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环境美德伦理是当今环境伦理研究的新转向。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美德培养和教育,从学科发展需要而言,是解决当今环境美德主体宽泛培养、环境美德德目缺乏统一认识的一次探索;从大学生发展需要而言,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在过去传统道德关系基础上纳入包含环境对象的,具有对自然的适当的谦逊、正义、简单、仁爱的新型人格。为此,高校要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环境美德人格的宣传、发挥高校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实践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环境美德。  相似文献   

2.
环境美德伦理是当今环境伦理研究的新转向。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美德培养和教育,从学科发展需要而言,是解决当今环境美德主体宽泛培养、环境美德德目缺乏统一认识的一次探索;从大学生发展需要而言,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在过去传统道德关系基础上纳入包含环境对象的,具有对自然的适当的谦逊、正义、简单、仁爱的新型人格。为此,高校要通过对国内外典型环境美德人格的宣传、发挥高校课堂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强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实践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环境美德。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对实现我国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德育的主渠道,理应将大学生的环境美德培养纳入教学中。要有效培养大学生环境美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环境美德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强化环境美德行为。  相似文献   

4.
美德的产生需要行为合宜、同情得宜、激情适宜三个条件同时满足,而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美德教育则没有对上述内容给予足够重视,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高校大学生美德教育应依据美德产生的三个条件展开。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美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邓晓峰 《文教资料》2012,(25):69-70,97
高校德育平庸与尴尬的现实处境使得美德教育引起关注并达成共识。高校实施美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大创举。美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高级形态,是道德教育的升华,是一种更高形式的德性教育,是真正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讨论了"高校为什么要实施美德教育""应实施怎样的美德教育""如何实施"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人所具有的发展潜力以及美德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以积极取向为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是当代心理学最新进展。而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一种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新定位和有效推进的新型观念。本文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介绍以及对高校现存心理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简要探讨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发展意义和其有效构建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走向实用是环境美德伦理学的本质规定与必然归宿,其实现方式是通过第一性的环境美德指导人类的环境行为.由环境美德伦理学概念的合理性、自洽性可以确证环境美德伦理学何以可能.由于环境伦理语境下人伦美德的局限性,环境美德应实现对人伦美德的改造与扩充.环境美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环境美德影响环境行为,从行为者的角度解决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美德伦理是将美德概念作为基本概念的伦理类型,它认为行为者的美德品质能为其行为提供正确指南,这种伦理研究进路不仅弥补了规范伦理的实践缺陷,推动了当代伦理学研究的深化,而且从重建道德主体性、指导道德实践及继承美德教育资源等层面显示出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以美德伦理为理论基础的高校道德教育应从加强道德理论教育、实施道德情感教育、丰富道德实践教育等多方面完善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诚信,作为中华传统的道德规范,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信用意识淡薄,所以必须在高校学生中进行诚信教育。首先,要运用中华传统的忠孝、诚信美德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要改善高校“的忠信”教育环境。另外,还要利用两课渠道,增“加忠信”教育的新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出发,阐述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并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了高校美德教育的途径。呼吁高校加强美德教育来完善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加强高校德育,要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高校德育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应该遵循"六个结合"的原则,应该重视民族精神、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的内容挖掘、提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新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要从教育的本质属性、高等学校立校之本、教师的职业使命三个层面去认识,只有真正在这三个层面都得到落实,才是真正落实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There is a lot of talking and writing on virtues and education nowadays. In spite of this, a clear and convincing account of the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rtue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 is still lacking. This paper suggests and discusses three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such an approach. With reference to each definition it is examined whether the virtue approach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main perspectives on moral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from the so-called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 (including the just community approach). It is argued that only the definition that refers to an ethics of virtue will have the required differentiating capacity. Consequently, only on the basis of this definition can the virtue approach be regarded as a qualitatively new development in research on mor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师德建设是高等学校事业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列举了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加强师德建设的具体措施:高校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严把新进教师入口关;加强师资培训;加强教学督导;改善环境,提高待遇,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网络对传统德育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当前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德育工作只有迅速更新德育观念,正确掌握和运用德育规律,抢占德育最高阵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做好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立身为人、走向成功的必备品质。诚信教育是指从社会环境和个体生存发展的需要出发,培养个体具有诚实守信品质、遵守诚信的道德规范。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通过多个途径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滋养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重视、养分的充分汲取和实践的转化创新。具体而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的优先发展、教师为本、立德树人等内容深刻映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教兴教、尊师重道、以民为本等思想。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远格局谋划教育蓝图,在社会联动发展中定位教育坐标和以系统改革思维兴办人民满意教育,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domina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 fails to acknowledge the interconnectedness and interrelatedness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that sustainability requires a ‘transformational’ approach, involving a fundamental change in how humans relate to each other and to nature. The authors propose that virtue ethics, grounded in 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 provides a framework with which to tackle such a transformation; to redress the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and help foster a mor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o facilitate a more holistic and integrative view of sustainability; and to explore questions of how to live and flourish within a more sustainable world. Beginning with an overview of virtue ethics and critique of current approaches in environmental virtue ethic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new virtue, ‘harmony with nature’, that addresses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our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This is followed by a proposal for the re-visioning of human flourishing as being necessarily situated within nature.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some of the implications of a virtue ethics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 and the new virtue, for both sustainability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