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蜜蜂不仅以辛勤的劳动,酿出甘美的蜜汁,而且,它那酿蜜的方法,也给我们新闻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 博取是蜜蜂酿蜜的一个特点。有人曾做过统计,一只蜜蜂要酿出一公斤蜜必须在200多万朵花上采集原料。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我们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2.
隅尔翻阅去年某报,竞有“记者蝇集”的说法,由此联想开去,有必要为记者正名。记得周恩来总理曾给记者冠以“蜜蜂”的雅号。他于一九五八年七月在广东视察时对记者说:“你们记者,要象蜜蜂,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象蜜蜂采花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自己还酿出蜜糖来。”时间仅过二十五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记者采访就像蜜蜂采蜜一般。我说:编辑也和蜜蜂一样,同样在采粉酿蜜。不过,记者要“飞”到很远的“山野”去,编辑却在身旁的“花园”里,这个“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就是通讯员用脑汁和劳动写出来的稿件。蜜蜂飞织在万花丛中,哪怕是一朵小小的花儿,只要有点点花粉,它都要去采集下来酿蜜。编辑呢,也应该如此。只要通讯员来稿中有几句可用的东西,都应当摘编发表。一九五八年秋天,正当陕西全省播种小麦的时候,有关这方面的稿件像雪片一般,纷纷而来。但是,这里边有些稿件不好,无法见报;就是能够见报的稿件,也要经过去粗留精的编写。这时,我们的编辑,就在这片秋播稿件的“花园”里采起“蜜”来。经过一番选择,在通讯员巴山人、蒲兴华两  相似文献   

4.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经形象地把记者比喻为蜜蜂,他笑着对记者说;”你们记者.要像蜜蜂.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橡蜜蜂采花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自己还酿出蜜糖来”。周总理用蜜蜂的“采花酿蜜”.非常生动地说明了记者的工作辛劳、采写状态和做出的贡献.对新闻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试想,若蜜蜂不爱鲜花.哪里能酿出甘美的蜂蜜;若记者不热爱采写工作,不用一颗火热的心写出真正充满感情的稿子来.又怎样能教育、鼓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为伟大祖国的富饶、强大做出努力呢?…  相似文献   

5.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早在四十多年前说:“你们记,要像蜜蜂,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像蜜蜂采花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自己还酿出蜂蜜来。”(1958年7月在广东视察时的讲话)  相似文献   

6.
蜂勤与花香     
在新闻工作中,人们往往把记者比作蜜蜂,把被采访的对象比作花朵。记者采访就象蜜蜂采花酿蜜一样。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大花园中,千千万万个“蜜蜂” (记者),天天飞到东,飞到西,繁忙辛苦地采花酿蜜,无私地给人们做着贡献。然而,在今天,也有一种记者,不是为了花香去采蜜,而是看有没有好处,有没有实惠,给什么纪念品,礼物厚薄;如果是纪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去年在新华社视察时向新闻界提出: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这使我不由地想起了五十年代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对记者讲的一段话:“你们记者,要像蜜蜂,到处采访,交流经验,充当媒介,就像蜜蜂在酿蜜,传播花粉,到处开花结果,自己还酿出蜜糖来。”记者采访写作的过程就如同蜜蜂采花酿蜜。而要采到蜜就必  相似文献   

8.
偶然在一个旧纸袋里发现两本《蜜蜂》杂志,纸已发黄发脆,一碰就会掉下细细碎碎的纸片.在两本杂志的夹缝中又发现三页纸,原来是父亲丁景唐当时想写回忆《蜜蜂》的两个开头,题目为《采撷百花酿蜜忙——记1938年编辑<蜜蜂>文艺刊物》. 一个开头是:"鲁迅先生说过,一个人大可不必为自己孩提时的幼稚,穿开裆裤而脸红的.我也服膺先生此语.初生之犊不怕虎,没有当初的幼稚,何能茁壮长大成人.年青人充满活力和精力.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1938年,是难忘的一年.这一年,我……"  相似文献   

9.
要像蜜蜂采花莫学蜘蛛结网 1月28日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秦牧同志写的一篇杂文“百花甜蜜”。这篇杂文从蜜蜂酿蜜,谈到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文情并茂,引人入胜。作者说:“蜜糖为什么这样甜?甜到可以经千百年不坏,甜到细菌无法在上面繁殖?原来,蜜蜂把所有花朵的最甜蜜的最精粹的东西都集中提炼起来了,这就使得蜜糖虽出自花朵,然而却远远地甜美得盖过所有的花朵了。”作者告诉我们:一切好的工作方法,那道理就同蜜蜂酿制百花甜蜜的道理差不多。例如农业上的“八字宪法”,就是党概括了全国农民的丰产经验制定出来的。要把副刊办好,我觉得也可以从蜂采百花的道理得到啓发。有人曾把副刊编辑比做厨师。一个具有高超手艺的厨师,能做出各种可口的菜肴,能照顾到各种地区,各种职业的人的口味,使得宾至如归,皆大欢  相似文献   

