课程中,才能把语文教学的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那怎样开展个性化阅读呢?  相似文献   

9.
方黎明 《考试周刊》2009,(51):66-67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板块,语文课堂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阅读教学。怎样提升阅读教学的层次,怎样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提高水平与能力,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都十分关心并不断探索的课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有效阅读对话,提升阅读对话的层次?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我结合多年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认为倾听是对话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简绿振 《考试周刊》2011,(20):50-51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与灵魂,语文阅读不仅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且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个性化体验和感知文本之间的过程。个性化阅读是对学生、对教师和对文本最好的尊重。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尤为重要。学生通过阅读,逐渐积淀语文素养,为生命成长奠基。所以,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沉进去,浸入文本中,学生才会有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才能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实现与文本、编者、作者的共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相似文献   

12.
郑楠 《现代教育》2013,(8):79-79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学参考书作为唯一的对文本解读的标准。这极大地抹杀了学生个性,损害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堂好的阅读教学课,应该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遵循并且实践课程标准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正>个性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引导学生充分调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在主动而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体验与见解,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这为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新课改下我们要重视阅读教学,还学生以阅读的动权,让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阅读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于永正老师说:"对话教学是一种理念,它昭示着民主、融洽,其精神实质就是平等。  相似文献   

15.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始到终贯穿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精神。"个性化阅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实施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张扬学生个性、认真开发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优化主体性的教学过程、选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6.
<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阅读水平以及审美能力的研究,不断从个性化教学角度出发,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凸显其主体性。而对于学生个性化的小学语文阅读,必然是要建立在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发挥上,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与教师展开对话,与学生展开对话,通过自己对文本的个性感悟与体验,独具个性特色的一些解读,使学生的思想与教师的思想、其他学生的思想进行碰撞,深化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使个性化阅读教学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语文教育理念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阅读从本质上说,是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理解作者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的过程.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和阅读的自主性,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蔺忠绘 《林区教学》2014,(11):20-22
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克服了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阅读感悟代替学生阅读感悟、教学缺乏生机和灵性等种种弊端,而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但是又走进了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误区。鉴于此,在列举个性化变成自由化、缺乏正确的鼓励和引导、基于浅表性思维等几个误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个性化阅读要基于文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调动学生有效思维等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9.
<正>阅读是理解文本的前提,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都很注重阅读教学,但却鲜有教师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在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领悟文本的真谛,感受文本的内在情感。一、通过个性品读,理解文本语言当前,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一些优美的文章。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文本的优质资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文本是教学的根基,也是阅读的载体。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教师该如何兼顾学生的特点与阅读教学的目标呢?笔者认为,个性化品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文本语言的内在意蕴,而且能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5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自己感悟文本的内容、情感,充分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