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2.
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昧”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因此.面对新形势,作为一名低段语文教师如何抓住孩子语言发展的黄金期.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读《语文学习》2011年12期《“语文味”探微》.我有话要说。许国申老师不满于”语文味”的理论是一本“糊涂账”,进行了一番“探微”,诚心可嘉.理论探索的勇气可嘉。然而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语文味”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4.
近十几年来.淡化语文知识在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渐成一种倾向。然在语文教学理论界.不少人则认为,不能一概否定语言知识的价值.语文知识中“陈述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限的”.可“程序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本文拟探讨陈述性语文知识中语言知识对于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杨应学 《陕西教育》2011,(12):43-43
“语文难学”是农村小学生共有的感受.“语文难教”又是困扰不少语文教师的大难题.“语文谁都会教”更让语文教师尴尬。那么如何改变这些看法,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变成一门艺术.使学生在愉快之中乐学、会学呢?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际越来越觉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乐学、会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也必然留下时代的印记.“新课程”也应该给语文课带来新的生机。然而,令人遗憾的现实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的语文并没有多少起色。世纪末的批判还是语文的隐痛。少、慢、差、费的状况改变了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了吗?事实上,由于对新课程的误读,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语文教学质量非但不能提高。还很有滑坡的可能。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地位、关注文本、能力训练三个问题略陈浅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理论的引入.引起了语文界的高度兴趣和高度重视.但是.由理论到实践的路有多长.又成为广大语文研究工作者和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理论.是《新课标》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新突破:也有人认为.这一理论并不新鲜.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带给广大语文教师的恐怕是思想观念上的大变革,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己被广大语文界同仁接受。“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原则,为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之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新课标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材体系陈旧已经延续了上百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材的陈旧体系已延续了上百年.“文选系统”、“文体序列”、“讲读中心”三个基本体系始终没有多大变化。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在教材体系改革上狠下功夫。  相似文献   

11.
梅娟 《农村教育》2007,(7):109-109
《九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尤其在课程目标中明确了各年段诵读优秀诗文与课外阅读的总量:  相似文献   

12.
当教师们“上好一课”“狠抓一背(背诵经典国学等)”“加强两写(写字教学和写作教学)”后.学生的语文学习还会难吗?展望那时,教师们娓娓道来:“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孩子们津津乐道:“学语文其实很简单”,而国人的文学素养就如“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了。  相似文献   

13.
目前语文教学说穿了还是急功近利.还是在紧紧围绕“考试”转,是一种考什么就教什么的被动式教学局面,缺乏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方位培养,从“面向未来”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层面去反思和调整教学的自觉意识及创新精神。作今天大力推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本文试从语文活动课的角度来解读如何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4.
很赞赏薛法根老师的一句话:“生活有真爱,细节谈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字词,语言的基本材料。貌似静止的符号.却有着无比深刻的内涵。它犹如语文教学的一扇窗户,是打开课文通道的金钥匙。学习语文,没有对字词的理解、吸收和内化.就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引领孩子“沉入语文的感性世界”.让词语“深入孩子的精神生活”.使学生“人乎其中”,与文本发生共鸣。  相似文献   

15.
殷红 《农村教育》2007,(1):109-109,108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外阅读不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补充”。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大多数语文水平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阅读。”宋代大学者朱熹有言:“读书百倍.其义自现。”诗圣杜甫也慷慨而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告诫青年:“读书须如采蜜,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想要学好语文。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要“海纳百川”般地吸纳课外的知识,这才能学得广,学得深,学得牢,才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虚怀若谷的心胸.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6.
在各地中考或高考中.作文已经成为语文考试“盛宴”中的“大餐”,其分值更占据着整个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谁能在作文上技高一筹.谁就等于抢占了语文试卷的“制高点”.就有资格“笑傲考场”。这自然引起广大师生和家长的高度重视。作为语文教师。我非常重视学生的写作,平时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摸索并不断的总结。  相似文献   

17.
汪波  姜兰 《湖北教育》2005,(11):44-46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指出,要充分认识列语文教学和生活联系的密切性.“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运用语言的工拙利钝.不完全取决于基本功是否扎实,还受到生活需要的迫切性及激情所左右.只有立足于生活的语文教育,才能实现扎扎实实和生动活泼的语文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习》2010,(1):1-1
职校语文教师的科研热情长久不衰.但一直少有发表和交流的专门园地。《语文学习》一直追求与“生活外延”等宽的“语文外延”.这是至理名言.惜乎固守“普教”地盘.从未越“界”而行,恕我直言.是在“外延”上打了折扣的.  相似文献   

19.
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目标.备受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命题老师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的一块热点、一大亮点、一个考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命题现象。毋庸置疑,“新课标”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因“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的具体实践中.实现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融通”。也就是说重点体现在一个“综”字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简单语文”与“深度语文”并没有矛盾冲突.是从不同角度对语文性质所作的独特解读,可视为语文教学的不同风格。因此,“简单”与“深度”应是和谐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