10.
新闻稿的编写同作家的创作不同,作家创作小说要集中、概括、提高,要经过酝酿,一般不写真人真事,像蜜蜂酿蜜。新闻稿要完全真实,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都不能虚构,报道要及时,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如同熔金和剪裁。熔金要把矿石提炼成金属,剪裁要相体裁衣,灭尽针线迹。就这点说,新闻稿的编写,同史家的著作相近。史家的著作也要求人物事件  相似文献   

11.
当记者也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似蜜蜂采花酿蜜辛勤劳作,期望引起轰动,然而稿子问世却引来一片失实、失真指责声。记得《中国记者》曾刊登过一篇心得《到底该听谁的?》,大意是,一年轻记者根据采访材料写了一篇稿件,刊发后群众告到报社,说稿件严重夸大事实,因而受到领导批评。然而记者满腹委屈,因为稿件上写的都是被采访单位领导人说的,不是凭空捏造,于是争辩:该听谁的?听谁的,当然要听被采访者的,这就引出一个如何交代消息来源,确保报道客观公正的问题。记者采写一则消息,无非是通过访问、观察、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和相关报  相似文献   

12.
通许县消防中队22人中8人热爱写稿,这群小“记者”生活在军营,活跃在社会上,象一只只勤奋的蜜蜂,在新闻的百花园中采花酿蜜。去年上半年就发表稿件140多篇。副队长曹传利,前年一调到中队,就同大家一块写稿。开始由于光凭热  相似文献   

13.
新闻写作的基础是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闻采访写作好比蜜蜂酿蜜 我们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一条新闻所必须具备的客观的现实性内容.但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实,是不是都是新闻?又如何才能成为新闻?这就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鉴别.  相似文献   

14.
转换视角     
《海南档案》2006,(2):F0003-F0003
办公室里飞进一只蜜蜂。它在玻璃窗上撞来撞去,就是不知回过头来,从门口飞走。甲说,这只蜜蜂多愚蠢,明知死路一条,不知回头是岸;乙说,这只蜜蜂何等顽强,屡败屡战,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证明“新闻可以有再造想象”的观点成立,王坚同志很郑重地引用了马克思说过的一段很著名的话:“在蜂房的建筑上,蜜蜂的本事还使许多以建筑师为业的人惭愧。但是,使最拙劣的建筑师和最巧妙的蜜蜂相比显得优越的,自始就是这个事实:建筑师在以蜂蜡构成蜂房以前,已经在他的头脑中把它构成。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  相似文献   

16.
1、培根的“酿蜜法”。我们不应该像蜘蛛那样在肚里抽丝,而应该像蜜蜂那样,采百花酿甜蜜。2、华罗庚的“厚薄法”。书由厚变薄是阅读能力提高的标志。3、陈善的“出入法”。钻得进去,跳得出来。4、鹿善继的“认理法”。读有字书,识没字理。5、克尼雅日尼的“有无法”。要读懂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一、新闻采访写作好比蜜蜂酿蜜 我们知道,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构成一条新闻所必须具备的客观的现实性内容。但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实,是不是都是新闻?又如何才能成为新闻?这就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鉴别。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在各种新闻发布会上,许许多多的记者认真紧张地在笔记本上作着记录;在一些工作或生产现场中,  相似文献   

18.
高辉 《记者摇篮》2009,(4):43-43
邹韬奋先生曾经说过:“没有个性或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就更没有希望了。” 一本刊物的生命力如何体现?除了创造它的编辑赋予它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体现在它区别于同类的鲜明个性。那么,怎样才能使一本期刊能够特色鲜明、个性凸显呢?  相似文献   

19.
为了证明“新闻可以有再造想象”的观点成立,王坚同志很郑重地引用了马克思说过的一段很著名的话:“在蜂房的建筑上,蜜蜂的本事还使许多以建筑师为业的人惭愧。但是,使最拙劣的建筑师和最巧妙的蜜蜂相比显得优越的,自始就是这个事实:建筑师在以蜂蜡构成蜂房以前,已经在他的头脑中把它构成。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所以,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资本论》第1卷第172页)马克思的这段经典论述对于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当然很有说服力。但是,  相似文献   

20.
蜜蜂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不足挂齿的,可就是这么一个小昆虫却在1968年9月14日引发了一场惨烈的车祸。那天,当一列火车驶进印度东站的一个名叫瓦腊纳西的小站时,因指挥行车的信号机架上爬满了蜜蜂。司机便探身窗外,仔细观望。谁想刚刚睁大眼睛,一只蜜蜂倏地飞来,盘旋几圈后落在了他的脸上,一边咒骂一边挥起了巴掌。然而,不等死去的蜜蜂落地,司机顿时惊恐得目瞪口呆!只见成千上万只蜜蜂黑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