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较,要求已降低了许多。然而,农家孩子还是怕写作文,乡村教师也还是怕教作文——“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课程改革在农村作文教学中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黄海兰 《广西教育》2007,(11A):20-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较,要求已降低了很多。然而,农家孩子还是怕写作文,乡村教师也还是怕教作文。“农村小孩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农村小学生怕作文的理由,教师应立足农村的实际,优化作文教学。让乡村小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可是,大多数农村学生作文无新意,农家孩子还是怕写作文,乡村教师还是怕教作文。“农村孩子生活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农村孩子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  相似文献   

4.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的源泉。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孩子放开手脚,开放思维,自由表达、真实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应成为作文教学的主旋律。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所要做的是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来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农村生活,用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农村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写作潜能。  相似文献   

5.
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城市小学生与农村小学生在习作水平上的差距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稀少,社交能力更无法与城里孩子相比;  相似文献   

6.
农村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且作文内容贫乏、语言枯燥.因而“胡编式”、“拼凑式”、“移植式”作文屡见不鲜。许多教师认为这是因为农村孩子生活单凋、见识不广,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或“偷”或“剽”。其实不然,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一文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农村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长期以来,许多学生怕写作文,绝大多数教师怕教作文。特别是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生活圈子的范围有限,加上所接触到的书面材料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在他们的作文中,所写的事情无外乎“割草”、“放牛”、“找猪食”之类,而且还经常会出现一些“方言土语”。如若教师一不小心遏制了他们写这类事件的思维和兴趣,则他们将无话可写,只好大段大段地去抄袭其它文章的内容来应付每一次的作文。这样的作文,不但读着给人一种“忒假”的感觉,而且对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能力的提高也毫无积极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历来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写作文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课程。学生怕写,教师怕教。相信许多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对此都深有体会。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写作教学应贴近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农村学生生活在广阔的蓝天下,辽阔的原野上,可感知的新鲜事物是非常丰富的,这些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走进生活,利用农村特有的素材,就地取材,积极挖掘,努力打开作文新局面。下面我就该如何指导好农村学生初学作文,培养他们作文的兴趣,树立他们作文的信心,谈谈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9.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历来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写作文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课程。学生怕写,教师怕教,跌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农村生活有着自己的特性。它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日益变化的现代气息。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相似文献   

10.
农村远离城市,学生生活方式单一,见识较少,课外生活及节假日学生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打发。加上我们乡村的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只要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得死死的。农村孩子怕写作文,一提到写作文就觉得胸中无"竹",无从下笔。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11.
作为农村小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总觉得作文教学的难度很大。因为农村孩子生活面窄,见识少,书读的也少。一是觉得无内容可写,二是觉得有货倒不出。因而产生怕写作文的情绪,那么如何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呢?  相似文献   

12.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说起写作文,学生们觉得头疼,很多老师也感到作文教学是一大难点、尤其对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感到困惑。有的老师不无感慨地说:“孩子小,他们没有什么生活阅历(尤其是农村孩子见识少),就是想说也表达不出来。”其实孩子们虽小,但他们的生活和内心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教师首先要从培养兴趣入手.让他们在起步阶段就能喜欢作文.快乐轻松地去写作文。  相似文献   

13.
目前,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着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情可抒等问题。尽管老师煞费苦心地指导,但是学生的习作还是粗线条、干巴巴。每逢写作,不是抄范文,就是胡编乱造。分析起来,原因不外乎有两个:一是学生本身积累不足,入不敷出;另一个是作文教学走进了教师“奉命作文”的怪圈。叶圣陶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农村这广阔的天地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问题在于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孩子去亲近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心灵和双手去体验、发现和表现农村生活的美…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怕作文、厌烦写作文,耗时低效的局面不容乐观。我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创新作文教学模式的尝试,不仅激发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还使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15.
张华 《考试周刊》2007,(48):42-43
小学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农村学校的表现尤为突出。《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后,我们农村作文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努力挖掘农村中蕴藏的生活资源,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以此来优化农村作文教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快乐地学习作文。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农村初中语文老师都有同感:学生怕写作文。农村初中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是内容空洞,胡编乱造,缺乏真情实感或干脆抄袭的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学生受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和教师教学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见得少,听得少,读得也少,造成知识面狭窄,生活内容单一。  相似文献   

17.
提到写作文,农村小学生就感到无从下手。他们视作文为畏途,怕作文不爱写作文。作文难,难在哪里呢?学生认为作文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其实农村孩子是最亲近自然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写出农村特色。  相似文献   

18.
当前,农村学生普遍厌作文,怕作文。作文内容十分贫乏。习作时出现了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或者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究其原因,许多教师认为是农村孩子生活较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泡白开水”或“偷”或“剽”。其实不然,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一文中就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灵活机智。  相似文献   

19.
当前,农村学生普遍厌烦作文,作文内容贫乏,究其原因何在?——“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事实真是这样吗?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善于“立足农村,优化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要求已经降低了许多。然而,农村孩子还是怕写作文。“农村孩子知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事实是这样吗?我想,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善与“立足农村,优化作文教学。”一、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记得有一次我带学生到村里考察,存整个考察过程我充当了导游角色。考察结束,孩子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