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力图从新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瑰宝<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在<儒林外史>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一以贯之的动机,相反,吴敬梓的创作动机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由创作伊始的"泄愤",到"辞试事件"后的"扬个性",直到最后的"寻出路".相对于这三种创作动机而言,每个阶段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隐性的创作动机.而正是在这些复杂、多变的创作动机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影响了吴敬梓的创作,影响到了<儒林外史>中人物、内容以及结构的变化,也才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独具魅力的讽刺小说.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集大成者;<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之作.对<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纳妾制度的比较具有普泛性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中写了七十七个人死亡,每个人都死得很平和."死人"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刻画了"活人"的性格,可以说"死人"不死.<儒林外史>中的死亡现象与吴敬梓的思想和身世有密切的关系.死亡现象是<儒林外史>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用"死人"写"活人",是一种非常新颖和别致的思想和方法,寄托了作者的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儒林外史>齐补本将卧本"做官"改为"做馆",并无版本依据,可见刘红军文中肯定齐补本所改,显系对<儒林外史>原文的误读.因此,保存卧本原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中写了将近二十个笑话,不但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且使小说雅俗共赏.在小说中,穿插诗词歌赋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模式,但是穿插笑话(有时是小故事),并不多见,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小说中,几乎没有,但在<金瓶梅>中却大量出现,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作者自称兰陵笑笑生,他的名字与笑话应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6.
<守财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课后练习第三题把<死魂灵>中的乞乞科夫与<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悭吝人>中的阿巴公、<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等相提并论,都判为守财奴形象,这对学生是个严重的误导.  相似文献   

7.
关键词:学者 宁夏盛产枸杞. "陟彼北山,言采其枸.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靡,忧我父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小雅·北山>就记述了一位小吏带领役夫到北山采摘枸杞供贵族们享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的理想人物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封建士子“文行山处”的态度;一方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与政治理想.《儒林外史》的理想人格是传统儒家“归仁养德”与道家“顺天从性”理想人格的综合.形成这种特殊人格的原因在于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我区分书的好与不好,有我自己的办法.但最好的书,我想是那种不管时间地点,随便翻开书的任何一页,都可以读下去,并且读出味道来.即使你的心绪不好,也可以在阅读中忘却自我,恢复宁静.能禁得住这样读的书,古今中外不是很多.当然一些传世经典,比如<论语>、<老子>、<庄子>、<大学>、<中庸>、<史记>、<文心雕龙>等,是有此奇效的.<孟子>我试过,就不行.小说中,只有<红楼梦>有此效果.<三国>、<水浒>、<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虽是名著,也禁不住这种阅读方法.至于学者们撰写的研究性著作,欲达此阅读效果,就少得接近于无了.  相似文献   

10.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内容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作者吴敬梓通过塑造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八股科举和程朱理学对封建读书人思想和灵魂的毒害.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分-总式结构"中,同是"分"(珠串式线性结构),一个注重因果关系、一个注重自然联系.同是"总"(百川汇海式结构),一个不再分开、一个再次分开.但无论如何,两者都是完美地表现了其所要展现的生活内容的艺术杰作.  相似文献   

12.
刘云鹏 《文教资料》2008,(30):18-20
唐代以"夜奔"故事为题材的小说中女性对待恋爱大多泼辣而大胆.但由于唐代士子佻达轻浮的个性,"夜奔"一定程度上成为旖旎艳遇的点缀.这种缺点一直到<聊斋志异>,以"情"之一字灌注其中才得到改变.本文尝试从唐代小说"夜奔"故事入手,并在<聊斋>中选择同类故事进行比较,从而看出<聊斋>在艺术上、思想上对之进行的再创造和提高.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中,"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在清人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将"的用法有:做名词语素、动词、介词、副词、助词.  相似文献   

14.
蒋魏 《华章》2007,(11):215
作为白话小说巅峰的代表,《儒林外史》在完稿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当然与当时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爱好有极大关系.可是,《儒林外史》文本本身也具有很大原因.它注重对各种人物的灵魂性格的展示而不再是以故事情节为核心的故事结构,谈论的不是当时流行的才子佳人式的世态人情,而是儒林、士子的心态.它雅化的价值在漫长的历史中终于被读者认可和接受.  相似文献   

15.
<五经正义>是唐代初年唐太宗为统一经学而下诏组织修撰的.唐宋两代,它一直是士子传习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在经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对<五经正义>的修撰、版本、内容、研究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以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没落为中心,着力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读者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尽人间万相.其中最出彩的当数<范进中举>中范进这个人物.他在中举前后迥然不同的形象变化,正恰如其分地阐释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一朝得志的癫狂丑态,不由得使人掩卷唏嘘.  相似文献   

17.
一、作品特色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小说围绕着功名富贵这根主轴,穷尽儒林世相,体现世态人心,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文人士子个体良知的泯灭.匡超人就是其中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在《匡超人》一文中,讽刺手法的运用尤其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8.
如许美好     
三年前,我与<文苑·经典美文>偶然相遇,从此我漂泊的心灵有了归宿.能与<文苑·经典美文>结缘让我体验到真正的满足,那种依恋挥之水去,像是一场倾情,在桥下波光粼粼的梦幻中执著守候照影而来的惊鸿.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裔汉学家商伟教授在他的专著《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中对《儒林外史》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对这部思想性很强的小说进行诠释;将《儒林外史》定位为文人小说,讨论它作为文人小说在叙事方式上的创新,探讨其对正史权威叙述的反驳、无情的自我质疑、强烈的自我意识,重释了文人小说。  相似文献   

20.
<福建三唱>是杨骚写于1936年的诗,以地理入诗来抒发对故乡、祖国的情感.而地理入诗的方式在中国诗篇中往往传达出浓郁的爱与人生漂泊的经验.本文将从<福建三唱>入手,分析古代、现代和当代经典诗歌中地理入诗的文化因素以及历史语境,阐释诗歌中地理描写的特殊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